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照片的纪实功能,我们能应用多少
----从艺术家马克斯•贝歇作品《换位》谈起
作为“2012年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系列活动之一,4月28日,艺术家马克斯﹒贝歇带着与妻子、艺术上的合伙人安德里亚•罗宾斯一起创作记录多年的作品“换位”来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大家分享他的个人经历和艺术理念。他的母亲,著名摄影家希拉﹒贝歇女士也随之来到现场和大家交流。
本次讲座以数字幻灯的形式,展示了以“换位”为主题的一系列摄影作品。他们的作品审视了在奴役、流散、殖民政策、大屠杀、移民以及旅游业的影响下,地点以及身份的概念如何发生错乱。
因贝歇之名,当天幻灯片放映现场,吸引了不少中国的摄影师观摩,但可惜的是交流颇少。或许是因为我们对贝歇的认识尚浅?亦或是贝歇的那种源于科学研究的影像,我们尚未涉及或说我们尚未考虑到?回想上世纪,中国摄影师孙明经、张祖道等这样以照片作为田野调查佐证的科学研究性摄影的前辈和他们的作品,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像本身的力量,着实让后辈望尘莫及。他们以回归摄影的本体语言作为考究的表达手段,展现那个年代的风情地貌,然而目前我们在这个领域从事摄影的人才似乎少了许多。这种断层,或许也是在这次交流会上“交”而不“流”的原因吧。
关于艺术家
1984年,当罗宾斯和贝歇还是学生时,他们在柯柏联盟学院相遇,并开始共同创作摄影和录像。他们的艺术主题包括:装扮成美国印第安人的德国人,看似纽约华尔街的古巴哈瓦那居民区,多米尼加共和国获得自由的美洲奴隶的后代,世界各地被复制和重建的布鲁克林犹太哈希迪教派总部大楼,纳米比亚的德国殖民市镇以及迁移到亚利桑那哈瓦苏湖的伦敦大桥。
他们的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并且进入著名美术馆的永久收藏,包括惠特尼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洛杉矶当代美术馆、巴塞罗那当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杜塞尔多夫美术宫、汉堡艺术联合会以及科隆文化舞蹈多媒体基金会。罗宾斯和贝歇还在各地举办讲座,教学始终是他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五年来,在柯柏联盟学院、罗格斯大学以及佛罗里达大学,罗宾斯教授摄影,贝歇教授数字媒体。
纵观这次讲座,许多国内摄影师反映马克斯﹒贝歇的作品切入点让人迷惑不解。利用照片最基本的记录功能调查或反映科学的创作思路在国内摄影作品中并不多见,而笔者发现这一创作思路的国外摄影师却屡见不鲜。至于这一类别的作品是否归结于摄影范畴,乃至艺术领域?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马克斯﹒贝歇个人主页:www.robbinsbech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