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旅游摄影资讯>>摄影资讯

我拍的是生活在当下的人——旷惠民访谈

2012年04月16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采访/孟韬

    “2011年初,年迈的母亲突然病危入院。那年春节在呼救声与迎新鞭炮声中焦虑地度过。母亲脆弱的生命仅靠输液维持着。夜深人静,昏迷着的她偶尔喃喃自语:‘要回去了,要回去了……’那时我只能用温暖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住母亲长满老茧冰冷的手,让她感到亲情、温暖和力量。

    二月立春的那天,天空突然晴朗了。久违的阳光照进了寂静的病房,母亲突然睁开双眼苏醒过来。家人们多日焦虑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疲惫地回到家里,推门映入眼帘的是暖暖晨光照在那尊跟随父母南来北往50余载的毛主席像上。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还乡’的重要与必然。其实人们总是在追求梦想与希望中远行,在成功与思念危难时还乡。我希望通过‘还乡’这个摄影主题影像来记录、再现、反思我们的现实与未来。”

——摘自旷惠民《还乡》拍摄手记

    每年12月25日晚,来至四面八方的人们自发聚集在湖南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彻夜不停燃放焰花鞭炮。大家用中国传统方式庆祝这位东方伟人的诞辰。.. 2008年12月摄于湖南韶山

    旷惠民, 湖南衡山人,今年48岁。在湘潭生活了25年,最初,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他在江麓集团的一家旗下子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后来因为摄影方面的特长被调入湘潭江麓集团总工会。尽管他还得过中国摄影艺术大展、全球索尼专业摄影大赛等多个奖项,也参加诸多展览,但他不事张扬的个性,并没有让周围的人意识到他对摄影的潜心修炼。今年2月,旷惠民拍摄了18年的《还乡》获得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文化艺术类组照三等奖,才让更多人对他开始关注。

    获奖的是旷惠民从1993年开始拍摄的以“毛泽东故乡人”为主线的一组照片《还乡》。他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个人对于毛泽东的记忆和情感最初还是来源于父母,组照里的第一张照片,是一尊毛泽东半身瓷像在阳光下的投影,这尊毛泽东像50多年来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经历了边疆建设的火热到三线发展的衰沉。旷惠民的童年,正是整个国家对毛泽东最为崇拜的年代,小时候,爸爸出差,总会带回各地设计制作的主席像章,现在家里还有200多枚;5岁那年,父亲工作的军工企业鞭炮齐鸣地迎接毛主席语录,他为能捡到一书包鞭炮而憧憬这样的活动能再多几次。后来,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活动日渐减少直到消失。几十年过去了,慢慢地纪念毛泽东的活动又多了起来。到了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国家要在没有一尊像样的毛泽东雕像的韶山树立大型铜像,这显然是件重要的事,也就是这一年,旷惠民开始了这个题材的拍摄,并且一拍就是18年。

    从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在湘潭拍摄地理意义上的毛泽东故乡人,到后来扩展到拍摄全国的广义上的毛泽东的故乡人,他不断体会到毛泽东是中国人说不完的话题,世界也从未对他失去兴趣。在旷惠民的照片里,除了看到时间赋予这组照片沉甸甸的感觉,还有他镜头里充满的思考与情感。旷惠民给自己的拍摄定位在“我拍摄的主体并不是毛泽东,而是面对毛泽东的那些人,是一种当下的社会现象”。拍摄过程,也是他观察人、观察社会变迁的过程。

    对于拍照过程中某一个时刻是否重要的个人判断,源自他多年来拍摄这个题材积累的敏感和个人对于主题的架构。比如2005年湘潭东方红广场的毛泽东塑像,用红布盖着,准备安装的那张照片,成了他组照中最“打眼”的一幅。他回忆当时,“听说雕像‘回家’,毛泽东的故乡,终于有一尊好一点的雕像了,这是多重要的事情”。他打飞奔而去,随手抄起的是仅剩16张底片的尼康FM2相机加35毫米定焦镜头。在现场他仅看到一个施工队的人在拍,这次拍摄他却没有看到“官方”的摄影师。

    对毛泽东的是非功过,邓小平同志的说法是“三七开”,百姓从无限崇拜到肯定、否定各种思潮涌现,国外更是看法论断层出不穷,无疑,旷惠民与他所记录的“故乡人”具有对领袖一致的情怀,由此可以探讨的是,从西方主导的新闻摄影评选,对各种影像内涵的理解与判断。

    中国,每年都在进行着自我更新,就像一位试图计算出中国更新速度的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说,一个美国年等于四分之一个中国年,一个英国年等于3.1个中国月,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生活变化速度是英国和美国的3倍。在这样一个自我更新的速度让人应接不暇的年代,“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寄托”是18年来旷惠民拍摄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他的作品获奖消息传来,本刊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他进行了采访。

    中国摄影:大概四五年前就看过你的作品,那时候是黑白的《毛泽东故乡人》,现在看到你的《还乡》是彩色的,并且获得荷赛文化艺术类三等奖,首先祝贺你,我们一起聊聊这组照片的拍摄过程吧。看得出来这组照片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拍这个选题,最初是怎么考虑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拍摄,最初的思路有没有调整和改变?

    旷惠民: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我是从那年开始关注这个专题的。当时只是觉得家乡人生活好了以后很多人开始怀念故乡的伟人毛泽东,各种纪念活动层出不穷,一年中在9月9日、12月26日、春节清明节最为突出。那些日子韶山会来很多人,自发聚集在韶山冲故居或毛泽东铜像广场用不同方式展开纪念活动。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离自己生活圈很近,又是一个当代中国重要的热点话题。于是,经常去拍摄一些纪念活动。拍摄了两三年后感觉缺乏朴素的情感记录,流于形式很难打动人。每当韶山有活动,会有很多摄影师聚在一起,拍摄大同小异的面,是一种非生活常态的记录。后来积累资料多了,我开始思考需要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入手来展开新的拍摄。

    2000年后,我开始接触到互联网。在网络上找到了很多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影像来细细研究。其中我收藏了美国时代周刊不同时期关于毛泽东的杂志封面,开始系统研究美国媒体在不同时期是如何用影像、绘来塑造毛泽东形象的。从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影像是可以把作者的思想意识放进去,可以用一系列影像讲述更加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摄影不是简单的复制记录,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去观察、思考、发现、寻找的过程。到了2003年,我的这个专题拍摄有了新的进展和转机。我找到了一些可以记录生活细节,主要是社会发展变革中人们思想、观念、信仰的变化与毛泽东热出现有着紧密关联的。比如每年12月26日这样的特殊日子,我都会去韶山冲毛泽东铜像广场观察各种纪念活动,在潮水般的人流中按动快门,记录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每年12月26日,天蒙蒙亮,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和故居前已是花的海洋、鞭炮的世界。人们摇着红旗,唱着歌感谢毛主席创造了今天的生活;更多的人会向毛主席铜像进献花篮鞠躬表达对伟人的崇敬之情;老人们将红烧肉、火焙鱼等摆放在铜像前,叩首祭奠这位东方伟人。耳旁常常听见人们深情地呼唤:“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

    中国摄影: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身边,你了解、熟悉,这对于拍摄和积累很重要,后来你拍摄的范围从毛泽东的故乡扩展到整个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契机让你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旷惠民:2006年底,我有机会参加了《中国摄影》参与主办的“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活动,那是我第一次将自己拍摄的专题拿出来给专家和北京摄影界的朋友看。记得我带去了《小矿山矿工生活》《吉木成佛》《岜沙十六年》《毛泽东故乡人》这四个专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很多老师对这四个专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和鼓励,像黑明老师、陈小波老师、李媚老师、鲍昆老师等。从那以后我知道拍摄《毛泽东故乡人》这个专题要把眼光再放开点,扩大拍摄地域来丰富主题,将“故乡人”的外延和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于是从湖南湘潭东方红广场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从毛泽东故居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从民间工匠制作的毛主席塑像到各种艺术博览会展览与毛泽东有关的艺术作品……我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当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敬仰、怀念这位东方伟人的,以及他与我们现实社会的种种关联。

    2007年7月,我手里有了厚厚的底片并开始着手整理编辑作品。当时完成的第一组稿件是黑白组照《乡情—毛泽东故乡人》,送去参加了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得了记录类优秀奖,并在吉林长春等地巡展。同年这组照片也参加了博联社在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举办的联展。2008年7月,我又新增加了一些作品发表在国际专业摄影网站,为这个专题图片走出国门做了些前期准备工作。

    中国摄影:在这么长时间的拍摄中有很多触动你的事情或者故事吗?讲你印象深刻的一两个吧。

    旷惠民:我记得有一个姓万的湖北老人,现在大概有70多岁了。从2005年开始,每年他都会穿着自制的“八路军服装”,带着自己收藏的毛主席著作、报、像章等纪念品来韶山展示。他经常在毛主席铜像广场唱革命歌曲,激动时会跳忠字舞。我观察到他每年来展出报都会增加很多。

    我问他为什么来?他回答:“毛主席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的恩德。只要我还能走动,每年都会来给他老人家拜寿。”在朴实的话语和持续的行动中我感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

    2003年12月26日,我看见一队由6辆豪华奔驰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韶山冲,他们是从深圳连夜赶到韶山的。我问其中一人,为什么要组队来韶山自发参加纪念活动?他说:“我们都是在毛泽东时代从农村当兵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机缘成了老板,一直觉得自己当兵的经历非常重要。今天生活富裕了一定要来毛主席家乡,在他生日这天给他的铜像敬献花篮表达感激之情。”从远行敬拜中可以看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的力量。

    2011年12月26日凌晨1点,七八个40多岁的中年人在雨雪交加的寒夜从广东开赶到韶山。我留意他们每人都抱着一幅在韶山新买的毛泽东像,列队给毛泽东拜寿。我问他们为什么专程到韶山买主席像给他老人家拜寿?他们说在毛主席故乡“请”主席像与在别的地方“请”的意义不同。原来他们是一家新组建的连锁商业机构,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前列队举行仪式后要带这批主席像回总部再分发送到各子公司去。公司要求在每一家连锁机构的显要位置上悬挂毛主席像。领队说:“毛泽东很多思想值得我们这些办企业、开公司的老板认真学习研究借鉴。我们希望把他老人家的像挂到香港、美国去。”临走时他们围在一起高举毛主席像让我为他们拍个合影,并充满自信大声说道:“这一天不会太远。”从他们特有的言行中我知道了一种前进的力量。

    中国摄影:在拍摄中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被问到拍这些照片做什么?

    旷惠民:18年长期拍摄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个专题很多瞬间不是每天都可能看见并拍到的,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寻找摄影线索,等待拍摄机会。有的时候看见了很好的场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摄到,也是很遗憾的事情。记得2008年6月5日上午12点,奥运火炬从湘潭市区传到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时,组委会工作人员宣布在湖南地区传递结束时,通向会场的天空上出现日晕奇观。遗憾的是我不能进入到理想的拍摄区域,错过了很好的拍摄机会。还有这个项目是自己选定的,这么多年来所支出的差旅费、相机器材、胶卷冲洗、扫描放大费用都需要自己去解决,摄影专题整理出来以后还要努力去寻找发表展出的机会。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的海洋,拍照记录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常事。只要你的拍摄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和工作,是善意温和的,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阻挡你的。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你主动说明拍摄目的和用途,很多人会理解支持。反倒是摄影师应该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用它来传递怎样的信息?

    在18年拍摄这个主题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给国家经济和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同时也造成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巨大差异和人生价值观的混乱。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寄托?其实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中国摄影:这些照片以前发表过吗?收到过反馈吗?观者怎么看待这些照片?

    旷惠民:2009年以前只是在一些专业网站上发过少量的图片,2009年初,有几张参加第二届索尼全球摄影比赛得了当代热点类三等奖。当时一些作品在英国、德国等国家展出过。世界上谈到中国时,毛泽东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和人物,他的一生创造了中华民族很多奇迹。在展览现场经常有西方朋友想了解毛泽东以后中国的发展情况,想知道他的家乡近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毛泽东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2009年11月, 湖南长沙市橘子洲头新建起一个高32米的毛泽东青年塑像。.. 2009年11月摄于湖南长沙

    中国摄影:你照片的最后一张,毛泽东的巨大雕像,很像好莱坞拉什莫尔山峰上雕刻的对美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四位总统头像。

    旷惠民:那是18年来我看见过最高大、最年轻、最浪漫、充满艺术感和诗意的毛泽东塑像。这座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艺术地表现了当年32岁的毛泽东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基座达3500平方米。这座矗立在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被很多媒体称为:湖南红色标志性建筑和湖湘人民弘扬毛泽东精神新的象征。

    最近10年来,人们的思想渐渐转变开放,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 “毛泽东”形象也呈现多样化。这尊巨大带着刚毅、俊朗、健硕的青年毛泽东形象让人情不自禁想起那首著名的《沁园春 · 长沙》。

    当今社会改革发展需要这种豪迈的气质与胆识。我将这幅作品放在《还乡》组照的最后,也是我18年来在无数个风雨寒夜、旭日晨光中思考关注的结果。我也希望看完这组作品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思索想象的空间。

    中国正在发展前进,中国也必须在不断发展向前中才能永立世界强大的民族之林!

    中国摄影:还有一些场景比如“请毛主席像”时放鞭炮,盖着红布,这些场景让我们感觉到民间是把毛泽东神化了。

    旷惠民:如果细心研究中国佛教文化起源发展,以及福建沿海地区祭拜供奉“妈祖”现象,从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人神”转化的因果故事。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神文化与传说”。

    其实每个人在世界上都需要找到自己精神上的“支撑点”,不同的时期会有一些变化,即便有时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也可以理解。

    中国摄影:你自己内心有没有要表达的态度?我的同事非常关心一个问题,他希望我一定提给你,你个人对于所拍摄的这些现象(比如纪念、祭祀、请送、膜拜、祈求保佑等等)是怎么看的?

    旷惠民:社会总是在前进,人们思想与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个体的成长与所受教育程度、家庭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密切关联,从而会影响他的喜爱和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是我们很难把一些看法观点完全统一起来的原因,评论伟人也是如此。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伟大的思想是世人公认的。我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记录再现10多年来“家乡人”对他种种朴素的情怀,以及不同纪念方式的“衍变”,进而呈现这些变化与当今社会发展产生的关联。

    中国的神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心灵和愿望的直接抒写折射,世俗化很强。他有时能给人以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甚至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力量,同时也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经历了很多艰辛苦难磨砺演变而来的。

    神话既是科学蒙昧时代人类的某种思想迷信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神话是一种历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话,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中国摄影:你的说法与你的影像相印证,没有过多的强调主观判断,更多的是一种呈现,阅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观感。对于整组照片的色彩,你是怎么确定现在的基调的,运用了那些手段?

    旷惠民:2007年前呈现的主要是黑白组照,因为当时彩色扫描后期输出制作设备一直不理想,而黑白片在色彩上好统一,后期制作也方便。2008年初,我反复比较彩色和黑白照片之间存在的视觉差异,最后觉得彩色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会更多,特别是对“中国红”的记录再现与表达的主题更加紧密相连。2008年底,我买回来了专业扫描仪后开始这个系列彩色照片整理编辑工作。

    中国摄影: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荷赛?你觉得荷赛获奖对个人意味着什么?你的获奖和题材有关系吗?

    旷惠民:从2006年我就开始关注荷赛。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专题摄影作品的平台。我不是专业的新闻摄影师,需要把拍摄步伐放慢,很多作品要靠长时间的思考积累。关注每年荷赛获奖作品,我从中了解不少世界摄影资讯和信息。数字化投稿给参加荷赛的摄影师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出现参赛选手增多,模仿获奖拍摄手法频繁出现。要参加这种摄影比赛是需要做好充分的赛前准备的。

    2010年我参加过一次荷赛,当时送了这组中的一部分。截稿后主办方发来电子邮件说有一部分作者递交的文件储存设备出现故障,电子文件坏了,恢复不了,没办法找到图片数据错过了参评。今年是第二次参赛,通过这一年的调整编辑后又重新补充了几张照片。

    我的作品获奖与题材有些关联,但不是必然。特别是像荷赛这样的比赛,是“比赛”就会有很多“偶然性”。

    这次获奖只是对我现阶段拍摄这个专题的一种专业认可和肯定,是这么多年工作的一个结果。我把它看成是新主题拍摄的开始,因为那些获奖作品已经成为了过去。一个希望继续向前迈进的摄影师需要重新思考未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像井喷爆发”的时代,探索影像之路还很漫长……

    每逢过节,湖南一些黄金珠宝店会在显要位置摆放大量毛泽东纯金像。这些金像销路好,成为商人们送礼的首选。 2009年1月摄于湖南湘潭。

    (更多图片请参看《中国摄影》2012年4期P74—P85。)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
400-883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