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张家界民俗风情

土家族简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家族(四)

2012年07月16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四、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族地区人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除了经济快速进步以外,社会事业与民族关系也发展良好。
  
    (一)社会事业初步发展
  
    建国初期,土家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方面已初显成效。
  
    在教育方面,当地各级政府增加投资,开始修建学校,设置各类课程,加快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完善普通教育体系,开展劝学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入学,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还开办有各种技能培训班、知识补习办、扫盲班等成人教育或特种教育,深受老百姓喜欢。例如,长阳县教育事业发展较为全面,在普通教育方面,1949年,长阳仅有小学160所,296个班,学生7 772人,而到了1957年,小学发展到425所,851个班,学生31099人,学生人数是新中国成立前的4倍。初级中学在1949年仅有1所,6个班,学生169人,1957年发展到了3所,22个班,学生1122人。1949年,长阳县没有设立高中,到了1958年,有2个高中班开始招生。职工教育方面,1953年,县委组织县直机关干部60人学习文化,以两年时间学完小学高年级数学和初中语文;1955年,县政府举办区乡干部文化脱产学习班,使230名乡村干部具有了小学高年级的文化水平。农民业余教育方面,1950年,全县有52865个农民上冬学,1951年有2000多人转入常年民办学校坚持学习,县里还集中培训了民办教师500人。为了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各级政府积极总结经验,引导大家“坚持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暂停”的原则,采取“先扫盲、后提高”的办
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农民业余教育不断发展。1958年7月,政府在三渔冲乡办了扫盲班,收效不错,许多农民能够识字,1958年12月《人民日报》还报道了三渔冲乡学习积极分子胡世秀识字1800个,当上了民办教师的事迹。
  
    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土家族地区崇尚科学风气的形成与文化知识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些有志者从土家族地区走出去到外求学,经过奋斗成为企业家、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国家科技建设与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李烛尘、陈能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烛尘(1882-1968年),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人。1882年9月16日生于永顺县毛坝寨。曾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科本科,钻研化工专业,为我国化工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族企业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还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56年任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1958年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196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能宽,1923年生,土家族,湖南省慈利县人,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进行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和邓稼先作为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领奖代表,接受了国家对原子弹突破和武器化、氢弹突破和武器化的最高奖励。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医疗卫生方面,土家族地区兴建医院,添加医疗设施,并努力学习医疗知识,积极挖掘传统医学,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地维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医疗条件与设施有所改善,例如湘西州在1958年设立有162所公社卫生院,生产大队有保健室,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雏形初步形成。1959年全州卫生机构272个,病床1881张,卫生工作人员2132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了17.13倍、13.25倍和3倍。20世纪60年代初期,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始向建设正规化和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人员培训和设备配套。1968年以后,许多卫生院都装备了较大型的医疗器械。在贵州,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卫生所,进行整顿,加强管理,沿河、印江等县的卫生院开始增设病床,完善机构。沿河县开始设病床5张,县卫生院的职责开始明确,除了诊治疾病外,还要负责全县卫生行政、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卫生宣传等工作;1952年,增设了公共卫生组、医务缓和疗养室;1956年升为三等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病床增加到15张;1957年,改为沿河县人民医院,增设中医科,分设了内科和外妇科,门诊设有内儿科、妇产科、注射室、换药室、药房和化验室。1951年,印江县卫生院设有病床4张,1952年增至病床8张;1956年4月,县卫生院更名为县人民医院,设正规病床12张,简易病床3张,分总务室、中医科和门诊部,门诊部还下设若干科室。1953年1月,国家要求建立省、地、县各级卫生防疫事业机构,贵州土家族地区开始完善乡镇卫生系统。1953年4月,沿河县建立了5个区级卫生所。1957年,贵州土家族地区组建了乡民办卫生所,负责乡内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工作。至1957年,印江县已建乡级卫生院43个,其他土家族乡镇都普遍建立了卫生院,解决了土家族等各族群众的就医困难。卫生防疫工作方面,主要针对当时土家族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为人们注射疫苗,增强人们的免疫力,控制传染病蔓延,减少对人们的危害。例如20世纪50年代,湘西州每年组织注射预防伤寒、霍乱的疫苗,迅速控制和消灭了霍乱;60年代初,牛痘接种由普种改为定龄接种,有力地控制了天花;1963年,州、县相继成立预防指挥部,制订了预防措施;1966-1967年,针对流脑疾病,湖南省又组织医疗队,先后到永顺等县开展防治工作,1970年州内开始使用流脑菌苗,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此外,对伤寒、副伤寒、痢疾等多发病也采取措施进行了防治。传统医学也迅速发展,各地建立了中医机构,医学成果显著,有效地治疗了当地人们的疾病。例如在贵州土家族地区,1953年沿河县有42家中医诊所;1954年,周鸿翔、黎用章、张庆珍等5家个体中医诊所、药铺联合组成了沿河县中医联合诊所;县有关部门对中医生实行审查登记,向48名中医颁发了中医证书;1955-1956年,组织征集了主治疟疾、吐泻、霍乱、杂症的秘方、验方59个,单方20个,整理编印成《沿河县中医秘验方》;周鸿翔还研制出“鸡香散”、“通志散”等药物,对治疗浮肿、肌肉萎缩等疾病疗效显著;1957年,沿河县撤销中医联合诊所,改建成沿河县中医院,1967年并入县医院。印江县对中医事业十分重视,1952年成立中草医工作研究会,多次组织培训,仅1963年县里就组织培训中医人员98人,草医人员329人1957年以后,湘西州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所、中医联合设计所71所,吸收了216名民间医药人员参加工作,各县市中医院也先后建立。50年代末,自治州卫生部门组织开展民族医药采风活动,发动各医疗单位和民间医药人员献医、献药、献方,先后收集到了秘方、单方、验方共有1万多个,其中3 309个编印成册,推动了民族医药发展。1959年以后,全州各级医疗单位普遍实行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疾病,1972,年,永顺县人民医院自制“725”烧伤擦剂,治疗烧伤具有很好的疗效。1974-1977年,吉首县人民医院文武烈、吴光荣医师,运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人50例,治愈率达98%。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不仅修建了大量了文化设施,而且还挖掘出许多土家族艺术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为了民族文化事业顺利发展,在民族地区先后设立了文教科、文化科等管理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广播站、报社、影剧院、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民族歌舞团等单位,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繁荣民族文化。湘西地方党报《团结报》1952年10月1日创刊,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该报题写了报名。至1956年底,在发掘整理民族民间文艺工作中,湘西自治州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共发掘民间歌舞、剧目104种,1000多个节目;1957年6月,土家语剧《兄妹俩》首次在龙山县苗市乡演出;1957年,龙山县土家织锦艺人叶玉翠编织的《开发山区》被选送英国伦敦博览会及东欧各国展出。长阳县文化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1950年建立了新华书店宜昌支店长阳分销处,1952年改为湖北省新华书店长阳支店,1956年更名为长阳新华书店;1952年,建成了县文化馆,文化馆经常组织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培训班,对群众进行文艺辅导,提高了群众的文艺素养。此外,长阳县还设立了许多文化机构,如1954年2月,长阳建立了第一个电影放映队,1959年改为电影管理站;1959年3月,县里成立了歌舞团;1976年4月,建立了县图书馆。这些机构还创作了大量精彩的文艺作品,如1972年由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歌舞《清江战歌》、山歌《一支山歌飞出岩》、《丰收调》、《工农歌》和小话剧《反手锄刀》等,在湖北省参加汇演,深受好评。
  
    (二)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建国后,国家实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大力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的民族关系,反对民族压迫与剥削,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消除民族隔阂与民族仇恨。
  
    土家族地区积极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采取各项措施维护当地的民族团结与安定,不仅巩固了土家族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友谊与民族感情,还使这种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继续向前发展。土家族地区各地发生了许多团结互助的典型事迹。
  
    在恩施地区,为了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稳定,从1950年开始,湖北省委、省政府陆续向当地调派了大批汉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帮助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革命,使各族人民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又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建工厂,修电站,办商店,修公路,兴修农田水利,发展文化教育与卫生事业。在此过程中,汉族与其他各族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迹。1953年2月24日,特务“龙山行动组”4人空降到来凤县的响水洞,恩施地区来凤县、湖南龙山县、四川省酉阳县的各族人民和驻军,迅速出动围剿,在3月1日,特务全部落网。来凤县人称“义务妈妈”的周碧玉(土家族),与其丈夫姚瑞(苗族),从1962年起,就开始自愿把失去父母的各族婴幼儿接到家里抚养,义务赡养各族鳏寡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多年里,共赡养了8个孤寡老人,抚养了9个孤儿,堪称恩施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典范。来风县与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仅一水之隔。1972年,来凤县修建酉水大桥,龙山县知道后,停建了一些项目,无偿支援酉水大桥工程400吨水泥,加速了大桥的建设,该桥建成后被命名为“团结桥”。来凤县的活水堡,以前称为“望水堡”,该处数千亩水田缺水灌溉,每遇天旱粮食便会减产。1970年,来凤县计划修建一座水坝抽水灌溉,但要淹掉龙山县几十亩良田,迟迟未能动工。龙山县知道后,主动让出了良田,支持来凤修坝。水坝建成后,望水堡变成了活水堡,为感谢龙山县的支持,来凤县在坝上为龙山县安装了一台水泵。两县边境的各族学生,入学可以任意选择,哪里方便就在哪里就读;学校之间,互相举办公开课,开展体育竞赛,举行文艺互演。群众有病,离哪边医院近就在哪边医院医治,在来凤县医院住院的病人,常常有1/4是龙山县的各族群众,如有疑难病症,两边医生常常共同会诊。另外,鹤峰与五峰、咸丰与黔江、利川与万县、巴东与宜昌等相邻县、市,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中,均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湖南省也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当地的民族团结。第一,加强对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1952年,省人民政府发出学习民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通知,印发各种学习资料1.5万多册;与此同时,湘西苗族自治区编印了《民族区域自治学习文件》,组织全区干部进行学习;1953年9月,湘西苗族自治区地委发出《关于再次开展民族政策学习的指示》,号召全区干部再次学习民族政策;为了了解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湖南在1952年冬至1953年春、1957年4月1日,分别进行了两次检查,检查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对民族工作的认识问题,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提拔、使用问题,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对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问题,对少数民族的意见和要求的处理问题,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问题等。自治州、自治县和有关市、县也通过召开民族工作会、兄弟民族座谈会,严肃认真地进行自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进行整改。第二,开展促进民族了解的宣传活动。1952年5月27日至6月8日,“湖南兄弟民族生活文物展览”在长沙举行。展览共分3个展室,分别介绍湖南兄弟民族的历史、人口分布、劳动生产、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有3.1万多人参观了展览。古丈县革新、民主和新解3个村同住在一条山沟里,共饮一溪水。革新村处于源头梳头溪,民主村处于中游的官坝,新解村处在下游溪流墨。革新、新解两村是土家族村落,中间的民主村为苗族村落。两头自然条件好,中间自然条件差,历史上民族隔阂很深。针对这种情况,工作队在土改中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思想,3个村落的群众深受教育,在分配土地时,两边的土家村主动将没收的地主土地划出一部分给中间的苗族村,民族隔阂也从此消除,民族关系趋向缓和。第三,在工作中增进民族友谊,如在修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过程中,为了战胜困难,完成任务,各族干部群众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从而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团结,正如山歌中所唱:“共产党,打金筛,各族人民团拢来。同甘苦,情义好,共建家乡花楼台。”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