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本文转载自:《中国摄影》网站(www.cphoto.com.cn)
Matt Eich 2004年进入大学学习报道摄影的时候,报刊出版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但Matt别无选择,他从小喜欢摄影,而且在大学期间已经娶妻生子,不得不这么干下去。
"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我只能打落牙往肚子里吞",他说。
2008年毕业的时候,Eich 23岁,虽然总能从这个那个杂志社里接到单子,但"在这个行业里混饭吃,就我个人感觉而言绝非长久之计"。他现在也会接一点广告单,做点艺术项目,多找几条糊口的路子。"以前的活路,现在已经寸草不生。"
与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D. Sharon Pruitt女士,住在犹他州Hill空军基地的Pruitt太太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动荡的军旅生活注定她不可能找到一份安稳的全职工作。2006年一次夏威夷假期给她带来了改变。
Pruitt太太把用一台价值99美元柯达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上传到flickr,并一发不可收拾。这些照片给她带来了盖蒂图片社的一纸合约,通过将其出售给出版商或广告代理,每月能赚点小钱。尽管少的时候只够全家人上顿餐馆,但多的时候甚至能抵一个月的房贷。"反正,赚外快的感觉很棒。"
Eich和Pruitt的遭遇正视过去十年间摄影行业巨大变化的缩影。摄影爱好者们拍摄的小孩或太阳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同时也拿走了本该进入专业摄影师口袋中的钞票,甚至压缩了他们本就有限的生存空间。而报刊杂志接二连三的缩减版面甚至关门大吉,更是他们心头的一道道伤疤。
"现在,只有极少数专业摄影师还有可能独善其身",Photo District News杂志编辑Holly Stuart Hughes如是说到。
专业摄影师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自己的身份正在收到威胁。九年前Livia Corona刚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时候还能接到Traval、Leisure或者Time这些杂志社的单子,但现在,她感觉"置身三国乱世"。
乱世缘起广告公司的倒台,数码摄影的兴盛,图片市场的风云变幻。
本文转载自:《中国摄影》网站(www.cphoto.com.cn)
广告的数量决定了杂志报道版面的多少。2000年的时候,根据出版人信息机构(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的数据杂志广告总数为286932页,2009年这个数量减至169218,下滑41%。这也就意味着能留给照片的空间越来越少。
"版面寸土寸金,现在任何内容想要登上杂志都必须经过一番厮杀,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也一再提高",Life.com编辑Bill Shapiro表示,2007年生活杂志关张大吉前他就已经在这儿工作。杂志出版商们日子也不好过,根据MediaFinder.com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一年停刊的杂志就高达428种,其中包括Gourmet、Portfolio、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等原创摄影作品的大买家。
随着编辑预算一再缩水,无力支撑摄影师签约拍摄原创作品,杂志不得不重新打量起过去一度嗤之以鼻的图库。
"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图库作品、版权图片这些事先拍摄好的影像曾被摄影行业视为鸡肋",盖蒂图片社创始人之一,现任总裁Jonathan Klein回忆道。"自视甚高的艺术总监或创意总监们丢不起这个人,看不上事先拍摄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不是原创的,不是出于他们的委托,没有包含他们的创意。"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使得图片编辑们查找图库作品更加容易。他们只需几次点击就能在几秒钟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作品,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花上几个星期把反转片寄来寄去的沟通。
数码摄影也在暗中孕育自己的力量。"过去你必须掌握好手中的相机才能上马拍摄",为Spin和Rolling Stone两家顶级音乐杂志供稿的摄影师Keith Marlowe说。"如果你把卷子拍砸了,你没办法让演唱会再来一次"。而现在,谁都能立即查看拍摄结果是否合意,是否需要调整光线平衡或者其它参数设置。
于是一大堆看上去像模像样的照片就这样涌入了图片市场,闹得鸡犬不宁。就在过去短短几年之间,传统图片社纷纷通过自办或收购的方式涌入了微图库这个细分领域,大多数情况下出版商或者其它机构个人只需掏上几个子就能获得一张图片的使用权,而这些图片大多来自摄影爱好者。2008年盖蒂图片社与Flickr达成协议,允许盖蒂图片社的编辑浏览其客户作品并与这些摄影爱好者们签订用图合约。
"现在这些图片的质量和他们雇佣专业摄影师拍摄的质量已经相去无几,"Klein先生说道。何况"对于我们的客户或顾客而言,所需费用还不到雇佣摄影师拍摄的零头。"
2005年,盖蒂旗下的商业摄影作品数量仅一百四十万,到去年这个数量上升为两千二百万。"所有这些增长都来自于我们用户提交的作品",Klein先生表示。
本文转载自:《中国摄影》网站(www.cphoto.com.cn)
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他们照片只要能卖钱就会觉得非常开心。"对于这些不靠摄影谋生而仅将其看做一种爱好的人,并不存在什么合理收费一说",Eich抱怨道。
随着图库费用下滑以及报刊原创作品需求减缩,Life.com和BurnMagazine.org这样的网站开始慢慢成为原创摄影作品的新家。Life.com现在每月都会签拍两个专题,例如说让Mr. Marlowe报道海地震后状况或是邀请娱乐摄影师Jeff Vespa跟拍阿凡达剧组的欧洲巡回宣传。
专业摄影作品还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的知音。以Life.com上两个专题为例,迈克尔•杰克逊:永远的回忆每用户浏览量为41幅图片,奥斯卡2010:最佳着装为38幅。
尽管和平面媒体的报酬相比,"肯定要少一些",但是Life.com的Shapiro女士也表示一些专业摄影师们"现在更加看重自己的曝光率而不是在费用上唧唧歪歪"。但是曝光率并不能当饭吃,有些专业摄影师们担心这样做会使得摄影行业的薪酬水平进一步下降,带来更加剧烈的冲击。
"报道摄影记者知道如何讲述故事,这才是关键。他们知道他们的镜头并非用来扭曲真相、粉饰太平、传达偏见",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数码摄影硕士项目负责人Katrin Eismann女士说道。"一个摄影师去拍摄游行或者示威,他既可以让现场看起来只有十个人,也可以让现场看上去有一千人。这就是区别。我并不指望我能相信一个摄影爱好者能懂得视觉传达的重要性。"
"爱好者能把照片拍得和专业摄影师一样好吗?当然可以",Eismann女士说。"但他们能按照要求拍摄吗?他们能两次拍得一样好吗?他们能保证每一次都拍得一样好吗?他们能保证当场景变得不那么诱人还能拍得一样好吗?"
但对于Pruitt太太这样的爱好者而言并不关心这些问题。
"我不关心那些传统的摄影规则,我本来就什么不知道。我没上过摄影学校,也没有上过培训班",她说。"就是因为我们不懂规则,所以才能由着自己喜好拍,所以才会有人喜欢,就是这样。"
本文转载自:《中国摄影》网站(www.cphot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