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张家界民俗风情

土家族简史——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一)

2012年07月17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七章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绚丽的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例如,口头文学中的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艺术中的摆手歌舞、跳丧歌舞、薅草锣鼓、咚咚喹、打家伙、花锣鼓等都富有瑰奇多姿的民族色彩,而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独有的民间艺术珍品;在宗教信仰上,土家族供奉土王,信仰万物神灵,民间信仰又与佛教、道教相渗透,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浓厚;土家族的习俗,如过赶年、女儿会、哭嫁、生活中的禁忌等,也都别具民族特色。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
  
    一、民间口头文学
  
    (一)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土家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土家人民爱唱歌,山歌越唱越快活。”从史料记载推论,这些民间歌谣源自巴歌。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造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至清代,鹤峰、长乐等地,正月元宵时,土家族仍多歌“杨柳”(“杨柳”是《竹枝词》的一种词牌名)。龙山、永顺、保靖、长阳、利川、咸丰、酉阳、秀山等地土家山寨,年年都有赛歌盛会,对歌如流,出口成歌,彻夜不散。在土家与汉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土家歌谣又受到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由于新中国成立前土家大部分地方的群众多会汉语,或既能讲土家话又会讲汉话,所以,演唱山歌时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土家族歌谣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山歌、摆手歌、薅草歌、叙事歌、歌丧、哭嫁歌和盘歌等。
  
    1.山歌
  
    民歌土家族最喜欢唱的首推山歌。它的形式简单朴实,一般的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这种山歌数量颇多,内容丰富。男女老幼几乎人人会编会唱,触景生情,即兴而歌。独唱、盘歌、合唱,样样唱式俱全。宣恩、鹤峰等地把山歌称为“单叫歌”、“软叫歌”、“弯歌”、“连八句”、“对声子”、“五句子歌”、“四句头”、“喊喊调”和“穿号子”,名目繁多,各种各样。山歌的题材繁多,但主要仍是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古老曲调的歌谣。如土家族地区的男女青年唱的一首情歌唱道:
  
    (男)
  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
  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其歌词自由,音节不等,音域不广,朴素真挚,具有民歌风雅的风格。
  
    土家族山歌以桑植民歌最为著名,歌词简练,内容丰富,曲调明快,唱法多变,尤其是衬词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从而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达到了臻美的艺术境界,极富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马桑树儿搭灯台》被宋祖英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好男好姐儿不用媒》、《四季花儿开》、《冷水泡茶慢慢浓》、<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声名远播海内外。现列举两首:
  
    《马桑树儿搭灯台》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的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个儿移花别处栽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钥匙不到锁不开
  《好男好姐儿不用媒》
  好田好地哟,不用哎肥哟,
  好郎好姐儿哟,不用媒哟。
  多个媒人哎多张子嘴也,
  媒人的口里哟,出是非哟,
  好田好地哟,不用哎肥哟,
  好郎好姐儿哟,不用媒哟。
  多个媒人哎多张子嘴也,
  媒人的口里哟,出是非哟。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土家族人民长期受到地主阶级和国民党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过着无权和极其贫困的悲惨生活,受过人民革命战争的洗礼后,憎恨国民党,热爱共产党,产生过很多革命歌曲。其中一首是:
  
    蒋介石心肠比狼狠,
  他是人民大仇人。
  各族人民团结起,
  剥他的皮来抽他的筋。
  五黄六月望风凉,
  十冬腊月望太阳。
  土家只望共产党,
  好比孩儿望爹娘。
  
    不仅语言洗练而大众化,而且其譬喻、排比、对比、对应的运用都极为娴熟贴切。来凤等地流行的《长工十二月》、《媳妇歌》、《红军歌》、《解放歌》等都属于这一类歌曲。
  
    2.薅草锣鼓歌
  
    薅草锣鼓歌是一种劳动歌,有的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它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而又有利于生产。相传土家族定居湘鄂渝黔边,烧畲事农时就有挖土歌,敲锣打鼓,可以驱散野兽,也可以助兴,以后才有专人司鼓领歌,指挥劳动,演变为一种民间乐式。凡是集体开荒、挖土、插秧、薅草、采茶等都要打山锣鼓。来凤县土家族“四五月耘草,数家共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一人击鼓,以作气力,一人鸣钲,以节劳逸,随耘随歌,自叶音节,谓之薅草鼓”。“锣鼓不出乡”,乡乡都有,各有各的风格。薅草锣鼓歌一直是土家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薅草歌词一般由歌头、扬歌、歌尾三个部分组成,歌头、歌尾都有固定唱词,主要内容在扬歌部分,“见子打子”,随编随唱,每句七字,四句居多。薅草时见谁松了劲,就催促他几句;见谁干的欢,就夸他几句。如“激励歌”中唱道:
  
    捆起腰带要崭劲,
  把它挖起抱斗形。
  挖边哥哥要崭劲,
  一步一步往前行。
  
    歌词铿锵有力、朴实大方,具有民歌鲜明开朗的风格。扬歌时除唱生产、生活外,也唱一些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如《杨家将》、《卖记》、《三国演义》、《百果花》、《恶鸡婆》、《东三郎和西三妹》等。
  
    薅草锣鼓歌的唱腔结构约为三类。一是流行于永顺、龙山、来凤的乐段式唱腔。以一基本曲调,反复演唱多段歌词,而歌词七字一句,两句、四句一段(龙山马蹄寨有三句一段式)。二是流行于宣恩、保靖和永顺部分地方的两段式唱腔。它以两个音调、节奏不同的乐段构成,较之乐段式唱腔有所发展。三是多首民歌组合成套式唱腔,盛行于桑植、鹤峰、建始。这类唱腔一般多5~20首民歌合成一套联唱,它是薅草锣鼓歌的高级形式。“薅草六月满山冈,锣鼓声中柳复杨”,并不是诗人的渲染,而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薅草锣鼓歌扎根予民间,逼真感人的表现。
  
    3.摆手歌
  
    “摆手”是源于湘鄂渝黔边祭祀土王而举行的一种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由于土司制度的废除,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日摆手”。以后,摆手歌舞的发展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已歌舞分离,有的既歌且舞的;唱的形式也有变异,在土家语流行地方多用土家语唱,有的则用汉语演唱。
  
    摆手歌在永顺、龙山、保靖等地有的称为“舍巴歌”,由土老师领唱,歌词主要由神话传说和过去的生产生活情景两个部分组成。群众随后和声相应。以龙山马蹄寨流传下来的舍巴歌为例。第一部分,唱土家历史上的神话传说《雍尼·不索尼兄妹相配创造人类》、《雍泽雍米涅带领土家迁徙到龙山》等。在《人类起源歌》里唱洪水:
  
    瓢泼大雨,
  下了七天七夜;
  水井的水,
  浸落了七天七夜;
  雍尼不索尼,
  钻进瓜窗里。
  水冲卷起岩渣,
  紧紧地堵住了瓜窗。
  水涨破了天,
  天塌垮到地上,
  地涨升至天上,
  天翻了,地覆了。
  
    描述得生动逼真,富有神话般的想象力。
  
    又如《雍泽雍米涅带领土家族迁徙到龙山》中的一段唱道:
  
    行走疾如飞奔,
  扑通扑通没个停,
  像展翅飞翔的木鹰,
  像蹄不落地的麂群。
  展翅飞翔的木鹰呵,
  翅膀千万莫松劲;
  蹄不落地的麂群啊,
  脚杆切莫停顿。
  
    把土家族祖先迁至“墨移子台子”的英勇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譬喻手法形象生动。
  
    舍巴歌的第二部分唱词是写土家的生产生活,如到林中赶猴子:
  
    背铳就往树林走,
  走进树林赶猴子,
  拿铳撵猴两整天,
  猴子跑得屁股冒火烟。
  公猴母猴吓得怕,
  跑到岩坝就打架,
  拿起铳铳点火药,
  猴子死在岩坝脚。
  
    其歌词朴实明朗,饶有风趣。以后又并入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及娱乐性的唱段。
  
    4.长篇叙事诗歌
  
    土家族的长篇叙事诗歌也比较丰富,寓于神歌、山歌和薅草锣鼓歌等形式之中。根据口头文学素材整理创作的《锦鸡》十分优美。《锦鸡》有7章,724行,叙述春哥因无棺材葬母而卖身受苦的故事。有一天,春哥斩蛇救了锦鸡姑娘,锦鸡赠送羽毛与春哥作为定情信物,赠送如意铃与春哥,如意铃可以变银赎身,变水种庄稼,变风灭土司放的火。当春哥和锦鸡重逢结婚的时候,土司强行“初夜权”,被锦鸡踩在床下变成了踏板。此叙事诗充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勇敢智慧,与土司制度顽强斗争的精神,并歌颂了自由恋爱的幸福生活。诗句优美动人,内容丰富,富有戏剧性。
  
    其中《卖身》唱道:
  
    管家只问羊多少,
  土司只问羊多壮。
  谁管春哥饥寒苦?
  只有长工问寒暖!
  
    《赎身》里面有这样的唱词:
     
    一张字纸一条命,
  今日才算自由人;
  长工点起一把火,
  卖身契约化灰烬。
  
    《重逢》中这样唱道:
  
    落雨太阳是假情,
  媒人讲话几句真?
  有情有义心对心,
  哪要媒人作引针!
  生不丢来死不丢,
  好比青藤缠石榴。
  青藤缠了石榴树,
  花死藤干两不丢。
  
    5.歌丧与哭嫁歌
  
    魏晋南北朝时,歌丧在清江郡一带流行。“蛮左”族人“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至终卒。……歌数十阕,乃衣衾棺殓,送往山林……”这种歌丧风俗,至今还在清江流域和鹤峰、桑植、凤凰、酉阳、秀山等地形式不同地保存着。歌词多表达对死者的颂扬敬意,也有涉及其经历的社会活动、生产、生活等内容。有的击鼓乐而歌,有的鼓乐歌舞并举。所以上述地区称之为“跳丧鼓”、“闹丧堂”、“唱孝歌”、“打夜锣鼓”等。歌丧的词调也有多种。“歌手们围在祭帐前,一人击鼓而歌,有时众人帮腔,依次轮唱。唱词复杂,除有固定唱词的一部分外,大多随编随唱。每句七言或十言,两句或四句一首”。利川流行的“明七暗八”形式独特,每句八言,两句一首,唱七隐八,歌众合唱并重复最后三字。其歌词格律如:
  
    孝家今夜打鼓闹(热),
  三亲六戚都来朝(拜)。
  满堂儿孙披麻戴(孝),
  孝男孝女痛哭嚎(啕)。
  
    上句落“羽”,下句结“徵”,一曲多用,音乐富于吟诵性,以寄托哀思。长阳有“十月怀胎”等二三十种词牌,委婉动人,彻夜歌唱,正如土家诗人彭秋潭的《竹枝词》所歌的“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鼓唱到明。”
  
    哭嫁歌是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边哭边唱的歌。清代改土归流后就有哭嫁习俗。有的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哭嫁,假如出嫁时哭得不动人,往往会被人耻笑。姑娘在婚期前三天或七天或半月或二十天,甚至有长达一月的时间,就开始哭嫁。每至黄昏,亲邻少女妇妪都群聚出嫁姑娘家里,聚首痛哭,哭至深夜始散。这种哭嫁歌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团圆姐妹、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骂媒人》是颇富思想性的一段:
  
    背时媒人是条
  娘家来吹女婿好,
  树上麻雀哄得来,
  豌豆开花角对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
  那头吃了这头走。
  婆家去夸嫁妆多。
  岩上猴子骗得走。
  媒人吃了烂嘴角。
  媒人吃了烂大肠。
  
    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句句可换韵脚。唱时有独唱和两人对唱两种形式。对唱的两个声部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别具一格,正是“十姊妹歌歌太悲……犹如巴娘唱竹枝”。
  
    除了上述几种诗歌,尚有儿歌、梯玛神歌、上梁歌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传说故事
  
    土家族的口头文学十分丰富,神话传说、故事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寓于诗歌,有的口耳相传,委婉动听,极其优美。
  
    神话反映出古代土家先民对自然事物的看法,描写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情景。流传至今,比较著名的有《张果老与李果老》、《洪水蹬天兄妹成婚》、《鹰氏公公佘氏婆婆》、《梅山打虎》、《鲁班修佛潭》等。
  
    湘鄂西土家族中都流传着张果老、李果老造天地的神话,其情节并不一致,但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张果老在造天的时候,看见地上的水太多了,就造了二十四个太阳,不分日夜地晒。不久,地干了。可是太阳的光辉太强烈了,晒得草枯地裂,只有一棵马桑树长得齐天高。一只青蛙为了逃避太阳的暴晒,就沿着树干爬上去,青蛙恨透了太阳,它张开血盆大口,一连吞食了二十二个太阳。当它将要去吃剩下的两个太阳时,不料观音菩萨发现了,愤怒地挥舞棍棒打弯了马桑树。青蛙再也吃不到太阳,从此地上有了草木,只是马桑树再也伸不直腰。剩下的两个太阳,观音菩萨让它们中的一个照白昼,一个照黑夜;照白天的叫太阳,照黑夜的叫月亮。太阳是个姑娘,白天出来害羞,就放出五打神针刺人眼睛,不让人们看它。这个神话反映人们征服自然的信念、力量和智慧。
  
    《洪水登天》这类创世纪神话在中南、西南的少数民族中都普遍流传,在湘鄂渝黔边土家、苗、侗地区也极为盛行。土家族称之为《雍尼·不索尼》,也称《东山老人与南山小妹》、《罗氏兄妹》,或《伏羲兄妹》,其结构则大同小异。说从前有七兄弟,把雷公捉下天来,准备煮烹吃掉,后来雷公用计逃回天宫,怒降七天滂沱大雨,把世上的人全都淹死,唯独兄妹二人躲在葫芦瓜里保全了性命。洪水退过之后,兄妹经过一番周折,终成婚配,生下一个大肉球,天上降下一把大剪刀,剪开了它,散之四方,都变成了人类。其中值得研究的是这类神话详略不一、穿插不一、结尾不一的部分,往往都反映出其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如龙山、永顺的结尾部分说肉块掺泥巴撒出去变成了“土家”,肉块掺苗苗撒出去变成了“苗家”,肉块掺沙子撒出去变成了“客家”,用以说明相邻民族的来源。又如来凤、鹤峰、秀山等地的结尾部分说肉球裂开了,落在土里的变成了“土家”,落在田里的变成姓田的祖先,既说明本民族的来历,又说明本民族的强宗大姓的渊源。
  
    《廪君化白虎》的传说说东村(今长阳渔峡口)有座古庙,后来,一个白头发、白胡子老头逃到庙里与和尚一起生活,这个老头过去很善战,不久在庙里死了。当地人们把他埋在灯芯岭。埋的时候,这个老头化成一只白虎升了天,从此人们就叫这个地方为“白虎垴”(今渔峡口白虎陇)。后来覃氏将祠堂从蛮家垮搬到东村,建在白虎陇。因白胡子老人是覃姓人家埋的,为了纪念这位老人,于是将覃氏祠堂也命名为“白虎陇堂”。
  
    民间传说多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并加以渲染夸张、美化而成。还有一些有关土家风俗、地名、节日来历的传说,如《关王大战士王》、《向老官人》、《田好汉》、《覃垕王》、《白鼻子土王》、《覃二哈》、《白鹤井》、《锦鸡和巴西》、《落印潭》、《九节牛角》、《八耳锅》等。不少传说把人物、事物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向老官人》的传说流行最广。说土王派向老官人到朝廷去拜见客王,客王问他住在哪里?他说:“千根柱头落地,风扫地,月点灯。”客王又问他手下有好多人?他说:“七十人背柴,八十人做饭,三只盐船下水,磨鹰滩上打烂一只,三天没得盐吃。”客王听了心里害怕,以为他地广兵多,就想害死他。他回家时,客王赐他一瓶毒酒,要他拿回去大伙一起喝,谁知他在路上吃了,马上被毒死,但尸首不倒,夹在马背上驮回家乡水扒洞才倒下去。其实,他回答客王的是他住茅草房子,只有三只鸭子,被打死一只鸭,鸭蛋少了,不能拿去换盐吃。后来土家后裔都立祠供奉他。
  
    《白鼻子土王》主要控诉溪州土王的暴虐无道。说白鼻子土王荒淫无耻,一共讨了四十八个老婆。他鼻子时常发痒,一发痒就要杀人,把杀死的人的血涂在鼻子上,他才觉得舒服。他杀来杀去,把他的部下都快杀光了。但他又惧怕土家百姓起来造反,就下了一道命令,把百姓的瓦屋拆光,盖上木房。木房盖好了,白鼻子土王跑到高山上,叫人在下面放火,要把民房全部烧掉。一霎时火光冲天,喊声震天,他反而哈哈大笑,真是无耻到了极点。
  
    土家族的一些民间故事,如《夹艺昭昭》、《婆婆树》、《岩头坡》、《卡尼昭昭》、《鲤鱼姑娘》、《聪明猴子》等,都极具人情味和艺术感染力。
  
    《卡尼昭昭》讲一个童养媳的悲惨遭遇。当这个小姑娘被迫自杀而死后,变成了一个叫“卡尼昭昭”的小鸟,它每天傍晚凄惨啼鸣,表达对不幸婚姻经历的控诉。
  
    《婆婆树》讲一个名叫阿大的妇女,为了反抗龙王的侮辱,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龙王把她变成一棵孤树,屹立在酉水边上。后来阿大的丈夫见了此树,号啕大哭,也被变成枝叶连在一起的婆婆树。龙王降洪水来冲,但他们也永不分离。
  
    《岩头坡》描写一个草医喜欢给穷人看病,不取分文,地主给一半家产请他看病,他因严词拒绝,活活被地主折磨而死,变成了岩头,人民永远崇敬和瞻仰他。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