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无数的古代建筑曾经涌现,伴随着朝代更替,战火纷飞,至今也仍保存着丰富的建筑遗迹。它们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无论是秦砖汉瓦、隋唐寺庙、两宋祠观,还是明清故宫、皇家苑囿、苏州园林……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们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如何表现这些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形式之美呢?笔者认为,从文化内涵角度看,摄影师观察取景时需要把握一个关键点——“天人合一”的建筑观。
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着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拍摄时,读懂环境,借助环境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形式方面,拍好建筑摄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选好拍摄位置、拍摄距离、拍摄角度
古代建筑物多呈不同的几何形状,从不同角度观察,其造型、透视及前景和背景等均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选择最能表现建筑物造型的拍摄点显得十分重要。拍摄前,有9个问题需要考虑,正面、侧面、背面;平视、俯视、仰视;远景、近景、特写。这9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您的观察来判断。因此,不要忙于拍摄,选好一个点非常重要。
选择拍摄点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表现和造型,还要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及建筑物前景的取舍等。特别是在拍摄建筑物时,为了表现建筑物的空间感,常常需要选择一些物体做作为前景。
二、选用合适的光线
不同的光线可使建筑物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适于拍摄建筑物的光线有以下几种:
散射光:此时反差较低,易于表现更多细节。
侧光:有助于表现立体感。
逆光:有助于表现整体轮廓、突出立体感。若希望保留更多细节,可使用HDR等技巧。
三、滤光镜的运用
建筑摄影中,一些滤光镜是必备的。因为建筑物在室外,常常需要运用不同的滤光镜调整影调关系,突出建筑物。在建筑摄影中,常用的滤光镜有如下几种:
1.中灰渐变镜,可压暗天空的影调。在晴朗的天气下,天空的亮度往往远高于建筑物,天空和建筑的细节无法同时呈现。而中灰渐变镜可以压暗天空的影调,表现出云的细节。
2.偏振镜:用彩色片拍摄建筑物时,使用偏光镜能去除偏振光,使天空的蓝色更加饱和,使建筑物的色调更加鲜明,而且不会改变真实的色彩关系。
四、相机、镜头的选用
建筑摄影一般追求较高画质,因此宜选用感光元件较大的单反数码相机比较方便。镜头可选用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长焦镜头、移轴镜头。如果有条件,可使用移轴镜头,以便控制透视畸变。没有移轴镜头也问题不大,可在后期制作中通过“编辑——斜切”和其它镜头校正工具调整。
五:今年的拍摄重点:丰富多彩古建筑的装饰
从2011雪花啤酒第三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赛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今年的拍摄重点是丰富多彩古代建筑装饰,辅之以其它古建题材。
古代建筑装饰包括彩绘、雕饰、门窗等。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门窗:宫殿的门窗、庙堂的门窗、住宅的门窗、园林的门窗,都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如宫廷文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文化、乡土文化。
装饰在整个建筑中,算是小景了,而无论大景、小景,之前所说的拍摄技巧基本都是适用的。此外,准备好闪光灯等辅助光源,带上三脚架,将拥有更大的技巧发挥空间。创作思路上,提供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1.组照思维。找到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装饰,将它们组成一组作品。
2.在日出、日落等低角度光线下拍摄。此时光的方向性明显,色温偏低,色调温暖、统一。
3.在特殊天气时拍摄,比如雨中,雪中。这样天气下拍摄的作品不同于日常所见,会给人带来更陌生的美感。
4.建筑装饰的垂直、水平线条最多,首先要控制好画面的畸变,尽量做到横平竖直。如果要拍摄很夸张效果,也要至少有一条水平线或垂直线不歪,以保持画面的稳定感。
5.从室内向外拍摄门窗等装饰,也是一个新的角度,可以拍到通透的逆光效果,同样会遇到的问题是光比过大,可以考虑HDR或按照室内外分别曝光,最后合成在一起。
6. 发现被摄体后,拍下一张,然后思考,照片是不是缺什么,有什么不足,现场有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东西。其实,这是一个加工和润色的过程,照片和文章一样需要加工、润色。比如,我主动找一个前景加进去,是不是就更好看了?或者,我以一个窗棂做画框,是不是就更好看了。办法很多,一定要润色。
任何一个题材,拍摄手法都是无限的,无法穷举。只要大家根据实际情况,现场多动脑,就会拍出更有新意的作品。祝愿大家创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