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张家界民俗风情

龙山县隆头镇捞田村茅谷斯

2012年10月16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节 龙山县隆头镇捞田村茅谷斯
  隆头镇位于龙山县最南部,东倚坡脚乡,南临酉水界保靖县,西邻岩冲乡、贾市乡,北接苗儿滩镇。总面积6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92亩,解放前为隆头乡,解放初为水坝、庆口、捞田、杉树、大溪等乡及隆头镇。1956年并为水坝乡及隆头镇,1958年并入苗市公社,1961年分置水坝公社,并辖一个居委会,早在清代以前就是商业繁荣的码头和集镇,为龙山县的四大集镇之一。东部有大绕坡,西部有交椅山、火烧山、尖山、望明山,均由东北向西南绵亘两侧,最高峰海拔1002.2米,贾市河由北流入,汇入洗河。洗河由北到南,将全镇分为两半,在隆头注入酉水。河西的捞田、水坝、杉树等大队地势较为平坦。全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1417.4毫米。农产品有稻谷、玉米、红薯等,林产品有木材、桐油、油茶等。有公路通往洗、龙山、里耶等地。河道有酉水上通里耶、重庆秀山,下通保靖、沅陵、常德等。
  隆头镇所属的土家山寨杉树坪、水坝、细老坪、捞田溪的上下寨、庆口(又叫采峒)都有摆手堂,这些地方的摆手舞都是从正月初一跳到正月初九。杉树坪的摆手堂在上母桥塔(土家语地名叫梅冬起),水坝有三个摆手堂,一个在绵前湖列比列些,一个在细老坪,一个在大寨比挑。捞田的摆手堂,上寨的在新寨堡,下寨的在王家媳妇堂。庆口的摆手堂在西泥堂。这些地方在解放前每年的正月都要进行摆手和演茅谷斯,这里的茅谷斯的土家语叫“哭琪卡卜”。这里的供神是每年按家轮转,一年4家负责敬神,这负责敬神的4家人又叫头门人。到了正月初一鸡一叫,头门人几家就要到摆手堂里去给神拜年(也就是敬八部大神)。水坝、杉树坪在表演茅谷斯的节目中有“甩连枷”、“粑粑槽窝(背粑粑槽)”、“黑察耸(汉语叫人重人,由24人组成三层,每8个人一层。组成后,由慢到快旋转不止,上面一层还要装猴子玩耍,动作难度比较大。)”、“粑粑哈(打粑粑)”等。水坝参加“粑粑哈”的有向天敏(1986年3月62岁当时住捞田溪三队),向天敏也装过装哭琪卡卜。
  捞田村,过去叫捞田溪,由上寨、下寨两个自然寨组成。全村主要有向姓、彭姓、田姓、贾姓四大姓,其他一些姓被当地人叫做杂姓,为数也不是很多。捞田村共有202户,人口611人,其中90%是土家族。现在还保存有土家语,50岁以上的人用土家语,大部分人都能讲土家语,只有少数人不懂土家语。捞田村土多田少,原因是缺水,很多大坪土因为没有水而只好作旱地耕种。过去这里以红薯为主要粮食作物。捞田距原隆头镇政府4公里,二十世纪末,国家修碗米坡电站,原隆头镇政府成了淹没区,镇政府迁到捞田的村一处叫喇叭口的地方,捞田村现在成了隆头镇政府的所在地。
  解放前捞田村的摆手舞十分盛行。全村有两个摆手堂,相距不到1公里。跳摆手舞的时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九,跳摆手舞时还要穿插跳茅谷斯。这里的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叫做“哭琪卡卜”,汉语的意思是人熊嘎婆。
  捞田溪的摆手堂(两个都是一样的)的布置在摆手堂前都立有一根桅杆,桅杆上都挂有一面黄色的龙凤旗,龙凤旗下面由掌坛师烧香纸祭旗。摆手堂内供奉着威严的八部大王神像,在神像前的案桌上放着猪头、粑粑、糖馓和寨子上所有猎获的野味及采摘的野菜。神像前面在跳摆手舞的时候香火不断。
  捞田溪的田大绊老人(亲自参加过解放前的摆手舞和茅谷斯)介绍了过去捞田溪的茅谷斯的情况:
  “过去我们捞田溪上寨下寨都有摆手堂,上寨摆手堂在新寨堡,下寨摆手堂在王家媳妇堂。在跳摆手舞时还要玩帕帕,我们这里又叫玩哭琪卡卜,一夜一堂,玩的时候与摆手舞穿插进行,每夜玩三香(即烧完三支香,烧完一支香大概一个钟头)。具体做法是,一个人装扮成老茅谷斯,其他的都装扮成小茅谷斯。茅谷斯穿由茅草或稻草扎(编)成的衣服,还要做个‘鸡鸡’(即男根)。‘鸡鸡’是用两尺长的杉木棒做成,顶端要用红布包着(象征龟头),挎在小肚子前。茅谷斯一出场,由一个人(跳摆手舞的掌坛师或者其他有名望的人)扮成土王与老茅谷斯对话。我们这里的茅谷斯主要节目有‘若你(找地方)’、‘火畲嘎(砍火畲)’、‘里嘎(挖土)’、‘食姐(赶肉)’、‘孤鲁子’、‘宋作(捉鱼)’和扫堂。”

  第三节 龙山县坡脚乡报格村茅谷斯
  坡脚乡位于湘西龙山县的东南角。坡脚是一个土家语名称,当地土家语称其为“坡姐”,土家语中“坡”是汉语“放”的意思,“姐”是汉语“赶”的意思。“坡姐”的汉语意思是“放”和“赶”,这是土家族打猎场景形象的写照。对不熟悉土家族狩猎习俗的人来说,这好像有点不好理解,其实这是一个土家族打猎的两个程序,一是先由人放猎土家族又叫仗)把野兽从其窝里赶出来,野兽被赶出来后,再就是大家用打猎工具去追赶。这两个程序连贯起来就成了“坡姐”。后来,汉文化的进入,加上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为了记音的方便和根据当地的地理状况,有人把它用汉字记音就成了“坡脚”,这也是历史打下的一点烙印。
  坡脚乡东部为永龙大界,西部为曾家界余脉,中部有山,均呈南北走向,三条山脉之间是峡谷,但地势较为平坦。最高海拔1133.4米,最低海拔304.4米。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4.4℃,7月平均气温26.5℃。年平均降雨量1417.4毫米。境内只一条小河流,是季节河。每年都要受到干旱的威胁。农产品以玉米为主,红薯、大豆、杂豆、稻谷次之。林产品有木材、油桐、油茶等。解放前交通十分不便,运输方式主要靠肩挑背负,因此运输工具大都是以背为主的工具,如背笼、笮笼、木背桶(专用背水的工具)等。所以坡脚乡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和古朴。坡脚乡总面积69. 3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666亩,其中旱土766亩,9个村,58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村,总人口6558人,土家族6411人。土家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8%。在总人口中,彭姓、向姓、田姓占绝大多数,有的甚至一个村都是一种姓,如苏竹村和石堤村基本上是彭姓,万龙、松林两个村都是田姓,多尼坪村基本上都是向姓。全乡95%的土家族还操土家语,是当今全国操土家语最多的乡镇,也是土家族风习保持得最完整的乡镇之一。
  坡脚乡在旧社会村村寨寨都盛行摆手舞和茅谷斯,每一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摆手舞和茅谷斯的掌坛师——梯玛。联星村梯玛田铭芳,承师其父田世诚,家传梯玛3代,祖父田孝立,父亲田连诚,解放后失传,没有授徒。田铭芳12岁学梯玛,正式掌坛20岁(1934年),到1954年掌坛执艺20余年。本人会推拿找草药。报格村田富荣,承师其祖父田荣成,其祖父承师太公田正孝。世袭梯玛,田富荣12岁学梯玛,27岁受田孝世插职,正式掌坛执法10年有余。石堤村的掌坛师是彭武锤,石堤村二组人。系多代梯玛,其老太公彭承万,太公彭官楚系梯玛,彭武锤承师其父彭善桂,12岁学梯玛,24岁插职掌坛,历时7年,1954年取缔停止。他儿彭继金,现在有时也还做梯玛。卡柯村的掌坛师是田其友梯玛,田齐友,本人承师田顺成,其祖父又承师张志财(无后人),17岁时刚白伯家炳叔叔家河三人同时学梯玛,29岁时受其祖父插职掌坛20余年,解放后被取缔。精通梯玛歌,舞姿大方。他家的梯玛也是世代相传。现在他弟弟田其根,已有84岁,也能做一些梯玛。树西柯的掌坛师是田成金,是本族最有名望的人,他家三代掌坛(其父及祖父)。
  坡脚的状况最有说服力的是1983年4月16日当时的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农村房屋普查组一份《龙山县坡脚公社房屋普查报告》中写道:
  “坡脚公社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以及过来某些‘左’的(思潮)影响,致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微薄,房舍简陋,甚致(至)还有人住茅棚,蹲油房。以及人畜同间,母子同床几十年的沽(苦)寒现象。如万龙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田永义,一家五口人,现居住在仅有六平方米的茅棚之内;同队社员张明凤,一家五口人,现虽有茅房一栋(集体帮建的),但十分简陋。是千根柱头落地(用竹条夹成的壁),四面八方通风,其余全部家产不足50元。又如××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40岁),母子二人同床40年(困难无被子);吾拉一队长期有病的单身汉罗显贵(37岁)靠讨渡(度)日,生活十分凄凉。正如群众给他的歌谣说:“罗显贵呀罗显贵,无家无业真吃亏。日里叫化团团转,夜里如雀满天飞”。卡柯大队要去三里外的山坡上背水。有民谣:“有女莫嫁苏竹坪,背桶箍子(恩)死人。”
  坡脚乡(1982年之前是坡脚公社)的乡(公社)领导也时刻对坡脚的“五保户”和困难户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救济和救助,几乎每年都在做这一项工作。
  据笔者对乡政府当事人的进一步了解,这次走访是用来过年的,当年过年是2月2日,2月2日这天是农历壬申年的腊月二十八日,因为当地土家族过年一般要比汉族提前一天。所以,坡脚乡政府的领导及干部,过年前半个月给五保户和孤儿带慰问金走访是非常人性化的,表中新增的五保户和孤儿没有慰问金额,是因为乡政府党委会议尚未进行研究决定,一旦乡政府党委会议研究作了决定,其走访金额与原来五保户的金额是一样的。
  在解放以前,坡脚乡的土家族人的主粮大都是玉米、红薯。解放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地方相比还是相对要落后一些。就是上面分配的一些国家干部,有的都不愿到这地方工作,就是有的去了也是很不安心。
  报格村位于坡脚乡政府东北部,平均海拔1003米,有坡脚的喜马拉雅山之称。全村273户,998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报格村含四房头(1组)、报格(2组)、阿沙峒(3组)、不此湖(4组)4个自然村。以彭、田二姓居多,也有少量的向姓和王姓。解放前,4寨联合在“耶搓(神堂或摆手堂)”举行摆手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七结束。跳摆手舞时还要穿插“玩拔拔”(即演茅谷斯),这里玩拔拔一夜一场,每夜的内容各不相同。

  第四节 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茅谷斯
  永顺县和平乡总面积48.5平方公里,6个村委会,总户数1658,总人口4717人。耕地面积4722亩,总劳力2130人,粮食总产1552吨,工业总产值134万元。辖双凤、和平、盐井场、大井、两岔洞、猛洞六个村。
  双凤村原名双凤栖,距永顺县城25公里,距和平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与龙山县的坡脚乡接壤,西与本乡的唐家坳村交界,南与本乡的坝谷村相邻,北与本乡的里豆坳村对接。面积6平方公里,双凤坐落在海拔680米的山岗上,最高处海拔750米,最低处海拔300米,平均海拔729.2米。主体山为九龙山。双凤村的土质为板页岩发育的青泥,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湿度大,年平均温度为18℃。最高日平均气温35.5℃,最低日平均气温-7℃,无霜期266~277天,年均降雨量为1357mm。
  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村总面积6400亩,耕地面积186亩,水田160亩。全村3个村民小组,共同103户,338人,男性169人,女性167人。双凤村有老寨、新寨、杨品沟、八及、昭溪、反坡、下列布(半个寨)、沙乎等八个自然村,当地习惯称之为七个半寨。全村共彭、田、唐、陈、王五姓,彭姓和田姓因为在祖上结拜为兄弟,所以至今都不开亲。双凤村的土家族梯玛在解放前有很高的威望,最著名的梯玛有彭字袍(属于双凤村的启始梯玛),清代道光年间的人。另一位是彭光涛,法名叫窄食聂梯,是清朝末年的人。还有一位是彭武民,民国时期出生,1992年去世。
  双凤村的摆手舞在解放以前十分盛行,彭若兰和田仁信被选送到北京跳摆手舞。因而,双凤村的摆手舞和茅谷斯都很有名气。
  双凤村的茅谷斯服饰:共7块草片(由稻草编成的,这7块草片分别是:1.头罩(上有三只犄角),约0.5方米,用来遮盖头的全部;2.两块手套,每块约0.2平方米,套住双手,但手掌要露在外面;3.两块躯干套,每块约0.7平方米,背部和腹部各一块,从颈部围下来;4.两块脚套,每块约0.4平方米,主要把双脚套起来。
  特殊装饰物:草把“男根”,由草把挽成,直径4厘米,长约1尺5寸,前面略大,后面略小,前面1寸处染以红色,以示为男根龟头,在演出时系于裆前。
  人物:土王(不着装,只站在场口边向茅谷斯问话),拔普卡,众茅谷斯(十几人)。
  双凤村茅谷斯也是按以每晚为单位进行。
  第一夜演出的内容是:找地、敬神、扫堂、砍火畲等。
  第二夜演出的内容是:赶肉。
  第三夜演出的内容是:捉鱼。
  第四夜演出的内容是:抢亲。
  第五夜演出的内容是:读书。
  第六夜演出的内容是:做阳春。
  第七夜演出的内容是:赶猴子。
  演出时间:正月初三开始,正月初九结束。在清朝的时候曾经在六月初六的日子也演出过。

  第五节 龙山县坡脚乡文化站的摆手舞和茅谷斯的调查报告
  坡脚乡的茅谷斯长盛不衰,直到2003年,坡脚乡还有专门表演茅谷斯的坡脚乡毕兹卡艺术团,这个艺术团的主要表演节目就是茅谷斯,现将这一节目照录如下:
  一、欢乐的毕兹卡裸友(注:“毕兹卡裸友”是土家语,即土家山寨)
  二、口技表演(演唱者:田明)
  三、茅谷斯(狩猎)
  四、独唱土家语山歌(演唱者:李香田永彪)
  五、小摆手舞
  六、坡脚情歌
  七、哭嫁(骂媒人)
  八、咚咚喹(土家族吹奏乐)
  九、铜铃舞(土家族梯玛)
  十、打镏子(土家族打击乐)
  十一、赶尸
  十二、独唱(表演者:彭琴英)
  十三、茅谷斯(玩女找男)
  十四、大摆手舞
  坡脚乡这个毕兹卡艺术团共有成员17名,其机构成员是:
  团长:田永华(坡脚乡文化站站长)
  副团长:田正武
  编导:彭南京田永彪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