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旅游摄影资讯>>摄影资讯

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拉开帷幕

2011年08月17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8月16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址的6层会议厅内,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即日起面向全国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开始征集创意摄影作品,截稿日期为10月31日。

 

为纪念中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的重要贡献,弘扬培育邹伯奇“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创新精神,推动全国创意摄影的发展,发掘推出富有创新理念的摄影佳作,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影报》社、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人民政府承办本次摄影大展。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王郑生
广东省文联美术书法摄影工作部副主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郭小宁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郑蔚帆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志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江爵盛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党委委员丁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站长李智勇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副站长邝子恒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手机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摄影之友、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搜狐摄影部落、新摄影、视觉中国、POCO网、咔啪网、华夏地理网、色影无忌、佳友在线、南方都市报、雅昌摄影网、广州日报、大沥镇广播站等20余家媒体。

大展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168幅入展作品,包括金质收藏作品2幅(稿酬各38000元)、银质收藏作品6幅(稿酬各20000元)、铜质收藏作品10幅(稿酬各10000元)、优秀作品150幅(稿酬各1000元)。

随着摄影器材的全民普及化,摄影生态的丰富多元化,本次大展秉承先辈精神,主打创意。本次大展的征稿启事中明确指出:体裁、题材不限,强调的是结果,鼓励用各种影像技术手段进行创新;黑白、彩色不限,单幅、组照均可。但鼓励摄影人投送近年创作的新作。作为视觉艺术大家庭中越来越重要的成员,摄影的前期及后期技术日益多样,针对本次大展,要求投稿作品使用的全部素材必须通过摄影手段获取,并保证其素材和创意是参评者所为。

创意摄影不是一个门类,而是一种艺术的自我表现方式。在掌握摄影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影像语言、理解设计的形式元素的双重基础上,将技术、艺术与情感精确地融于一体,成功地表达意图。西方的“创意摄影”(creative photography)源自于“应用摄影”(applied photography),即表示准确表达现代图像创作和图像运用的内容,还包括纯粹用于记录的科学影像和图像。

邹伯奇(1819—1869),清代科学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泌冲村人,是一个博通“经史子集”诸学,且“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融会贯通”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精于光学、天文学、数学、力学、声学等学科,在地图绘测和天文器械制造等方面也颇有成就,是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被推选为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邹伯奇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他利用自己制造的照相机所拍的玻璃底片——自拍像,至今仍清晰可见。他撰写的《摄影之器记》成为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的光学研究成果和其撰写的摄影文献对中国光学、摄影仪器的研制及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更多相关信息详见腾讯网图片频道(http://pp.qq.com)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或致电咨询中国摄影报活动部:010-65251661。

.

“中国照相机之父”—— 邹伯奇

邹伯奇(1819—1869)字特夫,号一鹗,中国清代科学家,广东南海大沥泌冲人,是一个博通“经史子集”诸学,且“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融会贯通”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既对中国古代诗书、礼乐、光学、测绘和术数之学有所研究,也对西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和仪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的研究造诣颇深,是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被推选为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邹伯奇自幼聪敏过人,博学勤勉,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献身学术。他精于数学、光学、天文学、力学、声学、测绘学等学科的研究,在地图绘测和各种天文、光学、力学、器械制造方面颇有成就,曾绘制出《皇舆全图》(全国各省图)、《广东省地图》,实地测绘《南海县地图》等,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浑球仪和七政仪等仪器,测绘出各种天文图表和南北恒星图。现存广州市博物馆还收藏他拍摄制作的《自摄像》玻璃底片、七政仪、天球仪、望远镜、地图和《邹征君遗书》、《邹征君存稿》手稿。

1835(清道光十五年)年,年仅17岁的邹伯奇就开始研究光学,有人以塔倒影的疑难问他,他钻研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阳燧照物,迫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则倒,中间有物故也。”从而得到启发,深入研究光学,从墨翟《墨经》、沈括《梦溪笔谈》吸收他们的光学理论,发现了摄影原理,并撰写成《格术补》一书。透彻分析“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他奇异地发现“日圆影圆,月缺影缺,影距孔近则小,影距孔远则大”。证明了光孔大小与成影的关系,即“孔束愈小,则影像愈清”的光学现象。还观察到小孔无论方、圆、三角,成影与物的原理相同。《格术补》是邹伯奇在物理方面的代表之作,是一部光学巨著,收录在《邹征君遗书》里,于1874(清同治十三年)年刊行。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26岁的邹伯奇在光学的研究之中撰写了《摄影之器记》。详细记载了他通过实践“验之室中之云影,飞鸟这之往来,而通其故。与阳燧倒影实为一理。”、“因用镜取火,忽悟其能摄诸形色也。急闭窗穴板验之,引申触类而作是器”等制作摄影器的经历。在《摄影之器记》中还记载说:“变而更之以木为箱,中张白纸或白色玻璃,前面开孔安简,简口安镜而退进之,后面开窥孔,随意转移而观之,名曰摄影之器。”邹伯奇摄影器已具备了照相机的构造和摄影功能,是一台简易的照相机。

在邹伯奇的散稿当中,有关摄影机的制作及光学,拍照成像的论述得极为详细,还有玻璃底片的作制及药物配方。邹伯奇在摄影器上安装“收光”(即光圈)与“弹簧活动”(即快门)以及自制感光的玻璃底片,更加完善的照相机,拍照成像。

1844年,邹伯奇不仅发明、制成中国第一台照相机,并在我国完成了照相术。他利用自己制造的照相机所拍的玻璃底片——自拍像,至今仍可清晰可见。他撰写的《摄影之器记》成为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的光学和摄影文献对中国光学、摄影仪器的研制及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今天,在实现民族复兴、推动科学发展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格局下,南海大沥人秉承邹伯奇“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民族精神,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合作,携手举办“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活动。在“伯奇”精神的感召下,推动全国创意摄影的发展,发掘推出富有创新理念的摄影新人,为我国摄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
400-883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