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旅游摄影资讯>>摄影资讯

有关眼球的生理反应

2012年03月08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在学校开会,结束的时候,却突然闯进一个特精神的小伙儿。这个小王,他是来做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的。

  他什么都没拿,就一台黑色笔记本电脑,讲话声音很响亮,面对一群职业教师,却一点儿都不发憷。讲座互动性很强,先是举手统计谁家有,然后立刻抛出一个问题:汽着火了怎么办?接着告诉你钻石戒指划窗户是最靠谱的选择。这种抖包裹的方式我们也常用,可以搞得一片欢乐。但随着一段视频的播放,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那是前两年成都公交着火事故的现场,一辆冒着黑烟的汽里传来绝望的哭喊声,烟雾升腾,声音却越来越微弱,最后只剩下火苗燃烧发出噼啪声;一个女子突然跌跌撞撞地出现在面里,似乎刚刚逃生,却一下就晕倒在马路上。这还只是一个开端,视觉恐怖持续升级,被毁容的少女,半分钟不到一个房间就全部烧毁的火灾实验,三个被困火灾现场的少女走投无路一个接一个跳楼。

  小王不断恐吓我们,他的意图很明确。其实我已经有些明白他想干什么了,却根本无法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讲座当间儿,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真糟糕,竟然没有人接听。

  讲座结束是一个问卷,关于小王的讲课效果,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一个赞,下面还有一个小表格——欢迎订购消防器材。这个嘛……

  趁人不注意,我买了两个烟雾报警器。

  我急匆匆跑回家,检查了一遍家里的防火安全,这才定下心来。小王可真够狠的,我记得他讲课时曾提到在某大学讲座,弄得一个老师恨不得抱着灭火器睡觉。

  遭到家人的嘲笑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如何中招。就在当天上午,我还和学生讨论照片的煽情作用。《巴黎竞赛报》有这样一句广告词,他们称自家媒体是“文字有分量,照片有冲击”(the weight of the words, the shock of the photos)。把照片的作用归于冲击,我颇有微词,可这正说着呢,视觉冲击力就来了,简直无法抵挡。我充分体验到什么是眼球的生理反应。这种直观的信息,将你一下子就拽进现场,那些面仿佛都在说,它是真的,真实发生的,就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你也在经历。

  刺激眼球,黄色小报深谙此道,常拿凶杀现场明星偷窥给眼球加佐料。但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观看这件事儿,更多时候还是大脑做主,眼球活得很隐忍。

  做认知研究的心理学家早就说了,别把人眼和镜头做比喻,这完全是一种误导。眼球获得的直觉信息,很快就会被知觉压制,视觉一出生就是聪明的,为了生存的需要,大脑在眼球里装了个平衡仪,让我们无论怎样都能得到恒常的认知——动态平衡、色彩平衡,对形状和大小的稳定认知。

  等到摄影师举起相机,眼球恐怕就更理智了。专业摄影师们,请想想看,有多少时候,你按下快门是因为扑面而来的视觉在冲击你的眼球呢?

  就在摄影师用镜头(而不是眼睛)拍照片的时候,印象派家却关闭了大脑,尤其是它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全然陶醉在大自然对眼球的刺激之中。他们专注体验光线,云彩和水,看它们的反光,闪烁以及碎裂。法国政治家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对莫奈的花园发出感慨:“莫奈的室延伸到户外,四周各种鲜活的颜色刺激着他,出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其兴奋的眼球不断地转动,这是对眼睛极好地锻炼。”①

  而另一位评论家则更直接:“莫奈只是只眼睛,但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②

  现实进到眼睛里导致的片刻失衡,那美妙的感觉,不但印象派家在追逐,甚至也是科学家做研究的引子。

  回到上世纪初,德国乡间一列火上, 马科斯·韦特墨 (Max Wertheimer)坐在里面,哐当当晃动的厢里,他朝外张望,看到灯光一个个划过,原本静态的灯光,竟然如同霓虹灯一样闪烁起来。这瞬间的炫目让他跳下火,买了一个叫走马盘(zoetrope)的玩具继续观察,并对“似动视觉”展开探索,他最终和学生一起开创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如果马科斯的眼球不是在一瞬间产生生理反应,如果他没有赶在知觉到来之前拥抱灿烂灯光导致的视觉失衡,恐怕就不会有下面的研究,站的灯光将很快就被大脑调节成平衡状态,只剩下一个理所当然的现实。

  聪明的视觉也会被聪明所误,有时你会无奈地发现,受大脑严密控制的眼球,它看到的世界是多么有限。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每个人眼睛里都有一队小矮人,热火朝天地工作,把倒转的影像放正,将各种形状对位,方的归方的,圆的归圆的,眼球王国的秩序就此形成。但假使我们勒令小人集体休假,会有什么状况发生?

  不知道卖消防器材的小王有没有去过你那里,关于眼球的生理反应,如果想体验,就一定要主动,而不能被动(像我那样)。

  但我说的视觉冲击力绝不是恐怖视觉和镜头的变形与夸张效果。能不能真正犒劳一下你的眼球,比如,暂时切断它和大脑的联系,在一片空白的状态下,感受那一刹那扑面而来的影像。

注释:

①、② (法)让-保尔·克雷斯勒(Jean-Paul Crespelle)著,杨洁 王奕 郭琳译,《印象派家的日常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7页。

<完>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
400-883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