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18万余幅作品如何评,本报跟踪揭密幕后故事
国展评委:
张张过目
幅幅细读
● 本报记者 郑丽君
推开京西某宾馆多功能厅的大门,迎面是写有.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会.的鲜艳横幅。其下,长约6米、宽约1米的四组长方形操作台依次排开,20余位胸配.评委证.的本届国展评委分4组并排而坐,自左至右,工作人员递过来的一张张照片一一经过各组每位评委认真端详评判。一时间,参评作品在工作人员和评委手中有节奏的传递流程,汇成四条照片的溪流,自左侧堆累得几乎占满整面墙的一箱箱待评照片,顺次流向右侧的收集整理区。中途,不时有经过严格甄选的好照片进入评委面前的塑料筐,.幸福地.从大量参评照片中脱颖而出,进入国展第二阶段的评选。
这是6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一阶段评选现场最常见的景观。在5天时间里,在全封闭的环境下,评委们紧张有效的工作,主办方疏密有致的安排,让本届国展的第一阶段评选取得实效。
评委巧搭配,干活真不累
细看20余位掌握照片.生杀大权.的评委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绝大部分都是摄影界耳熟能详的名家或新锐。他们中,有行业媒体负责人,平日研究的就是摄影潮流和走向;有纪录摄影、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等领域的排头兵、佼佼者,或精研评论或勤于实战,都是业界数一数二的人物;有摄影教育的从业者,他们的职责就是用自身对摄影的深刻认知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有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领导..无论来自权威机构,还是来自基层摄影人中间,他们对当下的大众化摄影状态都能了如指掌。
来自摄影界各个层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评委个个都是摄影界的行家里手。不过,在海量不同类别、水平参差不齐的参评作品面前,如何让评委队伍分好组,搭配好、整合好,既保证各不同类别的参评作品都经过擅长该类别的评委进行评选,同时又让擅长不同类别摄影的评委能见识其他类别的参评作品,在此基础上确保每一幅参评作品都经过评委之手,得以在这样快节奏的工作中各得其所,更是个考验人的活儿。
依照众多大型摄影评选惯例,国展第一阶段评选采取.拉洋片.式,只是与上届国展第一阶段评选评委按专长分组,每组分别承担纪录、艺术、商业三大类及青年组中的一项不同,本届评委按年龄结构、专业特长、职业特点等组合形成优势互补、观点兼并、体力均衡的良好状态,以保证第一阶段评选不因个人观点喜好等因素造成好作品的遗漏。
在各个组评选中,评委们专业背景不同,优势互补:从参评作品的题材选择、拍摄技法、制作水平、编辑组合到一些细节的处理等,均得到细致考量,尽管每张照片在评委们手中停留的时间有限,但经过几位评委之手,优秀之作很难在.过五关.后还产生.漏网之鱼.。尤其是一些摄影语言创新、思路突破成规的优秀之作,也在评委们的研判讨论后得以顺利进入下一轮。
.几天评选下来,有评委感慨地.自夸.说,.我们几个是各组评委中的最佳组合,摄影专业媒体负责人打头,依次是代表着现代新生力量、技术领域专家、新闻摄影名家及中国摄协领导。.也有评委颇为自信地.打保票.:.我确信我们认真负责地看过了每一张过手的照片,没有遗漏任何一张。.
大多数评委之间都是老熟人,尽管分组作业,相互之间还是多有协调,评选中发现有亮点的作品,往往就让大家竞相传阅,品评一番,一则活跃气氛,二则也借机活动活动久坐不动的颈椎腰椎。现场更有善于调动气氛的评委,评选间隙还带头做起了广播操。
有评委幽默地称担当国展的评委,就如同.在富士康实习.。不过,在这个劳动强度极大的.流水线.上,大家一起见证18万余幅照片公正评选的同时,更交流了评选中发现的新事物新创意,对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远比工业流水线上的单项劳动要充实得多,智慧得多。
进度细安排,有序是道理
评委组合优势互补,接下来就是18万余幅来稿从哪里看起?如此大规模劳动如何科学分配到每天、细到每个小时的实际评选工作中去?这考验的则是整个评选的场面调度和流程安排。
为让评委很方便地对题材或摄影表现手法相近的参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并尽可能降低劳动强度,工作人员事先对纪录、艺术、商业、青年四大类来稿做了分小类装箱处理,同时每类的单幅和组照分别装箱,现场按箱集中提交评委评选。第一批接受评委检阅的是在各小类中来稿量最大的纪录类民族风情照片。近7万幅的此类来稿均分到4组,按计划用时1.5天近12个小时。顺次下来,纪录类自然风光、动植物、自然灾害、城市建设与工业、奥运与世博会、国庆、军事等小类,艺术类风情、风光、动植物、静物、城市、技术创意、舞台、人像等小类,商业类广告、综合,青年组纪实、艺术、广告等小类,一一接受评委审阅。
从评选开始前,评委们就明确了.心狠手快.的四字方针,以免.心慈手软.,筛选力度欠佳影响下一阶段进度。此方针的确立正是为了第二阶段的评选能够充分酝酿,优中选优。该方针在评选中得到了很好贯彻,不足.十选其一.的比例也为第二阶段评选留出一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保证国展评选高效进行,主办方及时听取部分评委的建议,每天评选前,都在前一晚对各个类别的组照和单幅予以分开,让评委更方便地进行同类比较。除了现场调节气氛的悠扬乐曲,场外还预备了茶点、水果等。每组评委完成规定的一轮或者几轮评选任务就可以择机休息,轮流的.上工.与.休整.劳逸结合,即使如此,休息时,各组评委们也喜欢聚集在一起就评选中遇到的问题切磋交流。
几天下来,时间安排合理,评选节奏紧凑,每个评委均见识了本届国展每个类别不同类型的参评作品,对国展的来稿整体情况有了宏观认识,有利于下一阶段评选工作的进行。
纪律要严明,制度来把关
众所周知,让摄影人按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朝九晚五.方式上班,并不容易。把20多个工作繁忙的摄影各个行当的知名人物集中.圈到.国展封闭的评选现场,再要求他们每天上午8时准时.上班.,中午准时吃饭、休息,下午准时.开工.,傍晚18时许准时.收工.,且一般情况下不许加班,为的是保持体力,.可持续发展.。而做到这一步,除了国展自身的魅力外,严明的评选纪律是必不可少的。
本届国展.采取封闭式评选.,要求评选期间评委须遵守作息时间,勿请假外出或接待来访,进入评选现场后须关闭手机或将手机设置为静音状态。此外,评选严格实行组委会、评委会成员及其亲属参评的回避制度。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国展公平公正评选,在制度上保驾护航。
.与其他摄影评选中评委们自为的状态相比,本届国展的评选,用一个首次担任国展评委的摄影行业专家的话说,评委们严格遵守评选纪律,即使现场接到来电,也都只说.在开会.,不透露一点儿评选信息。
从今天开始,国展第二阶段的评选将在江西宜春拉开序幕,参加了第一阶段评选的全部评委再次聚首,从进入第二阶段的照片中决出最后的入选和优胜者。或许经过一周左右的休整,他们会对选进第二阶段的那些作品有新的认识。敬请关注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