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城市概况

湖南之最——传世名篇,艺林珍品(四)

2012年04月12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比金子还贵重的皮影戏——湖南皮影戏
  湖南皮影戏历史悠久,俗称影戏。以操纵稳健准确、表演细腻传神、造型精美生动、神态栩栩如生而闻名于世,尤其是皮影的童话剧和寓言剧,在皮影界独树一帜,更是蜚声国内外。它是用纸板或兽皮做成人物或动物的剪影,以艺人隐身于幕后操纵,灯光映于帷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戏剧,它是中国一种古老传统娱乐习俗。1997年,皮影戏《三只老鼠》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文华奖”的皮影戏。一直以来,湖南木偶皮影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法国《费加罗报》称我省皮影戏是“比金子还贵重的皮影戏”。
  中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邵阳人喜欢亲昵地称为被袋戏、被窝戏。发祥于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阳布袋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神秘、精致、新奇、简便等特征。600余年来,始终保持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独具历史文化底蕴,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1956年9月,艺人刘恒贵出访捷克斯洛伐克表演布袋戏《三打白骨精》获得巨大成功。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了邵阳布袋戏专题节目,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三湘一绝——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张家界阳戏的舞台方言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具备。“金线吊葫芦”是张家界阳戏与其他戏曲唱腔的主要区别,这是张家界土家人把大山号子融进戏剧的最为独特的唱法,极具音韵的穿透力,为中国戏剧之一绝。
  中国戏剧活化石——侗族傩戏“咚咚推”
  湖南省新晃侗族的“咚咚推”,早在20多年前就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傩文化的早期产物。“咚咚推”流行于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演唱时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个。其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
  湖南最原始的剧种——凤凰傩堂戏
  湘西凤凰昔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杞,酬神还愿的仪式代代相传。到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演变为“傩愿神”戏,后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到明末清初正式更名为“傩堂戏”。傩堂戏的曲调唱腔,主要流行的是十二大腔(即十二大调)。十二大腔分为傩堂调和高台腔,它是表现驱疫、避邪、祈福、纳吉的舞蹈,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戏剧,是凤凰最原始古老的剧种。傩堂戏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用当地土语唱出,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流畅,深受民众喜爱。

之最关联
  全球第一本《女书字典》
  女书,是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县、道县一带的瑶族妇女使用的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文字符号,书写内容多为表述妇女苦难、衷情的歌谣。女书作为一种罕见的历史文化遗存,对古文字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妇女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学和哲学研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抢救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女书,湖南省文化厅和永州市文化局发起了抢救女书的文化工程。2005年5月30日,岳麓书社出版的《女书字典》在全球首发5000套,这标志着抢救女书的行动取得了成功。
  《女书字典》的作者为江永县文化局退休的77岁的周硕沂老人。他对女书进行了50多年的研究,被称为“男传女书第一人”。
  《女书字典》共收女书文字约1500余个,按国际音标音序排列。其音、意、形、源体例完备,兼有发音、词汇和语法、例句,是一本关于女书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对于女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起到了一个工具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它的出版,为众多的学者提供了研究资料,使中国这项古老又奇特的文化遗产不致湮灭。
  魏源与《海国图志》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方面,爱国主义者魏源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滩人。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是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是主战派,亲自参加了这场战争。在战争期间,他曾到宁波亲自审问英国战俘,并根据战俘所述,写出《英吉利小记》一书。魏源将这本书广泛散发,希望国人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英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悲愤至极,也使他认识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更重要的是,外国的先进技术也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跳出了儒学经世的小圈子。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在镇江与魏源见面,两人“万感苍茫”,彻夜长谈。林则徐将自己组织人手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编书的举动得到了当时开明人士的支持,他们认为“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于是纷纷出手相助。有的人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有的人将被俘英军所的英国地图寄给他……为使内容更为真实,魏源还亲自向曾到过海外的人请教各国的情况。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在书中写道,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100卷本。其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亲身经历。
  《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之作。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
  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概说湖南地方戏剧
  湖南不仅山川秀丽,而且文化传统悠久。湖南地方戏剧以其奇异的风姿,高耸于中华艺林。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19个湖南地方戏剧剧种,如同19朵艺术奇葩,绽开在祖国的剧坛。湖南,周代为荆楚南境,春秋战国时期属楚。作为楚文化之一脉,湖南地方戏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发展与沿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绮丽神奇的楚文化便滋生出湖南戏剧艺术的萌芽,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用歌舞表演和诙谐滑稽来为统治阶级取乐的职业艺人——优。他们不仅能歌善舞,还会扮演人物讽刺表演。至汉代,楚地歌谣盛行,著名的《楚风》为朝廷所重视。这些歌谣为湖南地方戏剧的剧本创作、音乐曲调以及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唐代,傀儡戏在湖南民间流行。宋代,湖南的歌舞、百戏演出活动频繁。元朝统一南北之后,中国戏曲最成熟的形式——元杂剧,随着通达的水陆交通进入湘天楚地。元人夏庭艺在《青楼集》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杂剧表演艺术家到湖南演出并受到欢迎的情况。这些历史材料说明,元代湖南不仅有了频繁的戏曲演出活动,还有了深受观众欢迎的戏曲演员。明代以来,弋阳腔、青阳腔、昆腔等重要的戏曲声腔传入湖南,对湖南地方戏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弋阳腔,通过明初的江西移民、江西商人邀班来湘演出等途径进入湖南,与湖南各地的语言、民间音乐以及某些宗教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高腔音乐。明万历年间,昆山腔进入湖南,与湖湘语言和音乐交融,不仅形成了具有湖南民间特色的戏曲剧种——湘昆,而且还与其他地方剧种的声腔音乐相结合,成为湖南地方戏曲的重要声腔形式。清代,是湖南地方戏剧艺术的兴盛时期,众多的戏曲声腔进入湖南,丰富了各地地方戏曲,加深了音乐表现力度。在湖南农村中早有的闹花灯、唱采茶、田歌、山歌、秧歌、船歌等民间娱乐形式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地花鼓、花灯等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和一些民间小戏剧种。这些民间小戏,主要是歌颂劳动、爱情,艺术上生动活泼,健康明快,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的欢迎。
  通过人民群众和历代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湖南地方戏剧艺术,吸取了中华大地和湖湘文化的生命养分,历经久远、艰难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和特点的19个剧种。20世纪60年代初,湖南各剧种挖掘了剧目571个,曲牌595支,上演了《地下火焰》、《山花颂》、《送粮》等一批创作剧目,改编上演了不少优秀传统剧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创作改编的历史剧重新与观众见面。现代戏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活动蓬勃开展,涌现了一批如苗剧、常德汉剧、花鼓戏、话剧等。
  1985年以后,湖南戏剧更为兴盛,有12台大型剧目进京演出,11个剧本在《剧本》月刊发表(至1989年),5个剧本获全国剧本奖(叶一青、吴傲君《喜脉案》、陈亚先《曹操与杨修》、冯伯铭《深宫欲海》)。由省文化厅指导和扶持、陈健秋任社长的谷雨戏剧文学社于1985年10月成立,成为全省剧本创作的旗帜和核心。戏剧演出方面,几年中举办了全省戏剧季、歌话剧观摩演出等多种演出交流活动,特别是1987年在长沙举办的全省首届“洞庭之秋”艺术节,共推出专业艺术、业余戏剧等10个项目,28台演出,180多个剧节目,2800多人参加演出、展映等,可谓80年代湖南艺术的大汇聚、大展示。
  80年代末,涌现了优秀戏剧剧目《山鬼》、《镇长吃的农村粮》、《桃花汛》、《琵琶记》、《从前有座山》等。1990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举办“湖南地方戏曲大汇展”,取得了良好效果。90年代,湖南的戏剧创作,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3年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新的娱乐文化的挤压,影响到剧本创作和演出的数量和质量,但仍有一批戏剧工作者痴心不改,坚守戏剧家园。至1999年底,湖南共有21部剧作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含其前身全国剧本奖)和文华剧作奖。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