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话评选,析国展.系列之四 哪些照片遭到评委.围追堵截.?
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结果一经公示,便引来数以万计的浏览和评论。其中有人反问,本届全国影展收到了18万余幅参评作品,才评出入选作品900多幅(组),难道其他17万多幅作品全是.垃圾.?
对于这样的提问,谁也不能武断地回答。从本次全国影展组委会根据参评作品数量,大幅增加入选作品数量的决策来看,尽可能让更多优秀作品入选,进而向公众传播、展示摄影界近年来的现状与成就,本身就证明组委会十分珍惜每一幅参评作品、尊重每一位参评者。
虽然全国影展入选名额终究有限,未入选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从每次全国影展评选结果在摄影界产生的引导作用来看,从两个阶段为期十天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们的讨论来看,参评作品数量的大幅增加,的确不能代表其质量的大幅提高。评委们认为,每一轮评选,都是一个.挤压泡沫.的过程,有评委形容第一阶段的评选更多是在.围追堵截.,也就是说,将那些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入选资格的作品首先排除在外。那么,遭到评委.围追堵截.的作品到底有哪些呢?
.假.照片
对于假照片,通过电脑软件修改原始影像的行为,早已被全国影展纪录类及其他纪录类摄影的评选活动所禁止,并通过公示、群众监督、专家查验等程序和技术手段予以保障;摆拍等拍摄手法的合理性,通过学术探讨也有了更多共识。但是,一些无意识的.假.照片却让评委们感到无奈。这些照片的.假.既不是缘于作者主观的故意,更没有因误操作而造成技术层面违规,但其作品确实已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投稿量最大、被评委们批评最多是.假民俗.照片,更确切地说,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民俗活动影像记录。这样的参评作品脱离了原生态,拍摄的多是与旅游开发互相搭台的民俗表演,雷同之作颇多。有评委说,.拍摄内容一看就知道是组织的,是各地旅游开发的成果展示。.还有评委调侃道,.黄河边的老爷子.等已成为固定的.摄影模特.,在参评作品中数十乃至成百次出现。不少评委认为,假民俗的表演场景缺少真正的文化氛围。他们建议,要把严肃的民俗摄影与旅游采风中拍摄的民俗纪念照分开。民俗表演固然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但不能将拍摄于表演中的场景当成真正的民风习俗,大部分作者没有从中发掘出民俗的内在灵魂,看起来.假.是难免的。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幅反映此类民俗表演的参评作品,称这种民俗表演为.新产业.。
对于在采风途中、表演现场掏钱雇.模特.拍摄的所谓风情照片,国展评委、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认为,摄影人也是受害者。
个别摆拍出来的救火、抗洪等.灾难现场.的照片,也出现在参评作品行列中,甚至照片中的.模特.都是同一个人。这种多年前在新闻摄影评选中被验证的、公认的假照片,却出现在国展艺术类参评作品中,对此,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评委提出,是否有浑水摸鱼之嫌?
怪照片
有的竞技场合讲究.出奇制胜.,但肯定有一定的限度。国展参评者中的确有人想出.奇招.,但因此造成了.怪力乱神.等场景,就极易被淘汰。
有一幅参评作品画面中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平整的暗绿色,题目是《空》。这种以.空无一物.的画面来阐述.空.的概念,被评委们以其.太艺术.为由,判为.恶搞.。还有将吃一个梨的过程拍成一组照片参评的,将几个小孩滑雪的过程拍成一组照片投稿的,类似的作品对于全国影展评委来说,自然有些怪异感:这样的照片,很容易被淘汰下去。
还有一幅参评作品的画面是,一只狗趴在相机上,给一对老人以国旗为背景拍摄合影。对此,《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黑明评委认为,这太不尊重摄影人和摄影了。
另外一种现象是对于性符号的表象化图解和利用,画面没有任何美感,反而让评委和观者觉得莫名惊诧。这样的所谓.探索.,如果突破了人们的视觉或伦理底线,恐怕引发的就只有争议而没有好评了。
一位评委看完纪录类参评作品后,称更多作品.要不蹦蹦跳跳,要不苦大仇深.。其实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摄影人应当用心体味、用心摄取。
.旧.照片
本次全国影展中固然有摄影家拿出.养在深闺.的旧作参评,且取得不俗成绩。但这里所说的.旧.,特指司空见惯、难有新意。引发评委视觉疲劳,而不能让其眼前一亮的作品,其入选机率可想而知。
在题材方面,拍自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光风情作品整体上有所减少,但拍自皖南、江西婺源、福建霞浦等地的作品却大量出现。表现形式雷同甚至内容重复的画面频繁出现,只能多数被围堵在入选作品之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宇评委介绍说,每年有数万人到霞浦拍摄,但投送参评全国影展,不能选送摄影休闲旅途中的随意之作。不过,河北摄影人郑久兴拍摄的艺术类优秀作品《霞浦印象》组照,就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再比如,不少江河中撒渔网的照片,据说江浙一带有摄影人专门研究如何才能拍出最佳光影效果,尽管完美无缺,但多数仍乏善可陈。有评委戏称,本次全国影展中,烧砖窑的照片特别多,打点滴的参评作品也不少,看得多了,也就少了新鲜感。
国展参评作品中,拍摄题材、表现手法上模仿名作、佳作者不在少数。据来自浙江的摄影家顾勇评委介绍,自从该省摄影人袁培德的《风雨兼程》获得2007年度全国影展金牌奖之后,在前景中加雨帘便成为许多人效仿的摄影手法。从参评作品看,模仿2007年度全国影展大有收获的天津美术学院学生入选作品风格者也不少。无论是摹仿还是借鉴,以类似手法拍摄的.一点儿毛病都没有的照片.,在《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闻丹青评委看来,很难入围,更不用说,几个人在一起拍摄的那种.双胞胎照片.了。
中国摄协副主席王文澜评委称,即使面对新闻照片,评委也不会着急看说明,画面内容不吸引人,很难过关。还有评委认为,不少参评作品专业素质不过关,像荷花题材的参评作品,多年来进步并不明显。
.乱.照片
这里所说的.乱.,既有作者因对征稿启事解读不细或理解不深而造成的投错类别等现象,也有成组作品编辑思路不清、拍摄水平不足所造成的影响。
很明显投错类别的,比如影室人像作品投向纪录类,自无入选机会。至于组照,每次国展投稿量都很大,但入选作品数量往往会在评选阶段就得以严格控制,这是基于参评组照与单幅作品的质量水准综合平衡的结果。
有多组拍摄自同一场景下的街头行人过马路的照片,就因其量大且在编辑方面没有思路,选择上没有节制,而难以入选。对此,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评委认为,许多组照的作者没有主见,甚至为了应对组照数量的限制而随意选送作品,编辑能力太弱。
还有一种.乱.出现在技术层面,有组照作品编排顺序混乱。摄影家杨大洲评委认为,这是对自己参评作品的不负责。
俗照片
许多程式化的场景,像拍鸟类的照片几乎全是白鹭,拍少数民族常是拿刀剃头的画面,无论作者出于什么样的机缘去拍摄,这种场景都很难让评委提起兴趣。人体摄影作品中的模特不少是孕妇,《大众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评委就此幽默地说,这样的拍摄千万.别吓着孩子.。摄影家梅生评委注意到,大量表现乡村戏剧题材的作品,在表现后台时,多数都有女演员给孩子哺乳的场景。上述这些,都有些落入俗套。
如果说夸张老人脸上的皱纹仍可算得上表现手法之一种的话,那么,专拍脚后跟这样的题材就真的有些恶俗了。
仍有参评作品照片将人物的面部做成.猪肝色.,仍有风光照片将天空的颜色调得血红暗紫,仍有一些图片的色彩不符合视觉常识,这些都是.艳俗.一路。王文澜评委还提及,.光影甜俗的照片,往往没有思想的张力.。
在第一阶段评选期间和随后的总结会上,有评委说,更看重能够将其征服的照片;也有评委说,更多地拍摄身边的事儿才对;更有评委说,把小事儿拍好,才算得上摄影高人。无论如何,评委们都在强调一个观点,.落选作品也有价值.——其中的一些作品体现了摄影人近年的探索,国展因为容量仍然有限,难以展现更多作品,它们可以在国展之外的其他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落选作品反映出的相关问题,也可以提醒广大摄影人引以为戒。
2010年第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