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昨晚10时许,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通过人民摄影网公布对获奖照片《挟尸要价》的调查结果,组委会认为获奖照片《挟尸要价》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调查结果称,根据“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发生后,诸多媒体的大量报道以及此次调查组收集的各方情况,证明照片反映的“挟尸要价”的新闻事件真实存在;照片记录的瞬间是整个“挟尸要价”过程的一部分。虽然照片中的主要人物王守海极力辩称自己没有开口要价,但其客观上参与了“挟尸要价”的过程,是这一行为的执行者;根据荆州市于2009年11月7日刊发的《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中“荆州市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调查情况的通报》及现场目击者的证词证言,王守海作为当事人,虽然不是事件的主使者,但他参与并执行了要价。因此,组委会认定《挟尸要价》不存在造假问题。
6人调查组连夜赴荆州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颁奖典礼组委会执行秘书长、人民摄影“金镜头”关于《挟尸要价》调查组组长霍玮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8月20日,“金镜头”组委会做出决定,立即成立由6人组成的调查组,对此事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8月20日上午,已收集到有关此事的大量素材。但这些素材都是间接收集来的,并未直接到现场。”8月21日,调查组连夜赶到湖北武汉,又从武汉到达荆州,第二天即开展调查。
调查组首先联系到李玉泉,但他委托别人将声明交给调查组,并表示不便于见面。这封声明昨天已在人民摄影网公布,声明称:“对《挟尸要价》照片新闻的质疑,是就照片本身的新闻的真实性和对照片解读的真实性而言。本人是在广泛采集有关当事人的基础上,对照片新闻的真实性作出的判断。”李玉泉在声明中表示其行为属于个人行为。
当事人 手势意思是“靠岸”
随后,调查组又联系到《挟尸要价》中白衣者王守海,霍玮说:“当时,王守海委托律师与我们见面,律师信也已在网上公布。”王守海代理律师湖北楚韵律师事务所主任彭德江说,按照王守海的陈述,他在打捞第二具遗体的照片中打手势的意思,是指挥身后划船的人“靠岸”的动作,而并非“挟尸要价”,彭德江说:“在'10·24’事件中,大学生和冬泳队员救人的英雄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和敬佩,涉嫌触犯法律的打捞公司负责人已受到公安机关处理,但在惩恶扬善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种行为无论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均要承担相应责任。我将代表王守海,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追究有关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彭德江将免费为王守海提供法律援助。
霍玮说,调查组随后还采访了长江大学当时在现场的学校老师和一些同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基础学部副主任李启文说:“我是最先赶到现场的老师,也就是张轶公布的16张照片中第四张照片上的人。渔民没有资格来要价,岸上有专人要钱,并不是王守海要钱。这一事件中,我觉得要价是存在的,'挟尸要价’有点过了。”他认为,照片反映的画面没有告诉大家真实的情况,照片主角不应该是王守海。
目击者 照片反映的是真事
调查组还走访了当时在现场的不少冬泳队员和围观群众,大家纷纷表示,照片应该获奖,因为反映的是真事。冬泳队员黄甘林说他一直在现场,整个过程很清楚。“他(王守海)的意思就是,他只听老板的,老板不让拉上来我们就不拉。虽然跟他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们'挟尸要价’是真实的,一千多个人都在这看着呢,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对于调查过程的纷繁复杂,霍玮认为,照片《挟尸要价》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已经到了道德层面的探讨,“这种照片是批评照片,引起公众强烈震动,毫无疑问是因为照片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其传递的信息是在反映道德、公德问题,毕竟这个社会应是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不能什么都为钱。”
霍玮明确表示,组委会如果未把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就会对新闻摄影造成负面影响,并损害新闻摄影的形象。“新闻摄影人总是冲锋在一线,没白天没黑夜,即便照片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新闻摄影主流。”霍玮说这一点必须要肯定。
短评 直面丑陋人性 昭显现实意义
中国新闻摄影的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出,《挟尸要价》全票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在公众中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随即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公开刊文,质疑照片的真实性,由此引发图片背后真假新闻的激烈争议。虽然各方所持观点不同,但“金镜头”大赛评委此次能集体把票投给这张揭露人性黑暗的照片,本身就是一次勇气的胜利。
从新闻报道和评奖的严肃性上讲,查清这张照片所定格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确实有其必要。然而,不管对照片的调查结果如何,也不管李玉泉的质疑正确与否,“挟尸要价”却确有其事,只不过不是船上的老渔民,而是遥控老渔民的幕后老板陈波。
正是“挟尸要价”的做法深深刺痛了广大民众的心,激起极大的道德愤慨。不少网友表示对这张照片“目不忍视,心在颤抖”。这样一幅拷问良知的作品,逼视人性的丑陋,值得所有人深思。同时,照片本身无损救人英雄的光辉品质,与“挟尸要价”的龌龊者相比,恰恰反衬出英雄行为的崇高。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也反映出转型时期的一种社会道德生态。
此次评委会能够给《挟尸要价》颁奖,实际上意味着评委会对人性冷漠者的一种批判,呼吁道德良知的回归。
《挟尸要价》获得金奖,关系的也不仅是一张照片,而是一系列相关社会问题,它引起的争议更具有社会意义。摄影界能给予照片荣誉,也显示了评委会对照片背后所包含社会意义的一种关注。
【作者:路艳霞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