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马克吕布为何喜欢吴家林
有许多中国摄影家都羡慕,甚至有点妒忌吴家林,认为他太幸运了,在偶然遇到世界纪实摄影的泰斗级人物、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后,得到他的指点与提携,从而很快在国际上打响知名度。不用说中国摄影家,就说其中纪实摄影家也数目众多,常来中国的马克所接触到的也不计其数,为什么偏偏钟爱吴家林呢?趁最近马克在上海参加其个人回顾展之际,笔者特地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马克。
马克这次到上海是他自1957年以来第22次来访,距离1993年与吴家林初次见面也有17个年头了。吴家林与夫人吴月华专程来上海向马克的展览表示祝贺。马克见到吴家林的第一件事就是取出厚厚的一叠信件,郑重地亲手交到吴家林手中。这是多年来两人往来的信函原件,马克说他已拷贝了一份,原件交吴家林保管。吴家林由于多次搬家,其中有些信件也找不到了,而老人家却保存得那么好,吴家林不禁热泪盈眶。
吴家林回忆起1993年夏天初次见马克时的情景,那时他去深圳,摄影家杨延康告诉他:马克在深圳,是否想见他?吴家林当然想见,但没带精放的作品,只带了部分底片。于是他晚上带上匆匆制作的小样,来到马克的房间。在外奔波了一天已非常疲惫的马克,半卧在床上,被吴家林的照片所吸引,他挑走了一部分。杨延康拍下了这个镜头。于是,一个传奇故事从此展开..吴家林每当说起这段往事时,总是用手指指天:也许是上苍的安排吧!
楼乘震:吴家林的什么东西吸引了您呢?
马克:我是银行家的儿子,而吴家林是农民的儿子;我在法国,他在中国,而且是在中国贫穷的山里,完全是两个世界,常人对此往往不理解。但他的照片强烈地冲击了我,沟通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就像双胞胎一样。我在法国有懂中文的朋友,他在中国有懂法文的朋友,使我们的沟通很方便。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促成了我们的故事。我14岁就有了照相机,是父亲给我的。年轻的时候,拍了很多照片,都发表不了。要知道那时照相是很贵的,或许常人不可理解。吴家林在山里,那么贫穷,可他拍了那么多好照片,同时能保持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状态。一次他的相机掉进河里,常人可能会放弃,可吴家林硬是跳下去把它捞了起来。类似的故事有很多。
楼乘震:为什么说你俩像双胞胎?
马克:我和他个性很像,喜欢自由、独立,又很羞涩,不善与人打交道。
楼乘震:听说您很喜欢那本《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什么?
马克:我认识布列松时,为他的照片中独特的、唯一的、从未见过的画面所感染,感到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画面中的线条,不论是直的还是圆的,都非常有趣。我不断地和吴家林讲布列松。
吴家林的小儿子在25岁那年因车祸去世,这对他们夫妇打击很大。他的夫人吴月华因此患上抑郁症。从那以后,吴家林外出无论远近都不敢把夫人单独留在家里,后来索性给她也买了相机,让她跟着拍。吴月华在附近的大街小巷,在购物或接送孙子上学途中拍摄寻常生活点滴。没想到她大有长进,触觉敏锐细腻,构图别具心思,看似顺手拈来却充满艺术性。她的作品与吴家林大不一样,是以强烈的色彩及对比,反映出生活在中国城市的境况,受到众人好评。玛格南图片社一位摄影师称他俩的作品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去年,吴家林出了一本画册,就以《一个硬币的两面》为名,一半是吴家林的黑白近作,心思细密,简朴工整;另一半是吴月华的彩色作品,复杂趣致,天真中自有条理。二者相映成趣。我收到画册后爱不释手,兴奋得睡不着觉。
世界上夫妻两人都从事摄影的并不多,他俩算是一对。先生教太太,太太又有别于先生。一个严肃,一个活泼,真是太有趣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好像有种梦幻般的关系。他们能做到这样是非常难的。
楼乘震:听说吴家林想再去巴黎办展览,您在帮助他吗?
马克:是的。我要求展览不能放在一般的画廊里,而是要在知名的展厅,但好多展厅的展期在几年前就排满了,要等。有位美国摄影家为了办展等了四年,很不容易。我想从吴家林以前的作品中精选一部分,再加上他的近作,而展厅要把我的作品也一起展。细节还在协商之中。吴家林有他的优势,他本身就是故事,但是还得考虑用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他。不能靠别人的介绍,而是要靠他自己有冲击力的作品。
楼乘震:像吴家林这样的纪实摄影家在中国有很多,您对纪实摄影的未来有什么预期?
马克:未来很难说。
楼乘震:顺便问一下,记得2002年在上海见到您时,您给我看的许多作品都是用柯达高感光度的一次性相机拍摄的。2006年在北京见到您时,您拿的也是这种相机。这次见您用的是佳能300D,而不是顶级机,这是为什么?
马克:摄影主要是眼光,靠你的观察方式。
我在采访马克时,吴家林始终在场,他说他还是第一次听马克如此评价自己,因此非常激动,不知说什么才好。随后,他拿出一大叠近作,请马克一一指点。马克像以往一样认真地分出A、B、C。
2010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