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有这样一位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迷上摄影,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虎门近60年的历史变迁,他是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张永通。如今在他家中的“光影之趣”工作室内,还珍藏着上万张胶卷底片及老照片。想要寻找虎门最早的影像资料,或许只有从张永通手中方可觅得。
照相馆当学徒一年“学成”
11岁那年,仅读了三年书的张永通辍学谋生,到一家照相馆做学徒,也由此与摄影结缘。
“那时,东莞尚未解放,照相馆的学徒是没有工钱的,只管伙食。”按照规定,张永通必须做满四年且拥有技工级别,照相馆才会发工钱,不过凭借着天赋,他仅花了一年时间就学会了照相和不少摄影技艺,达到技工水平。“可以说,正是当学徒的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迷上了摄影,使我后来即便辗转多个行业,也一直与相机为伴。”张永通说。
1954年,张永通进入邮政系统工作。他从一位香港亲戚手中借到一台相机,开始拍摄虎门的风貌人情。没过多久,张永通攒了好几个月工资,从广州买了一台国产海鸥相机,如今这台相机仍摆在他的“光影之趣”橱窗里。从购买第一台海鸥相机算起,至今张永通已先后购买了十台相机。在这些相机中,他除了对第一台相机有着很深的感情外,还对一台在中俄边界购买的酷似步枪的俄罗斯相机情有独钟。
上万张老照片拒绝出售
通叔的“光影之趣”,珍藏着一屋子的虎门记忆。近60年来,张永通利用业余时间拍了上万张胶卷底片,真实记录了虎门的发展和变迁:几十年前,太平(虎门中心区)还到处是农田,市民往来太平与威远岛要渡船,出入南面村必须翻越山坳……当时的太平自来水厂、水泥制品码头、灯泡厂、蜡烛厂、花胶厂,移山填海、疏通水渠、红薯丰收等旧时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也通过这些黑白老照片一一呈现。
张永通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一位深圳收藏家看中了他的这些老照片,并给出每幅作品1000元的高价,欲买断版权,但他拒绝了。“这批老照片见证了虎门近60年的历史变迁,有着几代虎门人的记忆,可以讲是无价之宝呀,我是怎样都不会卖的。”近年来,他拍下的这些珍贵历史瞬间,也多次发挥着作用。2009年,虎门政府编撰镇志时,张永通就提供了不少老照片,用以佐证历史。
将出个人影集儒商资助
1997年张永通退休,终于从繁忙的公务中解脱出来。在家人的帮助下,历时13年,张永通将上万张胶卷底片及相片刻进了130多个数码光碟,并遴选出了300余张老照片准备出版一本影集。
目前,这本影集的编校工作已基本完工,也申请了书号,正在省文化局和国家出版局审批。该影集名为《张永通老照片摄影选集———虎门情怀》。其中采用今昔对比的第一部分“沧桑巨变”最为吸引人,张永通将多组时隔几十年同在一个角度和位置拍摄的新旧相片对比,让观众直观地感觉到虎门的沧桑巨变。
“我花了近5年时间考证老照片的拍摄年代日期,20多次修改完善。影集得以成册并准备出版,还有赖于虎门儒商陈金培先生的资助。”张永通表示,如果审稿顺利,影集将在明年春节前后出版,“届时,我将举办一次影展,向世人展示这批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