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景区景点>>长沙景区

靖港古镇

靖港介绍


  唐代,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百姓德之,故曰靖港”。

  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西征入湘,大败曾国藩之湘军。

  因水运便利而商贾繁华,一时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

  1957年,沩水改道,靖港段沩水堵口。

  古镇数里外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0余处。

 

 

  古镇的古街、古民居、古建筑及古街区的整体格局,保存相对较好。保护范围主要包括“八街四巷七码头”,保留木结构建筑占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宏泰坊”、“育婴堂”等晚清砖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好,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独具江南水乡特色。位于保健街的戏台,以花岗石护栏相连,石板临江面皆阳刻有花、鸟、兽等各种图案。镇上还有宗教建筑数处,一度朝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

 

历史


  靖港镇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西北五十里,自宁乡县流至东北入湘,唐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百姓德之,故曰靖港”。

  靖港地处湘江西岸,东望铜官,距省会长沙25公里,距县城10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3.5万,总面积53.88平方公里。其中古镇人口约0.4万,古镇(位于芦江社区内总面积3.6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7.63公顷。是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凡滨湖湘阴、益阳、宁乡及本地粮食土产多在此集散,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有客轮停靠,在此设洋棚子接送旅客,往来于沩水、湘江的宁乡“乌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只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还有一批其他工商业。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民国22年(1933年),建置为长沙县直属镇。同年,设长沙县靖港民众教育馆。民国24年,设长沙县卫生院靖港分院。民国27年长沙大火后,投奔靖港经商者大增,工商业发达500多户。民国后期,因遭兵、火、水灾,工商业倒闭近200户。

 

 

  古镇现保存“8街4巷7码头”即保粮街、半边街、保健街、保安街、少先路、兴农堤、横堤、南岸堤、大巷子、桐仁巷子、当铺巷子、正义巷子,大河码头、义正码头、蔡家码头、卞河码头、楚河码头、桐仁码头、庙湾码头。现有民居1008栋,3546间,建筑面积12607平方米,居民1027户,街道总长2910米,水陆交通发达,高乔大道和靖格公路贯穿其境,由此可至湘阴、益阳、常德、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等地。

  靖港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跟镇仅数里的团头湖就散落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5处,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木屐、纸伞、风筝盛行一时,民间艺术丰富多样,香干及火焙鱼至今称奇。现古镇保留木结构建筑占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宏泰坊”、“育婴堂”等清代晚砖木结构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独具江南水乡特色,蔚为壮观。位于保健街的戏台,南临不河,系“中华民国十年乡八埠公建”,戏台东、西、南三方均有花岗石护栏,栏柱之间以花岗石相连,石板临江面皆阳刻有花、鸟、兽等各种图案,戏台北侧为“宁邑杨泗庙”,建于1861年。镇上还有宗教建筑数处,朝有千人作辑,夜有万盏明灯。远近闻名的有“杨泗塔”、“观音庙”、“紫云宫”等。“紫云宫”镌佚旧名联一副,联云:高阁俯南溟看九万里鹏飞,无数云澜生眼底:重湖通左蠡,听卅六湾渔唱,大千风月入怀来。

 

 

  靖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黄埔第一期学生、经十军军长、抗日先谴队总指挥、独臂将军刘畴西,被称为“革命母亲”的陶承,有98抗洪英雄侯德仁,有全省十大藏书家胡应龙等。

  靖港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太平天国战争中靖港成为重要战场。1856年4月下旬,太平军在此大败湘军道领曾国藩,曾几次欲跳水自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夜渡湘江之战也在此不远处(洪家洲)进行。1930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迁至靖港镇半边街碓坊(米厂),王绍坤(王首道的爱人)和王绍兰(郭立三的爱人)两姐妹住机关办公。

  靖港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古镇建筑既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又突出了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清代建筑和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靖港在历史上既是兵家常争之地,又是商贸发达的口岸,更是人文景观较多的古镇,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文化名人


  李靖 初唐军事家,唐高祖李渊即为后,为消除后患,统一全国,即派李靖将军征讨叛军萧铣,李靖带领兵马在铜官以北五十里誓师,度过湘江,在芦江(今靖港)涉营,击败萧铣,使萧铣降唐,芦江百姓在萧铣统治期间,深受其骚扰不得安宁,与其鲜明对照的是李靖驻兵芦江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爱民如子,百姓十分拥戴,在李靖征服萧铣后,并取李靖之“靖”字将芦江改名靖港,靖港也由此得名。

  曾国藩 近代重要知名人物,在著名的“靖港之战”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被太平军打败,曾几次想自杀,被手下救起。

 

 

  刘畴西 原名梓荣,别名之荣,人们都亲热称之为独臂将军。1897年3月28日生于湖南省望城县靖港区沙围子竹篱笆屋场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2月,随军参加东征,讨伐叛逆陈烔明。3月12日,刘畴西所在的第一教导团与叛军林虎部主力,在棉湖西北山地展开一场恶战。他在率领连队反击时,左手被流弹击中。战后,他被转入广州东山博爱医院治疗,因静脉破裂,血管溃烂,割掉了左臂。1929年初,赴莫斯科苏联军事学院学习。1933年3月,刘畴西奉命前往闵浙赣军区,任军区司令员兼红10军军长。红10军团主力在怀玉山被国民党军14个团重兵包围。战斗中,刘畴西右手又负枪伤。后他与方志敏先后被俘。1935年8月6日凌晨,被押往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窝刑场,他拖着沉重的铁镣,昂首挺胸,与遇难的战友连声高呼:“中国苏维埃万岁!”、“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陶承 女,原名刘桃英,被人民誉为“革命母亲”。清光绪十九年(1893)农历三月出生于长沙县新康都之靖港(今望城县靖港乡)。幼孤家贫,由舅父寄养邻居(干娘)家。13岁习湘绣,18岁与欧阳梅完婚,住省城长沙三兴街。欧阳梅于民国15年(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湖南省总工会秘书长,“马日事变”后转移武汉,是中共汉阳县委负责人之一。刘桃英携带子女随梅生做机关警卫和机要工作。民国17年2月,梅生为革命牺牲。翌年,刘桃英带子女去泸,在上海工联、共青团中央秘书处和中央国际事物团以“住家”妇女身份掩护革命,并改名陶承。民国20年,长子立安为革命惨遭杀害,血染黄浦江畔。陶含悲忍痛,斗志更坚,于民国27年夏带着两个儿女辗转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分配任务,并坚决请求组织把两个孩子送去延安,获得批准。是年秋,分配她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调四川壁山战时儿童第五保育院,负责教养难童。民国32年6月,陶承到达延安,得知小儿子稚鹤已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民族多难,痛失亲人,她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入延安大生产运动,同时坚持学习文化,后参加怀安诗社练习诗文。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承先后任政务院、内务部、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机要秘书。1956年写成《我的一家》一书,深受青年喜爱,发行600多万册。后改编为电影《革命家庭》。“文化大革命”期间,陶承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身陷囹圄,时逾五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将多年口述的革命回忆录辑成《祝福青年一代》出版,被共青团中央列入“全国青年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荐书目。陶承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1986年7月11日,病逝于长沙。

  侯德云 靖港镇复胜村人,在98抗洪战斗中,因劳累过度牺牲,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洞庭湖视察时,得知侯德云在抗洪抢险中的模范事迹,给予高度赞扬。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胡应龙 胡应龙靖港镇复胜村人,于1984年创办的家庭图书馆,现已发展成为湖南省农村首家农民图书馆——应龙图书馆。应农图书馆藏书5万册,其中有胡应龙亲手加工整理的期刊2000册,剪报780册,手抄图书50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书体系。拥有持证读者870人,年均接待读者18000人次。应农图书馆主要面向农民,不但活跃了农民的业余生活,而且在指导农民掌握科技知识致富奔小康,指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读书风气和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先后获省、市、县奖励23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报道。文选德、刘玉娥、谭仲池等省市领导相继到应图书馆视察。被评为(全省十大藏书家)。

  其他 辛亥革命首义功臣李和生,20世纪学生领袖任维刚,农民运动领袖赵湘藻,雷锋式的好干部邓偌生,爱国华侨任雨龙,文学巨匠陈子展等等。

 

景点介绍

 

【宏泰坊】【宁乡会馆】【曾国藩文化公园】【杨泗庙】【紫云江阁】【陶承、刘畴西纪念馆】【观音寺】【芦江八景】【临河戏台】【中国湖南省委旧址】【育婴堂】【88人墓】


宏泰坊

  宏泰坊位于靖港古镇保健街街头,建于清雍正十年,是长沙最后一个清代妓院,迄今已300多年。原建筑侥幸保存至今,虽已倾杞不堪,尤颇见规模,驻足其间,似犹可嗅到当年的胭脂味。现已按照原建筑本身的规模、格局予以加固修复。修缮后的宏泰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大致布局,砖木结构,三进三间,木楼雕花,精巧别致,奢华的装饰重现了当年的风花雪月。现坊内陈列出41幅历代名妓像,作为青楼文化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穿越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宏泰坊见证了清代风月史,见证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身心摧残,也见证了靖港古镇曾经的繁华,同时它也单薄地承担了古镇的衰败和落寞,摇摇欲坠的木楼梯吱吱呀呀,传递着那个时代的告白。我们无法复制历史,也无法抹煞历史,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正视历史。所以,在这个承载着历史、埋藏着故事的旧处,我们恢复了宏泰坊当年的原貌,并将其改建为一座青楼历史文化博物馆,依然沿用其名——宏泰坊。

  


  作为青楼历史文化博物馆,宏泰坊内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妓院文化,用图、文字、雕刻、实物等形式较全面地讲述了青楼历史的起源、发展和消亡。这些历史痕迹是难以启齿的,但宏泰坊以一个当事者的身份向世人坦言身世,足见其淡定从容、坚强勇敢的历史态度。宏泰坊用古代名妓诸多感人故事赞扬女性的坚强与伟大:第一名妓苏小小、吞簪自尽的李师师、击鼓抗金的梁红玉、怒沉宝箱的杜十娘、倾国名姬陈圆圆、芜湖名花潘玉良、才情兼备的小凤仙……历史一去不复返,人们对这座青楼遗址也有了新的感悟,宏泰坊不再是迷醉的“风尘花柳”,摒弃了一切污秽和糟粕,带给人们也不再是纸醉金迷的庸俗、病态,而是人类理性所焕发出的华丽优雅、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堂堂正正。闻琴解佩,一枕黄粱,昔日花间风流雨打去,只留佳话代代传。

 

 

宁乡会馆

  宁乡会馆,又名八音堂、八元堂,坐落在古镇保健街。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宁邑八埠捐建,作为当时宁乡船坞工作人员驻扎办公的场所。会馆高约4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中有20多平方米的木楼戏台,大厅空旷,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厅中两根四方形花岗石柱,柱基略阔于柱身,四面有浮雕图饰,轮廓比较清晰。后人在中厅四根石柱间建造屋舍,将整个会馆隔成前台和后台大厅两部分,石柱后尚有两根木柱支撑屋顶。如今八音堂已按照原有格局基本修复完善。馆内辟有靖港老照片博物馆,陈列靖港每个时代的老照片。

 


曾国藩文化公园

   清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下旬,太平军首领石祥贞、林绍璋部从岳州(今岳阳)挥师南犯,再度进占靖港,修筑炮台,驻兵巩固,妄图长沙。时任湖南团练大臣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一面遣军南援湘潭,并亲率人马直入靖港,意在切断林绍璋部后路,逼其退出湘潭。是年四月廿九日,靖港团练张炳南率乡勇协助湘军陆师作战,不幸中弹身亡,乡勇、陆师相继溃退。湘军水师亦被太平军火炮击中,惨遭覆没于洪家州占地。曾国藩愧愤交加,投水自尽,后为部署救起。此为理学大家曾国藩第一次试图跳水自尽。靖港水战也由此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曾国藩文化公园建于老沩水接湘江处,陈列出有关曾氏和湘军的书稿及器物。

 

杨泗庙

  杨泗庙位于沩水之滨,保粮街街头,建于雍正七年,为供奉杨泗将军之庙宇,杨泗将军是宋朝农民起义领袖,名杨幺。杨幺殉节后被洞庭湖区以及湘、资、沅、澧诸河流域行船人奉为水上保护神,称其为“平浪王爷”。

 

 

  杨泗庙与观音寺比邻,内有楼廊相通。因修建湘江大坝被拆除后仅剩内殿。内殿单体砖木建筑,正中供奉三身佛,佛像左右为陶制二十四尊诸天菩萨。为扩大古庙规模,2003年在杨泗庙的基础上增建一座新殿,正中供奉关帝爷和杨泗将军,侧有一合金大钟,贴挂信徒之祈愿。此庙为靖港镇内唯一保存良好的庙宇,每日有众多信徒来此礼佛,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朝拜,香火旺盛,每逢农历6月初6日、9月19日观音圣诞,来此参拜者数以万计,世人形容其盛况谓之:朝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

 

观音寺

  观音寺位于沩水之滨,始建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由信士侯钧隆等人协助僧人募款建造,以后经高僧率弟子善根、善印筹资扩建后殿。由于历史变迁,寺院大部分建筑曾经被毁,仅留大雄宝殿。几经修复,寺庙已经重复旧貌,香火旺盛。

 

 

  山门巍巍屹立,红墙琉璃瓦定,翘檐如飞。正门上有“观音寺”三个漆金大字,陶制飞天玉女图惟妙惟肖,两侧各有一圆门,门上有佛家之箴言。正门两侧有住持释宗云法师所撰对联:看破放下观自在,慈悲喜拾见如来。侧门正上书“慈航普渡”,两侧对联为:有意焚香何必远朝南海,真心向道此处即是西天。观音寺共三进三殿,前为山门,入山门即是大雄宝殿,殿前树观音像,殿后有两小殿。寺内大殿分为两层,一层供奉西方弥勒佛,二层有讲经堂,逢观音圣诞或其他宗教节日时,常在此处讲经说法。寺前沩水岸边树宝塔,取名复兴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塔高20米,底宽3.2米,花岗石砌成,五层六面,顶置葫芦宝饰。原塔在文革中被毁,现存复兴塔于1986年依照古庙和观音寺的风格重修。前有香炉以供信徒焚香拜祭。观音寺与杨泗庙相连,共有4位师父,6位居士,俗家信徒众多,每日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芦江八景

  靖港古镇得天独厚,因水而兴,风光秀美而人文深邃,芦江八景宛如镶嵌在古老小镇的八颗明珠,光彩熠熠。“柳浪闻莺”、“石墩夏凉”、“楼镜潇湘”、“七星傲月”、“八卦传神”、“扇子迎客”、“独楼鹤立”、“梨园戏水”之芦江八景,给繁荣昌盛的“小汉口”添加了斯文和高雅。

  岁月悠悠,苍桑易老,芦江八景随同古镇的式微而渐行渐远,八景的美丽也由此淡出了古镇人的视线。然而记忆犹存,遗迹犹在:涛声依旧的湘江岸边,一棵棵依然守望着碧水蓝天的古柳,便收藏着当年“柳浪闻莺”的遗传秘码和莺啼声声中的浪漫故事。散落在古镇的街巷庭院和废墟中依然完好的南瓜石墩,便有往日夏天傍晚的习习凉风从石中逸出,轻声诉说着“石礅夏凉”的美妙光景。湘江边那座曾经映照过船帆点点和一江逝水的楼阁,虽然雕梁栋已成虚而遗迹难觅,却被作为“望江楼”商标复活在了名闻遐迩的靖港布鞋上,让后人依然能一睹“楼镜潇湘”的精致。那两棵“七星傲月”檀和“八卦传神”树的奇枝妙冠虽然因苍老而羽化登仙,盘虬苍然的树根却依然鼾眠在古镇天主教堂的断垣残椽和插花寺土堆下梦着曾经的枝繁叶茂和传奇体验。“扇子迎客”的扇子码头,“独脚鹤立”的独脚吊楼,“梨园戏水”的临河戏台,从它们留守在故址中的石墩、石柱、石板和巧夺天工的石雕,依然能唤起古镇人从记忆深处复原出它们当年在热闹繁华中的妖娆和神圣。

  靖港古镇的芦江八景,既是天然的又是人工的、人文的,这就使她有别于仅以天然奇石为景的谷山和乌山八景,也有别于以庙宇和神话传说为基础的黑麋峰八景。芦江八景中,除了“柳浪闻莺”、“七星傲月”和“八卦传神”为天然与神话传说合二为一之景,其余诸景均是人为建造,是实用性和观赏性相融合之景,并且,芦江八景皆亮相于或人流如蚁或街巷如织或樯帆如林的热闹繁华中。然而,她都能以镇定自若,坐怀不乱的儒雅风度,数百年间默默无语地传递着古镇深厚的人文气息,给曾经财源滚滚、物流泛滥的“小汉口”添加了文化的含量和精神的份额。


芦江八景之“梨园戏水”——临河戏台

  临河戏台建于中华民国十年,在流入靖港古镇的沩水岸边。戏台一侧是旧时以停靠宁乡乌舡子为主的沩河码头,台面麻石铺砌,临河三方均有花岗石护栏,五步一柱的“南瓜石柱”规整井然。栏柱之间还有花岗石板相连,石板临水一面刻有花、鸟、兽等各种图案,栩栩如,巧夺天工,当年戏台上铿锵的锣鼓声,悠扬的琴声和悦耳的唱腔,似乎至今仍缭绕在石柱间。

  临河戏台与宁乡乌舡子关系最密切。说起宁乡乌舡子,古镇的老人们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乌舡子是一种航行芦江浅水的专用船,船不宽,约六尺,长却都达七八丈;船上还有篷,颇象鲁迅《故乡》中描叙的江浙一带的乌篷船,又象沈从文笔下湘西酉水里的小船。船上有锅有灶,还有一对夫妻,却是老夫少妻,那船老大往往要大他老婆二十岁,甚至大三十岁。船老大的正宗老婆却留在宁乡老家养育儿女,操持家务。船上的老婆是临时老婆、小老婆。当时沩河码头每天至少有上百只宁乡乌舡子停靠。乌舡子把从宁乡运来的地方特产卸下,再装满靖港的谷米以及长沙、湘潭和洞庭湖区各州县的货物返回。乌舡子是进不了湘江的,只起中转作用,但它却承担着疏通宁乡物流命脉的重任,何况,在唯有水运的时代,宁乡又只能通过唯一的沩河来进行对外贸易。乌舡子如此举足轻重,宁乡人又焉能不重视?临河戏台便是靖港镇上的八音堂专门为乌舡子船老大和他们的小老婆停靠数日,等待卸货装货完毕时有得戏看而建造的。

  临河戏台几乎天天都唱戏给乌舡子看。唱他们最爱看的湘剧,并且都是折子戏而非整场戏,因为整场戏常常要唱十天半月,乌舡子没看得完就要返航。折子戏短,最切合乌舡子的停靠时日。唱的多半是“三国戏”:《空城计》、《定军山》、《走麦城》、《三气周瑜》,还有《黄鹤楼》、《摘梅桃》……数也数不完。戏班子都是由八元堂宁乡会馆从各地邀请来的,免费公演。招呼戏班子的费用由会馆埋单,免不了要请到怡华楼、月华楼、奇珍阁等有名的饭馆去吃“八大碗”,唱完戏还有夜宵招待,吃靖港的特色小吃。戏班子当然就更卖力。乌舡子上的船老大不但爱看戏,还蛮会享受,他们把船摇得正正地对准临河戏台,和小老婆肩并肩双双坐船头,一边津津有味地看戏一边津津有味地喝着靖港谷酒,吃着从靖港街上买来的香干子和卤菜,摇头晃脑,张嘴咋舌,乐不思蜀。也有许多古镇居民来看免费戏,他们常常爬到乌舡子上,与船老板和和老板娘一起看戏,船老板热情大方,会让出座位来,边看戏边和本地居民扯谈,对古镇也就更加熟悉了解。

  作为芦江八景之一的临河戏台,当然也得有个雅称,古镇的读书人于是又一次开动脑筋,可是连连取了无数个都不能令人满意。给临河戏台取雅称确实有些难度。为此,地方绅士在各处贴出“征名告白”:若能给临河戏台取一满意雅称者,赏大洋十块。顿起应征者如云,最后,竟是来临河戏台唱戏的益阳班子中一名演小生的戏子得了那十块大洋。那演小生的戏子不但戏演得出神入化,还满腹诗书,据说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还考取过秀才,然而他却偏偏迷上了唱戏,甘愿过四海为家的流浪艺人生活。他所取的“梨园戏水”被古镇人认可并获赏后,他还特地作诗一首来借景抒怀,诗曰:


  戏院悠悠水上浮,乌舡船上看昔今。
  芦江镇里人犹古,沩水河中草欲新。
  假戏真作即是戏,虚情实做难为情。
  梨园弟子豪情壮,唱罢湘曲汗满中。

 

中共湖南省委员会旧址

  1930年7月27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由益阳迁至长沙县杨桥照霞村(今属望城)省委委员周炳文家里,省委书记宁迪卿、省委委员王首道等都住在这里。中秋刚过,省委机关迁至铜官马厂坪郭仲甫家中。不久,省委机关再次迁至铜官对河的靖港半边街碓坊(米厂)。王绍坤(王首道之妻)和王绍兰(郭立三之妻)两姐妹住进机关。11月底,省委机关迁回益阳,在转移途中,王绍兰和王绍坤被捕牺牲。

 

 

育音堂

  育音堂位于靖港古镇少先路,慈善协会于晚清时期修建,用于救助抚养苦难婴幼儿,其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88人墓

  靖港之战太平军大捷,阵亡将士仅88人,归葬于靖港古镇南岸堤以南,因墓埋88人,故名88人墓,现墓碑、华表柱等尚存。

 

靖港美食

 

谷酒

  靖港位于大众垸内,属于湖区,水源充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粮食产量高,人们便用余粮自己开酒坊、酿白酒。四五十度的谷酒味道甘甜醇香,口感纯正。

 

红薯粉

  用红薯做原料,经过粉碎、沉淀、漂洗、蒸、切、晒等工序制成,烹饪简便,味道鲜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


火焙鱼

  原料为小鱼虾,其中以“青皮嫩”为最佳,肉多味美,鱼虾捕捞上趁新鲜将其冲洗干净,沥干水,均匀地摊在热锅子里(锅上刷一层油使它们不粘锅)。半小时左右,这些鱼虾就已经焙干,一侧焦黄,透出薰香,再剔去肚肠,炒豆豉辣椒或将青椒青蒜切细同炒均好,味道绝美。

 

 

姜盐芝麻豆子茶

  靖港人吃姜盐芝麻豆子茶早已成为当地的风俗习惯。将生姜捣碎,加入少量食盐和炒熟的芝麻、黄豆或黑豆,一齐倒入茶罐中,然后手提茶罐摇匀倒入茶杯待客,香脆可口,味不亚于“湘西擂茶”。

 

 

靖港八大碗

  如果说靖港的吃名闻遐迩,有口皆碑,那么,八大碗则是靖港吃之翘楚,也是古镇人引以为荣的传统名牌。从前靖港街上数十家有名餐馆,都把八大碗当作各自的招牌菜,各餐馆的厨师也都是潜心研习,精益求精,把烹制出高水平的八大碗当作看家本领。曾经繁荣昌盛的“小汉口”靖港,那些停船上岸的船夫,载货而来的生意人以及慕名而来的浪人,首先就得进餐馆吃八大碗,饱其馋吻,享其口福,乃至为了贪吃八大碗而“船到靖港口,顺风也不走。”而靖港街上的红白喜事,也是非八大碗不成宴席。

 

 

  八大碗独领靖港食之风骚,来源于它的每一道菜皆选材严格,配料讲究,制作精细和烹饪得法。并且,因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而经千锤百炼、去粗取精之功,遂达“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完美境界。又因靖港曾处“小汉口”的优越位置,来自三湘四水的船帆,每日停靠达数千只,它们不但制下了财流,也制下了众多湘菜的烹制方法和各种湘人口味。具备“拿来主义”精神和勇气的靖港厨师则是博纳诸湘菜之长而调其众口,在靖港本地菜与湘菜的磨合中,逐步衍化成鲜、香、甜、辣诸味皆备的湘菜精典八大碗。

 

靖港香干

  靖港香干是极有名的。明清时期靖港香干便销往长沙、湘潭、宁乡和洞庭湖区众多地方,并且那些地方都有专卖靖港香干的店铺,常常是供不应求。当时靖港有十多家制作香干的手工作坊,其中最有名的是秦裕泰,所制作的“秦泰干子”名闻遐迩,到得民国年间,又有谭兴泰、吴旺顺、李旺顺、惠泰等作坊制作的香干跻身香干精品之列,靖港香干制作由此达到鼎盛时期。

 


  靖港香干的名气是靠质量树起来的,不象当今某些“名牌”、“名人”,是靠炒和吹出来的。靖港香干不但精工细作,工序也十分繁复,有选豆—磨豆—打浆—打包—压包—下卤锅七道工序。选豆:对豆的质量要求十分挑剔,当时各个作坊都从湖北荆洲进口黄豆,因为荆洲黄豆质量最优,磨出的豆浆最是细嫩白净。还得要当年收获的豆,隔年豆因水份欠足不新鲜影响质量而被拒之坊外。购回的豆还要经过筛选,瘪豆、半边豆、颜色不纯的豆都会被筛选出局,另行安排。只有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的豆方能进入磨豆工序。磨豆先要把豆子发泡三至四小时,旧时用石制的手工磨和腰磨磨,要反复磨二至三遍,直把豆子磨得细而又细,这才开始打浆。打浆先要把豆浆熬开,倒入大木桶,掺石膏粉使之凝固。靖港有句行业俗语:“杀猪打豆腐你不得老手”,可见打浆技术要求之高,要打出“老嫩”适度的浆并非易事,“过老”或“过嫩”的浆都会直接影响香干的质量。然后打包,先把已经凝固的豆浆用砂布一块块地包起来,悬挂起来,使之沥干水份,并且要包两次,并且包好后还要放在模子里压,压成硬性的白干子。旧时倒是只包不压,既包又压是后来才有的,此法使靖港香干的质量更上了一层楼。最后一道工序是下卤锅,是为香干制作工艺的精髓部分,质量的优劣在此一举。对此,精品作坊都有保密规则: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便是规则之一。“卤锅”和配料倒是基本相同:桂皮、八角茴、红糖、盐、饴糖加水煮熬成汁,关键却是成分的配比,精品香干作坊所要保密的也正是配比,某成分多一两或少一两,质量的优劣便见分晓。

  靖港香干细嫩而紧凑、色鲜而香浓,微咸带甜而其味纯正,非一般豆制豆可比,食之齿颊留芳,余味无穷。靖港香干可生吃,下酒尤妙,烹调成菜肴熟吃最佳。靖港特色菜中,就有几道香干菜,其中香干焖回锅肉、香干炒韭花和香干炒芹菜就常常堂而皇之地亮相于大小宴席,深得食客喜爱。

  香干焖回锅肉:把半瘦半肥的猪肉煮熟煮烂,冷却后切成块,香干也切块,一同放入钵中,加水,放干红辣椒、蒜粒、盐、酱油,盖盖。文火慢煨至熟。因肉的鲜味在慢煨中渗入香干,使香干中带了肉的鲜味、肉中又带了香干之香,其味收双玉合壁之效。它也是古镇人百吃不厌的一道家常菜。

 

 

  香干炒韭花和香干炒芹菜。香干切丝,韭菜花去叶去茎只留“白脑壳”,红辣椒切丝,锅中放入菜油,烧红,然后把香干丝、“白脑壳“和红辣椒丝一并倒入,翻炒至熟加盐装盘即可。此菜以香干的深红和内里的白色为主色调,以“白脑壳“的淡紫色和辣椒丝的鲜红相映衬,使之成为一道极具观赏性的菜。香干炒芹菜也是香干切丝,芹菜去叶留茎,拉丝。菜油入锅烧红,香干和芹菜一同倒入翻炒,加盐装盘。其白绿相间之色同样赏心悦目。以上两道香干菜常常被当作靖港八大碗宴席的“收盘菜“而惊现于桌,食客已是疲惫的味口则被再一次调动起来。

  靖港香干因其手工作坊的制作,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又因其制作关键技术的保密性和封闭性而受到双重限制,从而未能给式微的古镇带来经济效益,靖港香干只能在商机无限的时代中让人只闻其名而不知其味。何况,靖港香干的优良又得力于唯靖港之有的“芦花水”而“桔生淮则为桔,桔生淮北则枳。”难以移哉?也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靖港香干正因局限和不能移哉,才使她成了唯我独有的美食精品而给一个古镇添加光彩!

 

糯米甜酒

  将甜酒药引子碾碎放入米饭中,把饭筑紧,保持适度的温度,24小时后,便香飘四逸,既可生吃,也可加入红枣、荔枝、桂圆等做甜酒冲蛋甜酒煮蛋,味道香醇甜美,当地妇女习惯在节庆用甜酒待客,以表盛情。

 


糯米粽子

  民间风味小吃,用料考究。糯米1000克,纯碱3克,鲜蓼叶500克,白糖适量。将糯米淘洗干净,浸泡少时,取出搅拌。将鲜蓼叶用开水煮十分钟,剪去蒂,将大小叶搭配好叠成“十”字架,用绳捆成把,放在清水中泡四、五小时,去除涩味。然后将蓼叶摺成三角形斗状,灌入糯米,包成菱角形,用细麻绳扎紧,入锅煮两小时左右,熟透后拌白糖食用,其味清香可口。现在还有加入绿豆、红豆、莲仁、火腿肉等多品种的。

 


手工面


  靖港手工面源自逃荒至此的北方难民。靖港人将面条制作方法和本地米粉的配汤诸法合二为一,遂形成既有北方面食的筋道,又兼具米粉汤汁鲜美的靖港手工面。

 
湘粉

  又名“南粉”,因产地在湖南而得名。望城县湘江西岸是主要产区,人们又称做“西粉”。望城县制作湘粉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龙口粉,北京的清河粉同享盛名,畅销国内外市场。湘粉是以蚕豆、川豆、绿豆、饭豆、赤豆、四季豆等作原料,又以蚕豆为主。不论采用哪种豆类,都必须以少量的绿豆作芡粉,才能做出优质的粉丝。它的生产过程要经过泡、磨、洗、炕、晒等。湘粉营养丰富,烹调简便,味道鲜美,既柔软,又爽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名菜。佳节喜庆,常有湘粉上席。现在生产的湘粉,丝条均细,洁白透明,拉力强,耐煮,包装讲究,携带方便,十分畅销。
 

民间艺术


【蚌舞】【弹词】【灯彩】【地花鼓】【风筝】【宫灯】【花灯】【花鼓弹唱】【渔鼓】
【花鼓戏】【剪纸】【龙舞】【罗汉舞】【手工秤】【圆木】【打铁】【湘绣】【铜官窑】
【木屐】【纸伞】【皮影戏】【狮舞】【竹马灯】【棕编】【走马灯】


蚌舞

  蚌壳用蔑扎骨架,蒙布或纸,外绘蚌纹,以红绿绸镶边,内贴水银碎镜片。由一旦一丑表演。旦扮蚌壳精,身背蚌壳,表演“扯四角”、“开蚌”、“戏水”、“整容”、“照镜”、“戏翁”等动作,含蓄逗趣,活泼可爱。丑扮鱼翁,手持撒网,表演“踩水”、“窥蚌”、“戏蚌”等动作,诙谐风趣。常令人捧腹。伴奏以弦乐为主,伴以竹笛,幽雅悦耳。

 


弹词

  以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夹唱夹叙,也有只唱不说的,过去是一个人演唱,现也有集体表演。内容原为传统曲目,故事性强,常有连台本。新中国成立后,有配合宣传中心工作的新曲目。新编弹词《郭亮》等流传甚广。世居霞凝乡的盲人彭延坤,是湖南有名的弹词说唱艺人、省曲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灯彩

  灯彩是望城普遍流行的民间工艺品,在节日和喜庆时悬挂于门首和厅堂,以渲染气氛。相传始于西汉,以后历代都有制灯工艺。民间艺人利用本地所产竹、木等材料,制成各色花灯,加以彩绘或刺绣装饰,结构精巧,古朴雅典,美观大方。

 


地花鼓

  一旦一丑表演,用手巾和折扇作道具。旦的表演含蓄细腻,动作优美轻俏,以眉目传情(睃眉眼)为特点。丑的表演活泼聪明,俏皮逗乐,动作粗犷。流传在境内的地花鼓有“洗菜心”、“铜钱歌”、“望郎歌”等。

 


风筝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靖港风筝制作业兴起于清朝。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为扎、糊、绘、放,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靖港风筝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芦苇,高粱杆等,沿竹的自然纹理把它撕开,一定的温度下使它弯曲,冷却定型,然后再绑扎, 风筝的蒙面以纸、绢为主, 糊纸前,将胶涂匀,面贴平整。 风筝上除了鹰、燕、蝴蝶、蜻蜓等常见的图案以外,还有许多寓意深远的图案也出现在了风筝上,如象征幸福的蝙蝠,象征长寿的桃子,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等,虽只使用红、黄、绿、黑这四种颜色,但出来的风筝却琳琅满目,绚丽多彩。靖港风筝玲珑精巧美观,结构牢固,放得远,飞得高。

 


宫灯

  特种手工制品。它是以雕竹、雕木、雕漆、镂锏等框架,镶以绢纱、玻璃或牛角片,加以精致彩绘或嵌以翠玉珠宝。现今则采用铝合金等金属,有机玻璃璐珞、塑料等新式材料制作。宫灯是一种豪华照明艺术装饰。


花灯

  花灯是民间各种艺术灯笼的总称。望城县流行的有各种几何形、动物抽象形等象征吉祥花灯,一般用于民俗节日。

 


花鼓弹唱

  50年代发展的一种说唱艺术,以花鼓戏曲调演唱,叙述故事,刻人物,曲目以现代内容为主。表演形式为化妆演唱,演员人数不拘,多用于宣传表演。


渔鼓

  由一个人手持渔鼓筒和简板,自击鼓板演唱,有的加一面小钹。唱本为韵文唱词和散文说白,曲目多为历史故事,旧社会是艺人沿门演唱以乞求施舍的手段,新社会有歌唱新人新事的曲目,用作宣传。

 


花鼓戏

  长沙地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起源于民间歌舞——地花鼓,以长沙话为统一舞台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多样,诙谐朴实,戏剧台词采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歇后语,生动、明快、幽默。表情动作活泼自由,接近生活,不受程式的约束,且有一些独特的舞蹈身段。望城县花鼓戏剧团成立于1949年,40多年坎坷岁月里,共演出传统剧目250多`个,现代剧目120多个。70年代80年代《春草闯堂》、《泪洒相思地》轰动湖南,创长沙市戏曲舞台空前记录。近年来虽受花鼓戏不景气冲击,但望城县花鼓戏剧团仍保持一定的实力,极力保护传统剧目,以飨观众。全县各乡、村大都有些打击乐器和大筒等弦乐。不少业余花鼓戏爱好者,每逢喜庆、丧事、乔迁,便邀拢这些人,唱起“地花鼓”来,群众喜闻乐见。

 


剪纸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长沙望城是湖南的重要产地之一。每逢节日和婚寿喜庆,妇女们用彩纸剪成《百鸟朝凤》、《喜鹊登枝》、《福寿图》以及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等作品张贴于门窗,以增添欢乐气氛。望城的剪纸表现手法,风格粗犷淳朴,干净洒脱,多以禽兽为题材,饶有乡土气息,多不需稿,信手剪来。另有一种较精细复杂的则先有稿,剪刻并举,重富丽秀美,讲究构图,以装饰风格见长。这里的人物剪纸,受皮影戏影响较大,动态感强,生活情趣浓郁。望城县书堂、友仁是有名的“剪纸之乡”,有民间老艺人200多个,中国剪纸学会会员3人,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员24人。

 


龙舞

  龙舞是境内春节期间群体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广泛流行架子龙。一般是正月初五出灯,十五收灯。龙舞有打扭丝、摆图案、排字等程式。摆图案有借鉴历史典故的“孔明推”、“太公把钓”,寓意吉祥的“天下太平”、“麒麟送子”、“卧虎出山”、“金猴跳圈”,反映生活习俗的“绣花蝴蝶”、“古铜钱”、“花篮子”、“大风”、“小风”、“茶盘”等。排字舞有“共产党万岁”、“安定团结”、“只生一个好”等。舞龙时有大锣、大鼓、大钹、大喇叭及“锣鼓棚子”等乐器演奏,加上燃放鞭炮,显得气势磅礴,有如蛟龙出海,震撼人心。

 


罗汉舞

  用纸裱糊罗汉面具,绘五官,嘴角微翘,笑容可掬。由数名穿和尚衣、戴罗汉面具、手持笆叶扇的人随乐声摆动,无一定程式,但别有韵味。


手工秤

  古式杆秤有150道工序,现仍保留十几道,主要有刨、钻、割、磨等制作工序。制作杆秤既要有木工本事,又要懂得数学和物理,更要手稳、心稳。

 


圆木

  “滴水不漏盆和桶”指的正是靖港圆木工艺。早在明清两朝,靖港的圆木业已经十分发达,鼎盛时期,从业人员600有余,及至民国,靖港有名的圆木行有19家。圆木制品选用优质杉木作原料,制作工具有锯、斧、弯刀、削刀以及七八种刨子,产品有提桶、脚盆、洗脸盆、饭盆、淘盆以及澡盆、马桶等。

 


打铁

  清朝雍正年间,靖港的打铁行业已经十分发达。其时沩水每天有3000余艘船只停泊往来,铁件需求量很大。因此,铁铺除了打制农具、家用铁货,更多的是为沩水船只铸造铁锚、铁链等大量零件。

 

 

湘绣

  湖南传统手工艺品。在望城农村流传尤为突出、经久不衰。湘绣构图优美、绣艺精湛,色彩鲜艳,风格豪放,与苏绣、粤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有“超级绣品”之誉。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8年长沙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以前的楚墓中,就有精致的龙凤刺绣品。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古墓随葬物,有更多的绣衣、绣料。1898年前后,许多优秀师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使湘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湘绣是以丝线在绸缎等高级材料上绣制而成的精细工艺品。它同其它刺绣工艺品一样,具有以绘为基础,运用各种针法与色线刻划形象的共性,又有其显著独特特点,即强调用概括、写实的手法,突出绣线的光学特性,抓住本质,精细入微的刻划物象的外形和内质,以造成远观气氛浓厚,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的稿以中国为基础,“以针代笔,以线景色。”在针法上,以掺针为主,现已发展到有七十多种针法,以表现不同物象、不同自然纹理的特点。在绣线上,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十分强调色级变易,明暗自然变化。一幅优秀的湘绣作品,能融会我国传统的绘、刺绣、诗词、书法、金石艺术于一体,使诗情意溢于针线之间。高超的艺术境界,真有绣鸟鸟语,绣花花香之妙。湘绣的名牌产品一狮、虎,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被视为艺术珍品。用湘绣特有的毛针绣的老虎,体毛宛然有根,象长着的活毛,质感很强,毛下筋骨雄健。再配以“虎视眈眈”的双眼,把猛虎的粗纩神威刻划得淋漓尽致,无怪乎这种绣品在国外被称为“巧夺天工”。 近年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艺人在艺术上孜孜追求,创造出了难度更高的“双面异色绣”。它是在一块透明的绣料上,一次绣成两面完全一样的、两面同形异色的,甚至两面异形异色的作品。刻划人物神态精细入微,绣面不露针痕,转动框架,宛如立体雕塑。在国际展览中,轰动一时,被赞为“魔术般的艺术”。湘绣产品分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如作为大型客厅陈设的气势宏伟的大中堂、大挂屏,小客厅挂的小幅条屏,书案上摆设的精致小巧的座屏,沙发上铺的华丽椅垫、靠垫,床上用的雅致床罩、被面,妇女们穿的绣花礼服、梳妆用的镜套、披肩,外出用的提包及绣花睡衣、晨衣、小孩用的披风等等。湘绣面有花鸟,走兽,人物,山水,虫鱼,书法,肖像等。不论工笔,兼工带写,版,水彩,油,照片,无不可以刺绣。

 

 

铜官窑

  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都”。铜官窑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铜官与靖港隔湘江相望,自古以来,铜官窑烧制的陶器经由靖港集散,远销各地。久而久之,靖港成为铜官窑集中展示、陈列宣传的重要窗口。靖港古镇“中国民间艺术坊”引进铜官窑艺术,为世人了解陶艺、发扬陶艺开辟新的阵地。

 

 

木屐

  民国16年,曹寿林在靖港开设曹宏泰木屐店,为镇内首家木屐店,1953年普查登记,全镇发展有木屐业十余个。靖港木屐采用白花木、泡桐木做鞋底,面上交叉或平钉上布、麻、皮或者棕线编织而成的条带,具有通风、透气、爽脚的特点,民国时极风行。后因胶鞋、套鞋等占据市场,产品滞销,于1964年停产。

 

 

纸伞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靖港梁敬庭在长沙北正街梁宏茂堂伞店学艺后,回家挂牌梁宏发伞号开业,主要生产老式明油、黑油纸和特制鸭棚用的大伞。原料为皮纸、楠竹、面纱、发绳、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该店用料讲究、作工精细,经久耐用,当时在群众中有“湘潭木屐,靖港油伞”的美誉。

 

 

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或影子戏,是以特制的透明牛皮或驴皮,现改用皮纸衬壳雕镂绘制而成的影人来表演的,在灯光透射的屏幕后面做出各种动作,表演戏剧情节和故事,伴之以音乐、唱腔和道白,是一种民间艺术。此戏始于汉,盛于宋,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在长沙等地颇为流行。长沙皮影戏以造型生动,制作精巧,操作细致著称。其剧目有历史剧、神话剧和现代剧。其中寓言剧和儿童剧更为精彩。如《龟与鹤》、《两朋友》、《采蘑菇》、《乌鸦与狐狸》、《哪吒闹海》等。望城县城关镇被誉为“皮影之乡”,靖港一带十分风行。

 

 

狮舞

  有布狮和毛狮两种,舞时又分文狮和武狮。文狮刻狮子温驯神态,动作诙谐细腻;武狮显狮子勇猛,动作幅度强。舞狮的套子有“藤缠树”、“乌云盖雪”、“牛恋凼”、“泥鳅弹锅”、“麒麟送子”等。用打击乐和吹奏乐伴奏、气氛热烈庄重。舞狮时还有赞狮者伴唱,唱词内容有反映劳动生活、祝贺吉祥、介绍传说故事等,舞狮者随唱词内容和节奏进行表演。

 

 

竹马灯

  竹马用蔑做骨架,用彩纸糊成方形或圆形的灯笼,分前后两节,舞时系在女舞者的腰上,作骑马状,表演徐行、疾驰、跳跃等动作,用“小兵”伴奏,气氛轻松活泼,其中蹩足马的表演,常引人发笑。

 

棕编

  长沙地区的传统工艺品,系用棕榈叶编成的各种动物,种类很多,如鸟、虫、鱼、虾、鹤、蛇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曾参加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人们赞叹它“不可思议”,法国艺术馆特意收购珍藏。棕榈为常绿乔木,望城县湘江两岸都有种植,艺人们采集棕叶,编织成各种小动物,成为“江南一绝”。

 

 

走马灯

  民间纸扎艺术,是用蔑做骨架,用彩纸糊成方形或圆形的灯笼,用纸片剪成人、马,贴在纸轮上,把纸轮安放在灯笼中间。利用灯光热气,冲动纸轮旋转,于是,人和马成动感。

 

庙会小吃

 

一、三角糕
  旧时靖港街上的小吃三角糕,不但老人喜欢吃,妇女儿童喜欢吃,青壮年人也喜欢吃。如今,靖港街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只要一提起他们曾经吃过的三角糕,记忆里便会出现它那美观的外表和佳妙的滋味。三角糕为三角形,厚约半寸,底面金黄而面上米黄,那可是挑逗食欲的颜色。(当今一些高级饭店的装饰色调,便是用金黄和米黄来讨好食客)三角糕绵软、酥嫩、微甜、爽口而有回味,并且还有米锅巴诱人的清香。三角糕是唯靖港有之的特色小吃,其它地方难得吃到。近些年来,靖港街上再无人制作三角糕了,三角糕成了只存留在古镇人记忆中的美食
  制作三角糕的主要材料是粳米。先得用清水把粳米发泡一个隔夜。捞上来沥干水,掺入适量的现饭和适量发泡过的黄豆。湿磨,至少要磨三遍,磨成极细极细的湿粉,粉如果磨得不细,成糕后会不绵软,吃上去粗糙烙牙。接下来把湿粉揉成团,放在陶缸内任其发酵,发酵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外界气温而定。发酵成功后,还要掺入少量的碱和呈金黄色的食用色素,继续揉,直揉得湿粉团有了粘性方可。
制作三角糕有专用的模子,为四方形的铝盒,盒内四个对角有长条,铝板相融,形成四个三角形空间。先在模内抹些茶油,以防粉连,再把湿粉放进模子,拍平,盖上盒盖。然后放到炭火上慢烤,烤两三分钟,揭开盖。测试熟与未熟,用一块专用刀状铁片在糕上插一插,能够轻易插入为熟。铁片还可以起把三角糕从模内划出的作用。
  三角糕的制作全凭手工,费时费工,价钱又不贵,这大概是它再无人做的主要原因吧。现年八十一岁的原福盛楼饭馆大厨师胡佑松老人,当年制作小吃颇有名气。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沙城里一家靖港人开的饭馆曾高薪聘他去专做三角糕,他嫌制作太麻烦而予以拒绝。不过,老厨师还是带着他那只历经数载的三角糕模子去那家饭店做了一次示范表演。当一只只三角糕作为甜食端上桌时,数百食客顿成老餮。


二、油 砣

  油砣属于靖港小吃的“煎货”,因为是油煎炸出来的。称之为砣,应是圆的,但是不,油砣是猪腰形的。据说从前靖港油砣确实是圆的,只因为乘热吃,圆圆地的一砣往嘴里送,操之过急者常常被烫了嘴。又圆又滑也不好抓,一不小心就掉在了地下。这才进行改造,做成猪腰子形,不但好抓,往嘴里送也方便得多,从腰尖一口一口的咬,难得烫嘴。
  做油砣主要用糯米,还要掺些粳米,比例要适当,粳米要少于糯米,这是原则,具体掺多少则全凭经验。如果糯米过多,炸出来的油砣会软糊糊的抓不上手,并且腻人,粳米掺得过多则硬邦邦的如同果子,碜牙齿。掺好的米要用冷水浸泡一天一晚,再湿磨成粉,装进布袋,用石头压干水份。然后揉捏至粘,做成一个个猪腰形的半成品,摆在案板上备用。
  下油锅炸最要技术更要经验。炸油砣和炸油条不同,单单用菜油是炸不出的。菜油里边要掺红糖,先得把红糖放在锅里熬成稀状,再把菜油倒进去,接着把半成品入锅,这才开始在锅下边加火升温。在升温过程中,红糖会往油砣上粘,到得油沸滚时,红糖会和油分离而几乎全粘在了油砣上,这时油砣也浮起来了,捞上来就行。
  猪腰形的油砣黄中透红,油光呈亮而悦目赏心,吃起来则软和爽口虽是油炸糯米食品,却油而不腻,甜。喜食者一口气能吃下好几个,不过要乘热吃,冷却后的油砣会变硬,失去软和。但是不要紧,煮饭时放到饭面上或用蒸笼蒸热,便会恢复软和,并且油砣面上的油因为会被热气带走一部分,反倒比先前更加爽口。


三、烧 饼

  烧饼应该叫烤饼才是,它是烤出来的而非烧出来的。不过靖港人一直这样称呼,约定俗成,也就不好更正。靖港烧饼的制作应该来自北方,其制作方法便与北方人的家常饮食烙饼的制作有些相似。其实靖港诸多小吃以及诸多菜肴的制作,便有东西南北饮食烹制方法的痕迹,这当然与“小汉口”曾经发达的航运和繁荣的商贸带来的“外来食文化”有关。不过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通过融和改造衍化成了独具靖港特色的“食文化”。
  与北方烙饼制作一样,靖港烧饼制作首先也要合面,要用温水和,不能用冷水,也不能用沸滚的开水,冷水会使面粉结砣,沸水会变成汤面,用温水和出来的面才软和。面和好后不能立刻去烤,要让它“醒”一段时间,时间可长可短,看天气而定。
  北方烙饼用一种叫做“铛”的平底锅。铛是铁打的,相当厚重,不容易烧热,烧热后则不容易凉,最适宜烙饼。靖港烤饼也有专用器皿——陶缸。旧时,靖港对岸的铜官就生产专用陶缸,以供靖港之需。陶缸也相当厚重,不容易烧热,烧热后也相当保温,并且,还具有铁器烧烤所无的不易烧焦烤糊的优点。从前靖港烤饼用炭火,北方烙饼用的是煤火,炭火能保持烤饼纯正的香味,煤火则欠缺。
靖港烧饼的半成品加工十分讲究。先把合好后已经“醒来”的面摊成一张圆形的块,在面上敷一层鸡蛋黄,再包馅。馅料相当丰富,有红糖、五香、玫瑰、菊花粉、胡椒粉和少许猪油。把馅包起来,用手拍成一个脚板状的饼,然后一个个贴到陶缸内壁上,盖上盖。陶缸的下方有一添木炭的空洞,底部燃起温炭火,不多时辰,缸壁上的烤饼渐熟,香味开始弥漫出来。
  北方烙饼是不包馅的,烙饼烙熟后,吃时再卷馅,靖港烧饼因把馅包在了内里而集香、甜、酥软于一体。从前,食客去买烧饼,还可要求烤饼摊贩在饼上放些小麻油和醋,以添其味美。


四、姜盐糕

  姜盐糕是从前靖港极有名的小吃,“粉丝”也特别多。姜盐糕配料繁琐,工序复杂,如今靖港人会做的也不做它了,小摊小贩也因嫌它费时费工,本大利微而罢手。姜盐糕确实好吃,它又香又甜,还带了些微辣而其味独特,且口感好,咀嚼起来有韧性,有回味。曾经吃过姜盐糕的靖港人,每当饼充饥般地忆起它的美味,依然津津乐道,口角则流出馋涎来。
  制作姜盐糕的主要材料也是面粉,配料极为丰富,计有:姜末、盐、香葱、芝麻粉、胡椒粉、鸡蛋黄、玫瑰、红糖等。先把众多配料与面粉混合,加适量温水,反复搅拌,均匀后搓揉成面团。接下来,还要用赶面捧把面团压摊成整块薄面片,还要一层层滚起来,滚时还要不停地在薄片上撒玉米粉以防粘连,待滚成一根由数百层薄面片卷出的长条,还要用刀把长条切成小段,这才开烤。
  烤姜盐糕要用木炭火,还得是温火。烤姜盐糕用一块平坦的白铁板,把一段段半成品糕摆放在铁板上,烤。因为是敞烤,不象烤烧饼是放在封闭的缸内烤,这就需要拿筷子不停地给糕翻边以促其熟。又因为姜盐糕是一层层卷起来的,烤没烤熟难以分辨,往往是外边几层已黄而散发出香热气,内里却尚未熟。这就要凭经验。烤姜盐糕的高手往往用手拈起一个姜盐糕,轻轻一捏,便晓得整块铁板上的姜盐糕熟与未熟。
  制作如此复杂精细的姜盐糕,工艺过程仿佛艺术创作而具审美价值,它实可与剪纸和绣花工艺相比美。丰富而奇妙的配料,又让人联想起《红楼梦》中那些让人眼花瞭乱的贵族化的诗意的饮食制作,莫非其制作就源自大观园和宫庭厨房?说姜盐糕是古镇餐饮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实不为过。

 

五、手 工 面

  从前靖港手工面也很有名。清朝乾隆年间,长沙城里的杨裕兴面馆,便是仰靖港的手工面声誉,专程前来靖港拜师学艺,学做手工面,回去后其面馆才开始生意兴隆,遂成名店而长盛不衰。
  象靖港其它面食一样,源头都来自北方。相传明洪武年,北方的河南省遭大旱,民众纷纷背井离乡去逃荒,其中一河南人过长江,入洞庭,溯湘江,来到了当时已经相当繁荣的靖港。那河南人在家乡本是开面馆的,便在靖港街上租一小屋,做起了削面和拉面生意。靖港早餐一直只有米粉,别有一番滋味的面条自然引来了众多尝新鲜的食客,生意相当好。当时靖港的餐饮业竞争激烈,一些餐馆为求立于不败之地,便试探着来向河南人讨教做面条的手艺。北方人素来豪爽,一点也不保守,有教无类地把技术一古脑地教给了来讨教的人。不过,靖港人却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把河南师傅教给的制作方法和本地米粉的配汤诸法合二为一,遂形成既有北方拉面和削面的筋道,又兼米粉其汤鲜美的靖港手工面。
  靖港手工面的制作和烹调工艺精致而讲究。要用当时的名牌面粉“统面粉”,统面粉精细、白净,粘性好。旧时的怡华楼,月华楼等便专门到长沙城进购统面粉,以保证手工面的质量。手工面制作关键在揉面环节:在面粉中掺一定比例的碱和盐后,加清水调合均匀,接着揉面,起码要揉一个钟头,揉“熟”后,还要用一根杠子反复压面,用大力气压,又要压一个钟头。当时清港做手工面师傅胳膊上的肌肉比打铁师傅的还要粗壮发达,那是长时间揉面压面锻炼出来的。待面有了弹性,还要用扛子把面团滚压成布状,得滚压成仅两张纸厚的薄面片。接着切面。切面之先,要在薄面片上撒干红薯粉以免粘层。切时用一根专用的半边竹筒比划在面片上,和刀一起移动,切出一根根细丝般的面条,这一靠经验二靠手性,“熟能生巧”,经验丰富的手工面师傅切出的面条几乎根根都均匀一至,难寻粗细不匀的面条。
  下面先要做汤,汤也有讲究,也更能体现靖港手工面的特点。汤要好汤,一碗手工面好不好吃就全靠汤。汤要鲜,要用猪筒子骨、鸡架子骨、还有猪蹄,加水熬,直熬成乳白色的浓汁方鲜。下面要用滚开水,也有讲究:下下去立即夹起叫“带线”,稍熟再夹起叫“二排:”不生不熟夹起来为“一般”。餐馆根据食客的三种不同要求下面。
  靖港手工面盖码不多,只有肉丝,三鲜、牛肉三种,不象有的地方的面盖码繁杂,因为原汁原味的鲜汤本身就渗入在了面条中,无须再用盖码来添鲜,靖港手工面自信得很。


六、白粒丸

  白粒丸的来历有个故事。说是从前靖港本无白粒丸。有一次,一位靖港厨师去长沙城里有事,走到北正街时,见街边的摊贩正在卖一种他不认得的吃食:一碗汤,汤面上浮着一粒粒小手指大的白色小丸。许多路人都停下来买,吃得津津有味。他就问摊贩那叫什么,那长沙城里的摊贩看他是个乡里人,睬都不睬。厨师就买了一碗吃,味道果然不错,就又买了一碗吃,其实是边吃边看人家如何烹制小汤丸,学会后好回靖港到做,为此,他在长沙城里多逗留了几天,并且一天天都要上街去“吃”小汤丸……厨师回来后不久,靖港街上便多了一样小吃——白粒丸。
  白粒丸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用粳米干磨成粉,加入用生石灰浸泡沉淀后的清石灰水,放入锅内边煮边不停地搅拌,使之形成凝固状,待到冷却,便可开始做白粒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大做法:用下面有无数圆孔的专用木箱,下面放一盘冷水,把凝固状的粉倒入箱内,通过挤压,把粉从孔中压到冷水中,形成一粒粒的“产品”,备用。小作法则是直接用手捏刮,一粒粒的捏、一粒粒的地刮入冷水中,小作法要熟能生巧,专门捏刮白粒丸的师傅,捏刮出来的白粒丸粒粒圆而均匀,不下于用有孔木箱挤压出的白粒丸。
做汤倒是讲究些。白粒丸和面条、米粉一样,好不好吃凭的是那碗汤。靖港白粒丸的汤是用猪筒子骨熬出的原汤,还要放姜末、葱花、芫荽作配料。把稍稍煮热的白粒丸捞上来下到汤里后,还要添加小麻油、辣椒酱;还要摆一小碟干萝卜或窄菜丝,以佐其味。
  靖港街上早餐吃白粒丸的,多数是老人和妇女儿童。壮劳力早餐则吃面条、米粉的多,因为白粒丸虽然好吃,但由于用石灰水泡过,含了碱性,吃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会肚子饿,做不得重体力劳动。时至饮食贵族化之今日,那些为了避免发胖而拒油腻和饱餐于口外的女士、男士们,倒不妨以白粒丸为早餐。

 

七、凉发糕

  吃过凉发糕的人倒是不少,也知晓它是靖港特产。凉发糕不象其他一些靖港传统小吃,须现做现买现吃,不去靖港则只能是垂涎三尺而望尘莫及。凉发糕不必现做现买现吃,可以携带。旧时靖港周边地区的一些小贩,常常去靖港街上进购凉发糕,然后带至周围去叫卖,无形中倒是为靖港凉发糕作了推广宣传,使之声名在外。
  凉发糕为规整的长方形,其糕洁白如霜雪,给人以视觉的舒服感;口感则泡松如蛋糕,绵软如怡糖。微甜中带酸、清凉而爽口,味觉极佳。并且,凉发糕吃食后口中不留残渣,惟余清风过后的美好回忆。凉发糕还兼既饱肚又助消化的优点,既想进食而又消化功能欠佳者最宜食用。从前凉发糕不但在古镇销路好,周边地区也是购之者若鹭,乃至长沙,湘潭,宁乡等都有靖港凉发糕出售,食之者众。
  旧时靖港街上有好多家制作凉发糕的手工小作坊,虽不挂招牌,生产却十分繁忙。凉发糕的制作工艺也无须保密,不象靖港香干的制作那般神秘兮兮。不过,要制作出优质的凉发糕却非易事。粳米是其主要原料,还要掺适量的糯米“破软“,还要放少量纯碱”“减酸”。磨成粉加水合均匀后,还要发酵,发酵一般用老粉或现饭和适量的糯米甜酒水。装入大木桶中,盖严实桶盖,放到温度适中的地方,冬天则需加包棉片。发酵时间就发酵程度而定,以桶内的粉起蜂窝状为准。凉发糕要蒸,蒸时先切成一块块“豆腐块”,分层摆放到蒸笼中,蒸熟后则需要冷却后方可食用。蒸的时间长短也需严格掌握,时间短未能蒸熟,时间一长,笼内的糕会成一锅稀粥。
  凉发糕的欠缺是不能久放,因是发酵之物,置放久了会发酸,无以为食。即便置入冰箱,虽能减缓发酸速度,时间一久则会变硬。凉发糕未能形成规模制作而渐行渐远,应该与它的不能保存有关。


八、白糖饺子

  虽然叫饺子,却不是北方那种用面粉做的饺子,形状也不象小船一样。白糖饺子是稻米做的,形状则是麻花状,称之为米饺子或“绞子”亦未尝不可。白糖饺子也是唯靖港有之的传统小吃之一。凡在靖港长大的人,儿时都吃过白糖饺子,回味起来,还会被其酥脆和津甜撩拔得咋唇舔舌,一种怀旧的情绪也会随之弥漫上来。
  旧时靖港街上有专门做白糖饺子的摊担,一个四脚架乘着一块案板,旁边架一口油锅,行头简单。那小贩隔一阵吆喝一声“白—糖—饺—子!”声音拉得长长的,余音穿街过巷,远远都听得见。就有人来买白糖饺子。现买现做现吃,也可以带回去吃,小贩会用黄草纸帮你包好,服务周到。白糖饺子不贵,一个铜板买得两个,经济又实惠,爽口又解馋。
  白糖饺子是用糯米做的,不过要掺适当的粳米,单用糯米,饺子会软塌塌的,脆不起来。糯米粳米掺合好后,用清水浸泡一个隔夜,第二天早晨便可以开始磨粉,粉磨得越细越好。接着把湿漉漉的粉装进布袋,压干水分,倒出来,揉捏至粘,备用。食客来时,掰下一砣粉,搓成一根条,几转几转成麻花状,往油锅中一丢,炸。直炸得饺子成“空心”,浮出水面,这才捞上来。还要交白糖,交白糖有决窍,也最见功夫,虽说是要乘热交,热到何种程度却难得掌握,饺子过热时交,白糖会溶在饺子面上,粘糊糊地象是抹了一层“光油”,成了耙耙;过冷时交,则饺子还是饺子,白糖还是白糖,白糖的颗粒粘不到饺子上。只有恰到好处时交,白糖才会一粒粒密密麻麻地“钉”在饺子上,象是蒙了一层晶莹剔透的雪粒。才会有人买。吃惯了本地小吃的靖港人可是内行得很,挑得很。


九、麻圆砣

  麻圆砣许多地方都有人做,长沙、湘潭有麻圆砣,宁乡、湘阴有麻圆砣,益阳、常德有麻圆砣,津市、岳阳也有麻圆砣。不过,麻圆砣的出生地却是古镇靖港。
  靖港麻圆砣制作方法的“泄密“有一段故事。据说靖港在清朝年间便有麻圆砣,像古镇众多特色菜肴和小吃的制作一样,一直是“恕不外传”的,外来人员因此只能尝其美味而不知其制作方法。民国某年,一位在长沙城里作油条的师傅来到靖港,他初尝靖港麻圆砣,即刻被它的泡松爽口所吸引,遂起要学做麻圆砣之念。虽然他通过数次品尝和“研究”,发现麻圆砣是糯米做的,但对其制作却依然茫然。他清楚,任何食品的制作方法,既便吃上成百上千也是吃不出来的。为此,他有意和一位靖港做麻圆砣的师傅靠近,并交上了朋友。那次二人又在一起喝酒,靖港师傅大醉,于是他乘机刺探“军情”,那靖港师傅则是酒后吐真言,把麻圆砣的制作方法和盘托出,酒醒后方知上当。靖港饮食行业帮会得知“泄密”后,遂决定对麻圆砣制作一项不再保密,愿意学习的外地人一概告知,以对付那位狡猾的长沙城里炸油条师傅日后在外独家垄断麻圆砣制作。
  麻圆砣的制作工序如下:
  一、原材料为糯米。用冷水浸泡一个隔夜,湿磨成粉,装入布袋压干水份,掺入白糖和少量甜米酒,揉捏至粘。
  二、发酵,粉团中合进“老粉”,以酿带酿。天热时,置于案板上,盖薄布片,使其自动发酵;天泠时,用热水或火烤,促其发酵。待粉团溢出一股芬香,方为发酵成功。
  三、制作。把发酵后的米粉搓成一个个圆砣,放入芝麻中滚芝麻(芝麻经洗净去沙,后晒干)。
四、下油锅。菜油入锅烧红,改文火使油降温,推粘有芝麻的半成品麻圆砣入锅慢炸,待浮出油面即成。


十、虾 饼

  水乡镇靖港,河流穿贯,沟渠密布,湖塘如织,除了鱼类繁富,虾更是多如恒河沙数。旧时用一种名为“虾戳子”的小网捞虾,一戳子下去,便能收获满满一网跳跳蹦蹦的虾,够一家人吃两三天。最会搞吃的靖港人,自然又会弄出多种食虾的花样来,虾饼便是其中的一种。
  做虾饼要用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小虾,靖港人叫它“米虾子”。米虾虽小,拿它做虾饼却要不嫌麻烦:得一只只掐头去壳,只留虾仁,费时费工可想而知。尔后,把面粉加盐加水调成糊状,再把虾仁倒进去继续调搅成面粉虾仁糊。虾饼要用油炸,然而,却不能把糊状的虾仁面粉一古脑地往烧红的油锅里倒,那会成不了虾饼,会炸成一大块不成形的棱棱角角的怪物。得用炸虾饼的专用工具:那是一个茶杯大小的圆形平底铝勺,其上还装着有一根长长的手柄,圆铝勺的正中央还竖着一根短小的铁棍,那是为了使成形的虾饼中间有一个小孔而设计的。把虾仁面粉糊填于圆形平底铝勺中,待菜油烧至九成熟,然后把勺连同里边的虾仁面粉糊一起伸入油锅,数分钟后,虾仁面粉糊成了虾饼,会自动脱离铝勺,圆圆滚滚地浮出油面,夹上来稍稍冷却即可食之。
  虾饼是蛮好吃的。虾本是鲜物,米虾仁又无比的嫩,也就鲜嫩兼备,面粉炸熟后香脆俱全,一粒粒米虾仁镶嵌在炸熟和面粉中,则脆香中有鲜嫩,其味令人叫绝。
虾饼也蛮好看。炸熟的虾仁颜若桃花,炸熟的面粉色如黄金,圆圆的一个饼,金黄中点缀着点点桃红,漂亮得让人不忍立即吃掉。何况饼中间还有一个乖巧的小孔,小孩拿着虾饼会象拿着西洋镜,忍不住要从孔中观景,往往要玩个大半天才舍得吃掉它。


十一、白糖米花

  白糖米花是靖港人至今仍在津津乐道的一种小吃。从前,不但靖港街上有专门做白糖米花的摊贩,一些家庭妇女也知晓制作方法,喜欢闲时自家动手做给小孩当零食吃,还要拿几个送给街坊邻居品尝,显示能干。
  做白糖米花要糯米。先用水把米浸泡至软,沥干水,蒸熟,拌些白糖,拍成一个个圆饼,晒干,然后下到油锅中去炸。很简单,也是家庭妇女所使用的一般做法。摊贩做白糖米花就不同,糯米蒸熟后也放白糖,但还要拌面粉,加水调匀,利用面粉的粘性把一粒粒糯米粘住。摊贩做白糖米花还有专用的圆形铁模子,把拌了面粉的糯米压进去,拍平,倒出来,无须晒干,直接下油锅,浮出油面即熟。
  白糖米花有红色的,有绿色的,那是掺了或红或绿的食用色素,进行了美化。靖港人称之为“红粑粑”,“绿粑粑”。小孩受其红红绿绿的逗引,就会吵着要买,销路也就好。
  香、脆、甜是白糖米花的味觉特点。而且,由于糯米和面粉的交融,又使它具有集南北油蚱小吃于一体的优势。炸熟后的白糖米花,是再难吃出它是用何种原料制成的。

 

十二、米包子

  包子是最大众化的小吃,东西南北中都有,那都是面粉做的,米包子却是用稻米做的。旧时,靖港吃米包子的人要比吃面粉包子的人多。靖港街上做米包子的摊贩天未亮便开始做,一大早开始出售,日头尚未当顶便卖得精光。
  做米包子非得早稻米不可,还得是当时的优质稻“粒谷米”,一般的稻米做不得米包子,晚稻米也做不得。粒谷米米质细嫩,虽是粳米却有粘性,且易膨化,这都是一般稻米和晚稻米所欠缺的。把粒谷米装进木桶里,浇几遍冷水,待湿润后,便可以开磨,要磨细,未磨细的米还要返回磨子再磨,直到用手搓捏时无了颗粒感、粗糙感而细柔如绸方可。发酵,可任其自然发酵,须3~4天,也可掺加少量现饭,促其发酵。还要掺适量的纯碱,避免米粉发酸。
  米包子全靠手工做成:从发酵的大粉团中掰下一小砣,用手搓成一个圆球,然后拍出一个“乌龟背”。看起来似乎容易,但每一个米包子都做成一样大小,“ 乌龟背”弓弧一致,却并非易事。要靠熟练和手性,所谓“看事容易做事难”便是。米包子是用蒸笼蒸的,属靖港小吃的“蒸货”类。
  吃米包子也非常有趣,如同茶道。茶道在喝茶前有一套“艺术”化的手续,不能马马虎虎用开水一冲就喝,米包子也是。吃米包子要买两个,一手拿一个,一只手上的一个 “乌龟背”在掌而圆形平面朝天,另一只手上的一个也是“乌龟背”在掌圆形平面朝天,但须端平,因为摊贩会把白糖撒在端平的一只上。白糖撒好后,把两个“乌龟背”合拢起来,压紧成一个圆包子,白糖则夹在了中间。这时,更可以张开大口一口一口咬米包子。


十三、杯子糕

  靖港小吃中,杯子糕的制作似乎可以归类到传统手工艺中去,因为它的制作手续复杂而精细,需要手艺。做杯子糕有专门的模子——竹筒,竹筒上大下小,如同酒杯。竹筒大小还要一致,整整齐齐摆在蒸皮上,而后开始往空竹筒里“灌浆”,浆为不稀不浓的经过发酵的米糊。米糊装在一个有嘴的铜壶内,师傅提起铜壶,倒茶般地把米糊倒进每一只竹筒杯中。不能倒在外边,要倒得不坎不溢。功夫到家的师傅是一滴米糊也不会遗漏在竹筒外的,并且速度极快,一眨眼功夫数十只竹筒便填满了米糊,其手艺可谓炉火纯青。
杯子糕和米包子一样,也要用优质的早稻“粒谷米”,一般稻米和晚稻米要不得。也要湿磨成极细极细的粉,也要发酵和掺纯碱。不同的是,米包子蒸熟之前不放糖,杯子糕则在米粉中先拌白糖,并且还掺了干玫瑰花瓣以添其香。此外,蒸熟的米包子可直接用筷子夹,杯子糕则要用筷子从竹筒中戳出来,相对麻烦些。味道也是各有千秋,米包子细嫩耐咀嚼而淡中有甜,杯子糕细嫩绵软而甜中含香。况且,一个是“乌龟”一个是“杯子”,可满足食者对不同形状之物的喜爱,而“乌龟”和“杯子”,其色洁白如玉,则又都是颇具观赏性的小吃之一。
  旧时,靖港街上杯子糕摊担总是与米包子摊担紧挨在一起摆放,象是哥俩好。其实,由相同原料和大体相同的做法而形状不同的小吃,在靖港还有许多,摊贩们为了避免“同行”相争,才在形态上进行改进,发明出同种小吃的不同分枝。你卖你的米包子,我卖我的杯子糕,食者各取所需,谁也不侵犯谁,又何乐而不为?由此也可见出民风淳朴的古镇让风气之一斑。

 

十四、葱油粑粑

  酥、脆、绵、软,夹带着葱的特有香味的葱油粑粑,喜食者甚众。梁实秋赞之曰“葱油饼太好吃,不需要菜!”倒是深知其味。相传许多年前,靖港一位摊贩经熟人介绍到长沙南门口,架起行头炸葱油粑粑,飘散的香气吊人口味,立刻把长沙城里人吸引来尝新鲜,爽!由此一传十十传百,靖港葱油粑粑摊前的食客更是从早到晚络绎不绝,靖港葱油粑粑由此在长沙城里扎下了根,仿制者满城皆是。后来,小吃名店火宫殿把那位靖港师傅找了去传经送宝,从那以后,火宫殿除臭豆腐之外又多了一样招牌小吃。
  粳米是葱油粑粑的原材料,还要掺少量现饭,先干磨成粉,加水调成糊状,发酵后,放适量的盐和切碎的葱花,调匀备用。炸葱油粑粑象炸虾饼、春豆饼一样,也有专门的模子,模子也是铁制的,圆形带柄,中间也有一根短小铁棍,炸出来的粑粑中间就也有一个孔。把加了盐和葱花的糊填入模内,刮平,伸进沸滚的油中,待金黄色的粑粑与模子分离浮出油面,捞上来就是葱油粑粑。
  然而,要炸好葱油粑粑却非易事。最大的难点是发酵时间的掌握。一些欠内行的师傅就失败在没能掌握好发酵时间,不是因为发酵未成不得酥脆而坚硬如石,就是因发酵过度而过多的油钻进粑粑里面,吃一口油往外淌,腻人,吃上一个都受不了,摊贩还会因耗油过多而贴本。北方的葱油饼为了避免油太多,不用菜油而用脂油丁,还要少放,并且油要热而火要小。虽然北方的葱油饼以面粉为原料,而一层层卷起来再夹葱花,却不知如果发酵适时,就是丢进满满一锅滚油中,其饼也是不会“吃”油的。
  葱油粑粑最好吃的是外面的皮,既酥且脆。如果不酥不脆,那葱油粑粑定是质量尚未过关之故。内里的“肉”则为绵软,夹在“肉”里的葱则依然青翠,如果“肉”不绵软葱不青翠,那也是质量尚未过关之故。

 

椿 卷

  椿卷以椿树芽作主要配料,因此叫椿卷。椿芽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还带些鲜,许多地方用它来煮蛋,蛮爽口的,是一道知名度相当高的菜。靖港人用椿来做小吃,应该是独创,椿卷也是靖港小吃中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
  椿芽从树上摘下来,去其茎和粗叶,只留芽尖,芽尖又嫩又香也最鲜。芽尖切碎,炒肉丝,炒熟后入油盐,备用。然后擀面皮,面皮需擀得薄薄的,再切成一块块巴掌大的块。把炒热的椿芽肉丝铺在上面,还要放一根葱头,然后卷成一根条条。下油锅炸,炸黄即熟。
  只有在春天才有得椿卷吃,因此又叫春卷。到得夏天,椿树上的芽都长成了老叶,做不得椿卷;秋冬两季,树都落光了叶子,做椿卷也就只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旧时,每当“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时,古镇一棵棵椿树上长出一爪爪暗红色的椿芽,会做椿卷的小贩,就会用竹篙去把椿芽打下来做椿卷。届时,古镇街街巷巷中便会弥漫起椿的特有香气,炸椿卷的小贩还时不时地吆喝一声“吃——椿——卷——啰”,像是命令,大人小孩更会不失时机地去买椿卷吃。吃椿卷的时间顶多一个月,之后便销声匿迹,要到明年此时才又会有吃。嗜吃椿卷者总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春天快快到来,一饱口福。
  从前,在靖港经商的江西人最爱吃椿卷。江西人喜食椿,常常把椿芽乃至椿叶炒熟当蔬菜吃,却不会把椿做成脆嫩鲜香的椿饼。不知江西人后来把靖港椿卷的做法带回江西老家去否?

 

十五、腊肉糕

  众多靖港小吃中,腊肉糕可谓一枝独秀,它也是除虾饼之外又一带荤鲜的小吃。从前腊肉糕还被当作“两栖吃食”,既是小吃,又作零食。还可切成片,做冷盘摆上餐桌,下酒送饭,象是既可光口吃又可切片炒辣椒下火锅的邵阳“猪血丸”。
  腊肉糕也是糯米做的,也要先把米磨成粉,不过要在粉里边掺进剁碎的腊肉皮。旧时靖港做腊肉糕的摊贩都自己腌制腊肉,买回来猪肉皮,切成一块块长条,放在缸里腌过十天半月,拿出来挂在外边,在太阳下晒得半干,然后用谷壳子和米糠烧出的烟去薰,直薰成金黄色。腊肉皮不比腊肉,可以当菜,难得煮烂,嚼不动。做腊肉糕要把它剁碎,碎得如米粒,掺到糯米和粳米混合的粉里,合匀,加水揽拌,再捏成一个个鸡腿形的半成品,下油锅炸。炸熟后的腊肉糕呈粉红色,皮面上则起一层“鸡皮砣”,象是真鸡腿。乘热最好吃,又脆又香又鲜,一口咬下去,内里的肉一丝丝,如同“鸡丝”。冷却后的腊肉糕会变硬,煮饭时放到饭面上或蒸笼中蒸一蒸,又会变软,其味不变。
  旧时,停靠沩河码头的乌舡子船上的船老板最爱买腊肉糕,一买买好几十个,乘热吃一二个,其余的放在船仓里,等卸货,装货完毕。返航回宁乡时,再把它切片炒辣椒,炒芹菜,下酒。往往回到家乡还吃不完,就拿它当靖港特产,当礼品送给亲戚朋友,让他们也能尝到靖港腊肉糕的好味道。

 

十六、馄饨

  靖港人又把馄饨叫作饺 。大概是馄饨的制作和形状与饺子大同小异吧。馄饨大概是外来“食种”,全国各地几乎都有馄饨。靖港人拿来为我所用,使它成了靖港小吃中的佼佼者。并且靖港的馄饨制作技术还对外开放,长沙城里的数家有名的馄饨店,老板便是靖港人。
  从前靖港街上馄饨做得最好的是徐秀兰饺店,每天早上来吃馄饨者络绎不绝,常常是客满为患,迟来的便没了座位,只好端了碗在店门口吃“站位”,再来迟些的,连站位也无,只好去别的饺店马马虎虎吃一碗。那徐秀兰是个颇有经营头脑的店主,就想出一个对策,独家发行起了购物券似的馄饨条子,凡持有盖了徐秀兰饺面店印章条子者,不管什么时候来均可优先,一时间购条者甚众。客源的流失也相对减少。后来一些靖港人把条子当作礼品,送给那些想吃徐秀兰馄饨而不得的亲戚朋友,此举一时成为靖港饮食行业开先河之亮点。
  其实,靖港街上各家饺店做的馄饨质量都不错,都好吃,只是徐氏馄饨更胜一筹而已。靖港馄饨由来已久,代代相传,其制作精益求精,遂臻完善。馄饨的制作也象手工面一样,也要和面,而且和面的要求更高,不但也要和匀和熟,也要用杠子把面压得有韧性,弹性而后已,还得把面皮擀得薄而又薄,薄得透明,且不碎不烂。馄饨馅要猪的里脊肉,里脊肉才细嫩易熟,并且要剁成“肉酱”方可。包馄饨:一手拿一根小 片,一只手让面皮摊在手背的五指间, 片刮少许肉酱,往面皮上一抹,摊面皮的手迅速一包,一个小巧玲珑的菱角样的馄饨便出来了,速度相当快。包馄饨的高手,还没等你看清楚,馄饨便出来了,象是变魔术。
靖港馄饨的做汤也十分老道,不象有的地方的馄饨,以为馄饨里边已经包了猪肉,会“自来鲜”,其实不然,因为馄饨馅虽是鲜肉,却包了一层皮,鲜只藏在里边,鲜不了外面的汤。靖港馄饨的汤也和面、粉汤一样,要用猪骨头熬成的原汤,使其内外皆鲜。何况,汤中还有葱花、芫荽来香,还要一小截酸菜来点缀,其味当然就更鲜美。
  此外,下馄饨也很讲究,这也是一碗馄饨成败的关键。水要沸滚,馄饨下下去后既不能马上捞起,也不能延时。捞得太性急,馄饨里边的肉还是生的,迟迟捞上,皮会散开。要看时间,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用在下馄饨上也适合。徐氏馄钝首屈一指的关键,也是在下馄饨一环的时间的把握上。

 

以上部分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出处不详,请作者与本站联系。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