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第一节
研究场所 科技园区
第一个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大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实验室
2001年7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湖南大学以“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边开放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确定了以纳米和分子水平上的生化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为主要研究方向。2002年11月,我国高校第一所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第一个承担国家级工业窑炉耐火材料科技攻关项目基地——湘潭中间试验所
湘潭中间试验所隶属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该所是我国唯一承担国家玻璃、陶瓷等工业窑炉用熔铸耐火材料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中试和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唯一能生产熔铸耐火材料配套系列产品的厂家,现有三条熔铸耐火材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6000吨,产品优质,配套,检测手段完备,可对产品进行全面理化性能检测与控制,根据用户需要对砖材精细加工,预组装,同时还能提供熔窑设计、施工、烤窑、咨询等配套服务。
湖南第一家农用科研机构——湖南省稀土农用研究中心
湖南省稀土农用研究中心是在国家稀土办、国家稀土农用中心的重视和关怀下,于1984年10月由湖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省级稀土农用科研机构,是一所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科研机构。稀土农用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从1973年起步,至1998年底,共获科技成果奖21项,1988年在全国首先出版《稀土在农业省应用》专著,产品先后获“湖南科技创新金奖”、“湖南首届农民满意肥”等荣誉称号,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家技术监督局等五部局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产品出口到韩国、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国家。
湖南第一个国家级麻类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1958年,创建于湖南沅江。地处湖南省长沙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是从事麻类作物研究的唯一国家级综合性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苎麻、黄麻、红麻、亚麻与大麻等韧皮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初加工研究。建有“国家种质长沙苎麻圃”、“中国麻业信息网络中心”、“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红麻良种繁育基地”、“海南三亚繁种基地”。建所50多年来,共主持承担科研项目365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2项,取得科研成果120项。
第一个专门从事流变力学研究的科研机构——湘潭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
1974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工大等高校调入的教师组成了湘潭大学力学教研室。1982年,成立流变力学研究所。1983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确定机构和编制,成为全国唯一以流变学为研究主体的研究所。学科创始人为中国知名学者袁龙蔚教授。1982年流变学获得首批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获得“十五”、“十一五”湖南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该学科获得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竞争情报机构——湖南省科技厅竞争情报中心
2007年,湖南省科技厅正式下文成立“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竞争情报机构正式成立。其建设宗旨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湖南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产业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基础网络平台为纽带,以建设省级、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竞争情报中心为重点,构建省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体系,加强经济科技社会和产业发展动态监测、研究与分析,提高湖南省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能力,为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该中心重点选择了若干发达地区开展了定标比超,重点监测国内外竞争对手。
中国第一个专业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的科研单位——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建于1956年,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是国内最早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开发的专业研究所。研究仪器先进,微生物发酵设备齐全,是一个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全民事业单位。设有兽药制剂研究室、生物农药研究室、生物肥料研究室、食用菌研究室,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湖南省微生物检测中心,还拥有湖南规模最大的兽药生产基地——湖南润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兽药粉针、水针、粉散剂、消毒剂。
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研发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隶属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粮油系,是湖南省唯一专业从事旱粮、油料作物育种、栽培及农产品加工的研究所。主要从事油菜、大豆、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等作物种质资源、育种、生理、栽培,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所三十年来,获省级以上奖励30项,育成审定作物品种50余个。该所率先在国内外实现甘蓝型杂交油菜三系配套,在湖南选育的6个杂交油菜新品种中,该所占3个,并有2个通过国审。其中湘杂油2号是湖南第一个通过全国审定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湘油5号获农业部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农委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第一个塑性挤制设备研究组织——湘潭高新陶瓷机械厂
湘潭高新陶瓷机械厂塑性挤制陶瓷研究所有众多的中国第一:研制了中国第一条劈开砖生产线整套设备、中国第一条蜂窝陶瓷生产线、中国援助国外的整条琉璃瓦生产线、中国第一家耐火材料窑具中空棚板生产线、中国第一条陶瓷辊棒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水洗高岭土生产线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广泛用于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特种陶瓷、电瓷、砖瓦、高岭土及化工等行业。
湖南第一家由企业自主建立的研究院——中大创远数控锥齿轮机床研究院
湖南中大创远数控锥齿轮机床研究院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数控锥齿轮机床行业第一家由企业自主建立的研究院,主要致力于高档数控齿轮机床的研发制造和成套技术服务。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全数控铣齿机、第一台全数控锥齿轮磨齿机和第一条锥齿轮数字制造化生产线,成为国际上第三家能够制造全数控锥齿轮装备的企业,实现了中国齿轮界自主生产全数控铣齿机、磨齿机的一个梦想,在数控锥齿轮装备领域步人世界领先水平。
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建立于1984年,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科研楼,分子育种实验楼、培训楼和科技馆,下设科研处,开发处实验基地管理处等处室,拥有湖南省杂交水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在长沙本部拥有试验田25公顷,在海南有10公顷。中心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中心在科研成果、科研论文、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贡献,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杂交水稻专业研究开发机构。
湖南唯一医药专业开发区——浏阳生物医药园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区于1998年1月批准设立,系湖南省政府设立的全省唯一的医药专业开发区,为省“十五”、“十一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园区是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国家长沙生物产业基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长沙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唯一国际医药产业园。园区以医药专业化服务为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湖南医药产业化服务中心、湖南医药科技创业中心、医药公共实验室和公共药厂、湖南中南医药物流中心,并全面启动了湖南实验动物中心、湖南GAP药材基地的建设。增强了产业的关联度,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为医药经济的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入园制药企业60家,其中27家通过GMP认证,是中国制药工业企业数量最多、医药剂型最丰富、新药品种最集中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第二节
图文博览 特色馆区
中国第一家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是国家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其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3月由梁焕奎、龙绂瑞等具有西方民主思想的青年人募捐集资兴办,以“输入文明,开通知识”为宗旨,初名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馆址在长沙定王台。它是我国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1912年秋至1913年春毛泽东在此自学半年,1927年何叔衡曾担任该馆馆长。现馆舍主楼面积2.39万平方米,培训楼7000平方米,藏书339万余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170多万册,中文报刊18000多种,古旧文献近80万册,外文文献36万余册。馆藏中不少是稀世的善本、谱、牒、字画、手札等,尤以丰富的地方文献著称。
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常德市图书馆
常德市图书馆,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浏阳人雷茂才在常德城吕祖庙租地创办。现有藏书38万册,实行全开架借阅。该馆十分注重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并将其列为本馆特藏。1988年3月,新馆大楼落成,由胡耀邦题写馆名。自1994年以来,获得过“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文明图书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图书馆”等殊荣。
湖南第一家县级图书馆——湘潭县图书馆
清宣统二年(1910)九月,湘潭县立图书馆成立,这是湖南省最早的县级图书馆,但藏书不多。1925年,县立图书馆改名县立中山图书馆。1929年又改名县立民众图书馆,时藏书155部,14976本。1937年,并入县民众教育馆。1942年,民众教育馆藏书室藏书增至1.5万余册。1944年,藏书遭日本侵略军焚毁,仅保存转移至古塘桥的8000册。至1988年,藏书达14.52万册,其中古线装书1.2万余册,《丛书集成初编》全套,影印本《四库全书》全套,少儿读物近万册,还有报纸87种,期刊224种以及各种地方文献资料,为湖南省藏书最多的县级图书馆之一。
湖南最早的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成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之一。1992年,建成美观大方、独具儿童特色的阅览大楼,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馆舍面积12000多平方米,藏书70余万册,报刊1400余种,声像资料40000余件,供读者使用的电脑、语音设备80余台。设有图画王国、综合借阅室、文学借阅室、教育参考室、报刊借阅处、声像资料外借处、盲人阅览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13个专题服务窗口。近年来被中央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国文明图书馆”、“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称号。
湖南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博物馆荟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遗珍,展现了湘楚文明的来龙去脉,在当今喧嚣日甚的都市内,不失为优雅宁静的文化休闲去处,是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佳窗口。
中国第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
耒阳农耕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全面展示农耕文化历史及实物的主题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在风景秀丽的湖南耒阳德泰隆开发新区,古朴而不失现代风味的建筑风格,体现耒阳农耕文化的悠远、深邃而文明。其布展风格简约明了,突出体现三大亮点:其一是突出历史渊源“神农创耒”主题;第二个亮点是近代农具的演示厅;展厅的第三个亮点是表现耒阳给世界现代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耒阳农耕博物馆认证了先祖神农在此烙下的足迹,讲述着耒阳农耕文明遥远的过去、璀璨的今天和未来。
中国第一家猪文化博物馆——株洲猪文化博物馆
2004年,由中国养猪协会和株洲唐人神集团共同创办的猪文化博物馆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猪文化博物馆。同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世界吉尼斯之最”。博物馆坐落在株洲市天元开发区,主建筑群由三个展厅、一个观光塔、一个生态养殖场组成。馆内可供观赏的中外名猪包括了太湖猪、金华猪、宁乡猪、梅山猪、香猪、杜洛克猪等26个品种,关于猪的各种文字、漫画、图片、模型等收藏达2万余份。展厅通过形象生动、全面丰富的文字、图片、实物、活体标本、音像资料生动而又趣味横生地向参观者演绎猪的历史文化、进化演变、民俗传统、营养美味、品质改良等内容。
中国唯一的简牍研究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位于白沙路92号,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主要分为陈列展示、文物专库和整理研究三大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座集简牍保护、整理、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中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也是长沙一个重要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设两层展厅:第一层为简牍专题及相关文物陈列,包括长沙吴简、中国简牍和世界文字载体。第二层为长沙文物精华展,分为“青铜神韵”、“湘楚瑰宝”、“两汉遗珍”、“瓷釉华彩”四部分,包括唐代铜官窑瓷器和全国仅此一件的汉代丝弦乐器“筑”等300多件国家一、二级精品文物。主要藏品为1996年长沙走马楼J22号遗址中发现的三国孙吴简牍,总数达10余万枚,超过二十世纪所发现的简牍总和,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中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于2009年在炎陵县成立,是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据调查统计,炎陵县至今仍珍存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151处(组)、339条、4617字,漫画、组画8幅,对联3幅,留言2篇,红军识字班墙报成绩公布栏2个,分布在12个乡、镇、农场的22个村,是全国红军标语保存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番号最齐全的县(市)。博物馆将收集全县所有红军标语的资料档案、历史信息,收藏大部分红军标语实物以及与此相关的革命文物、民俗文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陈列展示。并成为研究我党我军早期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珍贵资料和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实物教材。
中国第一家村办博物馆——浏阳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
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位于湖南浏阳市大瑶镇路东村花炮大市场,2001年10月对外开放,由村民利用古民居改造而成,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家村办博物馆。中国花炮制作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浏阳为中国花炮发源地和世界花炮主要产地,素有“中国花炮之乡”的美誉。博物馆分为“千年巡礼”、“传统工艺”、“辉煌业绩”、“现代科技”等四个馆区,陈列210多幅照片和180多种实物,并辟一条长廊展览各种花炮样品和20多种传统花炮加工工具。
中国最大的苗族家庭博物馆——凤凰苗族博物馆
2002年10月1日,在被称为“苗王府”的凤凰山江镇叭固寨举行了一个剪彩仪式,全国最大苗族家庭博物馆在此正式向游客开放。馆名由苗族国际著名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题写,湖南省政府督学、湖南省苗学会会长、资深苗学研究专家、苗族教育家龙文玉先生担任馆长。该博物馆占地1864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馆藏各种苗族珍藏品两千余件。全馆有普通农舍、古代住所、武士家具、服饰掠影、绣女之家、匠人楼、贵宾楼、新修生活区和苗族风情活动场“八馆两楼一区一场”,为全国之最。
中国第一家土家人私人博物馆——张家界秀华山馆
秀华山馆,位于张家界市,被誉为“土家族的灵魂”、“湘西文化的缩影”。是中国第一家土家人私人博物馆,馆内藏品是素有“土家文化守护神”的土家族夫妇陈楚华、龚道秀二十年以来持之以恒的结晶,基本上囊括了湘西土家族明清时期的木质雕花家具、土家民间服饰、土家挑花织锦、土家银器饰物等各种独特精美的生活用具、民俗用具、生产用具、文艺用具及宗教祭祀用具,其中尤以土家雕花滴水窗和明代五彩石闻名于世。
湖南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家常年对外开放的自然科学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58年,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场所。2002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现已建成占地71.9亩的现代化新馆。新馆拥有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引展厅、3000多平方米的藏馆库房和200平方米的多媒体报告厅,拟设走进地球、风云突变等九个展厅,展厅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担负着地学科普教育与宣传、国土资源相关领域的科普和科研、地质遗迹的调查和评价与评估;开展地学咨询服务、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发地学科普产品、引展活动。
中国第一家消防防灾教育馆——湖南消防防灾教育馆
2000年11月,湖南消防防灾教育馆正是对外开放,馆址位于长沙市五一和芙蓉路交汇处的益友大厦裙楼,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由视听厅、展示厅、模拟厅和一个知识旋廊组成,是全国首家消防防灾教育馆。该馆利用现代高科技术,通过展览、演示、体验等多种直观的形式,向广大参观者普及消防知识,并为学校、宾馆、厂矿等单位提供全面有效的消防知识教育,是湖南省消防科普教育和消防安全培训基地。该馆全年免费向观众开放,致力于提高民众的消防安全素质,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化打消防格局。2004年,该馆被公安部消防局、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消防协会联合授予全国第一批“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湖南唯一的农业类专业性昆虫标本馆——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始建于1957年,经多次改建使展览条件进一步改善,是湖南省唯一的农业类专性昆虫标本馆,场馆面积334平方米,收藏着30万余号可供教学、科研、观赏使用的大小形态各异的珍贵昆虫标本。标本馆分设认识昆虫的历程、昆虫起源近亲及其一生、昆虫大家族、昆虫文化艺术、农业昆虫、天敌昆虫、观赏昆虫及趣味昆虫、自然保护区及林区昆虫、资源昆虫及卫生害虫等展厅,陈列昆虫标本及相关展品2000余件,配以图文展牌200余块。琳琅满目的标本和展品构筑起一幅地球上昆虫小生命发生发展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全景图。全馆以昆虫进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以昆虫多样性和与人类关系的复杂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传播“善待六足生灵,美化人类生活”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