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第四节
专家学者 硕果尊荣
世界第一个解决影响岩石动态试验精度振荡难题的专家——李夕兵
李夕兵,1962年出生,湖南人。中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他在矿岩破碎耗能规律与节能的研究和岩石冲击动力学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通过对不同类型矿岩介质进行不同加载条件下的能量耗散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无用耗散小、能量利用大为目标的加载体系,提出了岩体动力滑移准则和压电岩体中应力波和电磁波同时存在相互耦合的理论。研制了能进行不同加载波加载的岩石能耗与动力测试实验机,改变了传统的矩形波加载,创造性地提出了似钟形波加载,从而根本上消除了国内外一直未能解决的严重影响岩石动态实验精度的P-C振荡,这一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出版的《岩石冲击动力学》专著,得到高度评价,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近50篇论著,1 0多篇论文先后被国外权威刊物摘录。
中国第一个放射生物学教研室创立者——刘树铮
刘树铮,1925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放射生物学家。从事医学教育与研究55年,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放射生物学教研室(1960),国内第一个放射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83)和国家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990)。研究方向为电离辐射影响机体防卫适应功能的规律和机制,获得了系统的科学资料,充实和发展了低剂量辐射兴奋效应学说。共发表论文360余篇,论著14部,被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引用。曾五十余次受邀赴国内外讲学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获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级2项、部委级10项。
中国第一位“连续化带状泡沫镍”材料研发专家——钟发平
钟发平,1965年出生,长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员、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自主成功研发连续化带状泡沫镍(镍氢电池的关键材料),填补了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一项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该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他主导创立的长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短短5年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年产值3亿多元的生产规模,以26%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基地之一,主导产品出口率达50%,年创汇能力达2000万美元以上。他孵化、主导创建了3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从先进的电池材料到高能电池、电动工具为主线的产业链雏形。
世界发现“野稗”雄花败育野生稻的第一人——李必湖
李必湖,1946年出生,湖南沅陵人。1970年在海南岛发现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为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作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与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撰有《我们是怎样研究杂交水稻的》、《杂交水稻组合配套栽培技术》等论文。
中国第一台国产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研制者——沈绪榜
沈绪榜,1933年出生,湖南省临澧人,1957年北京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3月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绪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曾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领导和指导了我国多种计算机和计算机芯片的研制。沈绪榜院士学术造诣高深,共出版专著5部,培养博士生近20人,是我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前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为党的“十大”、“十一大”代表。
中国首次担任联合国教科文国际组织主席的科学家——苏纪兰
苏纪兰,1935年出生,湖南攸县人。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以其在国际海洋学界的杰出活动和研究成果,先后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副主席、主席,成为我国首次担任这一国际组织主席的科学家。1979年,苏纪兰回归祖国,来到位于杭州的海洋二所工作,研究河口动力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苏纪兰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高水平的课题,发表了100余篇河口和陆架动力学方面的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他提出的不少独特见解,在国际会议上受到重视,也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中国第一个“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李惕碚
李惕碚,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我国第一个天文卫星“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生于重庆北碚,原籍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宇宙线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倡议和组织开拓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银河系Y射线源的统计模型并获国际共识。建立了寻找超高能天体的计算公式,已成为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的一个标准方法。建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和研究快速变化现象的时域谱方法,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先驱——唐稚松
唐稚松,长沙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同系研究生毕业。60年代中从事自动机理论研究,证明计算机转移命令的许多结构性性质,如转移命令可用循环代替,它比Bohm - Jacopi定理早一年。70年代中从事结构程序设计与结构化语言的研究,推动了国内这方面工作的开展。80年代初开始从事时序逻辑语言XYZ/E及以它为基础的软件工程工具与环境系统XYZ系统的研究,将时序逻辑理论与软件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软件开发自动化的水平,从而提高其生产率。其中时序逻辑语言XYZ/E是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的创建者——谢和平
谢和平,双峰县人,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他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第一位“国际杰出稻农”——瞿永寿
瞿永寿,1929年生于醴陵市,全国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他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掌握了水稻叶片黑一黄一黑颜色的变化规律,采取了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和人工控制灌溉、干湿交替的肥水管理等综合性栽培措施。1984年,他所种的试验田水稻亩产达1312.2公斤。1985年6月应邀赴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研究所建所25周年庆祝大会,
际水稻研究所授予他“国际杰出稻农”称号,他写的关于降低水稻空壳率论文,受到大会赞扬。国是中国受到此项国际荣誉的第一位农民。
杂交稻“两系法的元勋”——罗孝和
罗孝和,1962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1970年跟随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提出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为了求证自花授粉的水稻具有杂交优势,罗孝和通过大量试验,用国内“南广占”核不育材料与“日本占”杂交,配出了一个植株高度、叶片长度、分蘖能力都超过父本、母本和“湘早籼一号”的三超杂交稻,为袁隆平的设想找到了科学依据。此后,他大胆采用赤霉素刺激稻穗细胞的生长,打破了三系杂交稻制种的瓶颈,使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由不到10公斤/亩提高到近100公斤/亩,促使三系杂交稻全面走向市场。袁隆平称他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功臣、三系法的主将、两系法的元勋”。
新中国第一所医科大学的建立者——李亭植
李亭植(1906-1978),湖南医学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建国初期,他担负长春医科大学的创建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率领9币生员工辟地建房,为新中国建立了第一所医科大学。新中国建立后,历任长春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5月任湖南医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78年5月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任湖南医学院院长期间,组织创办了《国外医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两种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持修正了《农村医生手册》。1974年,他领导了对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的研究工作。1975年,他主持创建了湖南医学院卫生系。
湖南精神医学创始人——凌敏猷
凌敏猷(1902-1991),平江县人。1923年考入著名的湘雅医学院。1936年,凌敏猷返回湘雅医学院开展神经精神科教学。1944年,凌敏猷晋升为湘雅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授。同年赴美国考察医学教育,在美国四所著名大学学习精神病学。自50年代初就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并主办了全国神经精神科师资及专业医师培训班。1951年春正式成立了神经精神科,开设神经精神科病床,1956年建立包括条件反射脑电描记设备的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研究室,神经精神科的力量不断壮大。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7年建立精神卫生研究所,以及建立精神医学系之后,湖南精神医学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平台,对全国精神医学的发展影响更大、更为深远。
中国研究广域差分技术的第一人——刘经南
刘经南,1943年7出生,长沙市人,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在理论方面,他解决了二维坐标系问题,实现了三维GPS坐标与二维坐标系的转换,特别是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分布式广域差分”技术,解决了国内许多GPS应用技术难题。该技术思路已在我国许多行业得以实施。湖北广域差分示范站的建立,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湖南第一位女工程院士——范云六
范云六,1930生于长沙。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80年代初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在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创建了高抗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的水稻新种质资源;在中国首先注意了植物转抗虫基因失效的问题,利用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开发植酸酶,获得了完全能够满足饲料需要的高植酸酶活性玉米。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乳糖酶,并开辟了一种高效和安全生产乳糖酶的新途径。1997年,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位湘籍女院士。
中国有限元超收敛理论学派创始人——陈传淼
陈传淼,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微分方程及其数值解的研究。早在1977年计算水坝时就发现了有限元的超收敛性,1978年独立于捷克学者M.Zlamal创造性提出了单元分析法,并论证了有限元的超收敛性,在有限元超收敛理论与应用方面做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1996年芬兰及2000年美国两次有限元超收敛国际会议都公认中国超收敛研究是国际上三大学派之一,陈传淼是中国学派的主要代表。
燕京华侨大学第一任董事长——张国基
张国基(1894-1992),湖南省益阳县人,全国侨联主席、华侨教育家、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19年加入毛泽东等创立的新民学会。1920年,受新民学会派遣,前往新加坡道南学校教书,从此开始他的海外教学生涯。1927年,受毛泽东之邀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1929年再度出洋任教。1958年10月回国定居,仍致力于华侨教育事业。多次将弟子贺礼捐给“张国基文化教育基金会”,被誉为“华侨教育家的典范”、“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1984年由北京市侨联创办的燕京华侨大学是国家教育部首批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校,张国基先生为第一任董事长。
首位获“国际义人”殊荣的中国人——何凤山
何凤山(1901-1997),字久经,益阳市赫山区叶家河人,长沙雅礼大学毕业,留德经济学博士,1935年开始外交生涯,历任中国政府驻维也纳总领事,驻埃及、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大使。1938年5月至1940年5月,他在任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正值纳粹德国疯狂杀害犹太人,但英美等31国使馆都拒发签证。出于对国际人道主义立场和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他给数千犹太人发放了移民中国上海的“生命签证”,使他们免遭杀害。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伊斯雷尔·辛格,著名犹太历史学家艾立克等的父母先人,就是何先生救助逃出虎口的。因此犹太人尊称何凤山是“中国的辛德勒”、“犹太人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隆重举行仪式,正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新中国首个博士大使——袁南生
袁南生,1954年生于湖南益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先后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教授、高级经济师。他是湖南省首批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学英语专业文凭者;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小学没读完通过自学考上研究生者;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博士总领事、教授总领事和博士大使。他曾任中国驻孟买总领事,历任湖南省湘绣进出口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深圳公司经理、湖南省二轻工业厅集体经济处处长、湖南二轻工业集团人事教育处处长兼湖南省二轻工业学校校长和党委书记、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党委书记、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首席馆员等职务,现在外交部工作。
唯一获得美国康州中央大学人文荣誉博士的华人——黄彰任
黄彰任,1916年生,浏阳县人,世界著名实业家、美国国会顾问。1949年去台湾。1952年赴美留学,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55年起赴泰国经商,后入泰国籍,任泰国森美实业公司总经理,泰国森美石油公司董事长。60年代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1981年,黄彰任返美定居,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特约会员、美国国会顾问及美国共和党参议会内线会员。1992年又捐资建成湖南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并在学校设立学生及教职员奖学金。捐资修建长沙雅礼中学彰任图书馆和平江县欧阳遇图书馆。1993年被聘为湖南省海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1993年美国康州中央大学授予他人文荣誉博士学位。该校荣誉博士仅6位,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福特和前国务卿基辛格,黄彰任是独享此殊荣的唯一华人。1995年黄彰任先生八旬寿辰之际,美国旧金山市政府还确定“12月29日为黄彰任日”,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
湖南混凝土检测技术专家——廖宏
廖宏,199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湖南省宏尚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省宏尚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科研项目负责人。拥有九项国家专利和三项科研成果,其中《FZJ附着式自升降脚手架研究与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智能检测与控制施工工法》、《预应力混凝土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08年度湖南建工集团优秀科技工作者。
之最关联
巨型计算机“银河一I”号
七十年代末,经过种种艰难的谈判,国家斥巨资从国外购买了一台巨型机。然而在购买机器的同时,还被迫花钱聘请了两个“洋监工”,因为卖方明确规定:中方不得将机器派作他用;不得接触机仓内的核心部件;开机、关机必须由外方技术人员负责操作等,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中国科技工作者们的自尊心。
1978年初,一直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邓小平亲自召开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关于战略武器研制的汇报。在会议上,他明确指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就不能没有巨型机!中国要搞巨型机!”于是将任务分给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要求五年内拿出中国的巨型机。
1978年5月,张爱萍上将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研制任务下达给当时的长沙工学院(如今的国防科技大学),要求五年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后,计算机的速度必须达到每秒1亿次。从此,以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为主,全国20多个单位参与协作的亿次巨型机研制工作在担任工程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慈云桂教授的领衔下正式拉开帷幕。
亿次巨型机是世界级的尖端技术,科研人员们抛开了长期反复的试验,而是大胆地进行了艰难的跨越:查阅大量资料,设计了更为先进的总体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的全流水化体系结构;在增加存储通道的同时,设计出了使访问冲突大为减少的主存素数模;选用高速动态MOS集成器件做主存,使亿次机容量远远大于当时国外主流巨型机,而国外两年后才使用MOS做主存;改用凤冷,并设计了锲形柱状管道结构,进行等压短风道送风;在印制底板的组装中,采用先进的绕接技术;提出了与国外主流巨型机软件兼容的指导思想,开创了并行操作系统、向量化编译、多级诊断和并行算法等研究,进而在我国首先采用软件工程方法,研制了多种软件工具,完成了近200万行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任务,充分发挥巨型机硬件的性能。
1983年11月26日,在科研人员们整整五年的顽强拼搏下,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机——“银河—I”的研制终于获得了成功。至此,我国成为继美、日等少数国家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银河亿次机的研制成功,彻底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高性能计算机上对我国的封锁,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巨型机的研制行列,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如今,随着银河—II号、银河一川号巨型机的相继问世,银河系列巨型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中长期天气预报、核物理的研究、航天航空飞行器的设计、卫星图像的处理、油田勘探数据的整理、新材料的开发、新药品的研制、遗传基因密码的破译甚至国民经济运转模型的模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我们的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09年10月29日,中国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又称高性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和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亮相于湖南长沙。中国拥有了历史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工具。
这台名为“天河一号”的计算机达到了每秒钟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位居同日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前100强之首。这个速度也意味着,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当前主流微机得算160年。“天河一号”的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成了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是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的一个重大项目。“天河一号”采用了“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等7项自主创新技术,综合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具有高性能、高能效、高安全和易使用的特点。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在高技术领域抢占世界战略高地取得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2010年年底之前,这台由105个机柜组成、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总重量155吨的庞大计算机将安装到中国两个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之一的天津中心,向国内外用户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用于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首批重大应用包括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气象预报、短临地震预报等。
衡钢建成全球最大口径钢管机组
衡钢720无缝钢管机组为湖南省重点工程。2008年7月18日,安装第一根厂房立柱。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产品主要为建筑结构用无缝钢管、电站锅炉用无缝钢管、石油套管、气瓶用无缝钢管等各类无缝钢管。
2009年7月3日1 8时26分,一根直径为446毫米、壁厚为25.5毫米、长度为8500毫米的大口径无缝钢管,顺利通过720无缝钢管机组的关键设备——皮尔格轧机,再经过切锯、步进炉和定径机等工序后顺利下线。这标志着全球最大口径钢管机组已在华菱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营。
衡钢720无缝钢管机组采用的720皮尔格轧机,是全球最大的钢管轧机,其工艺具有锻造特性,适合于生产合金、厚壁无缝钢管。衡钢720无缝钢管机组投产后,将使企业的产品直径由8-365毫米,扩大到8- 720毫米,壁厚由30毫米,扩大到120毫米。衡钢由此将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和国内唯一一家大中小规格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并将构筑产品系列化优势,可满足电站、石油化工、建筑钢结构、机械等行业对特大口径、厚壁、高合金无缝钢管的需求,大幅提升对客户的配套能力。尤其是开发大口径的电站高压锅炉用管和核电用管,衡钢720无缝钢管机组独具实力。该机组达产后年产量可达20万吨,预计2009年可生产钢管3.5万吨,实现当年盈利。发现肿瘤干细胞
2006年,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组发现了“肿瘤干细胞”,这一重大发现将可能成为根治癌症的突破口。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是一种意外收获。他们这个课题组原本是通过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来修复被破坏和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但他们在对多位患有脑瘤的患者研究时意外地发现,在他们的脑瘤中有一个神经球,而且这个神经球不断在扩增,经过反复分析和判断,确定它是“肿瘤干细胞”,即癌症的母细胞。
上个世纪国外医学专家曾推测,癌症肿瘤中一定存在一种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的母细胞,即“肿瘤干细胞”。方加胜教授则带领几位专家在探索中证实了这个假想。他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脑瘤细胞是由一种名为“肿瘤干细胞”的物质分化而来的,脑瘤细胞不断地包裹、扩散就形成了团状的脑瘤。而只要找准这种“肿瘤干细胞”,并对它实施医学打击,就可能从根本上摧毁癌细胞的母体,那么母体周围的脑瘤细胞就会陆续凋亡,整个脑瘤团也会随之溃散。用方教授的话说,只要摧毁了“肿瘤干细胞”,就可使癌细胞全部死亡。
方教授还认为,别的部位的癌症的发生,也应当是同样的道理。即有一个母体繁殖、扩增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只要对癌细胞的“母体”打击,那么对癌症的治疗有可能会更加有效。
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
1988年6月7日,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顺利诞生。这是中国医学工作者在现代医学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中国医学遗传学创始人卢惠霖和他的女儿、中国著名的生殖遗传学家卢光琇教授决心开辟中国的生殖工程研究,并着手理论准备和总体设计。
他们经过钻研努力,取得显著成效。1981年,中国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成立,并成为国家精子库技术指导中心;1983年,诞生了中国第一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随后,与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附二院开展了长达5年多的临床合作,通过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研究,于1988年6月终于诞生了两例经腹腔镜取卵的“试管婴儿”,其中一例为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并率先在国内制造出了人类胚胎染色体;1990年,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小鼠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模型,使中国成为继澳大利亚、英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1991年,首创从高畸形精液分离正常精子的方法,并用此法产下了正常婴儿,这是世界上首例经畸形精子分离后授精产出的婴儿;1993年,转基因动物试验获得成功,次年建立了小鼠显微授精技术,为开展人类的显微授精治疗打下了技术基础;1995年,诞生了聚合嵌合小鼠,为以后建立基因打靶技术作了准备;1996年细胞核移植获得成功,这个技术应用于人类,可使高龄和具有严重遗传缺陷、卵母细胞染色体严重异常的妇女,达到生育正常婴儿的目的。
试管婴儿的诞生被认为是继心脏移植成功后医学上的又一大奇迹。它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生殖过程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迄今,中国已降生了约五百个试管婴儿。
湖南核壳生物纳米颗粒研究
湖南大学开展的“核壳生物纳米颗粒的研究与应用”于2008年10月31日通过专家鉴定。中科院院士陈洪渊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认为,这项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制作技术上均获得重大突破,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就,是纳米和生物相结合研究领域中一项居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
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是本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两大潮流,两者结合的新兴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几年来,湖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柯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瞄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在纳米尺度上开展了对单细胞、单分子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成功地研制出多种新型核壳生物纳米颗粒,并为这一原创性科研成果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
课题组在核壳颗粒制作的过程中,理论上获得重大突破,证明了外壳与内核能否结合,二者之间的电荷起着关键作用,为制备各种纳米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他们在制备技术上获得两项突破,一是不必在高温,而是在室温的条件下便可制备生物纳米颗粒,易于工业化生产,并能通过生物修饰开发出一系列下游纳米颗粒产品,这些颗粒均无毒性,稳定性强、灵敏度高;二是实现了同步制备技术,与国外的制作方法相比,减少了反映步骤,降低了生物表面修饰的难度,提高了制备的效率。
课题组还将这种神奇的颗粒在多个领域开展了研究性应用,他们用比细胞还小、尺度与病毒相仿的荧光纳米颗粒,对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比现有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数千倍;用功能化的磁性颗粒,从动植物组织或细胞中快速分离出DNA物质,为破译生物的奥秘提供了先进手段;用染料纳米颗粒试制出新型吸收紫外线的绿色化妆品,抗光漂白、永不褪色的油漆、涂料。最近,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基因载体纳米颗粒,为基因诊断、治疗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最新技术手段。
核壳生物纳米颗粒研制的难度极大,课题组先后攻克了三大技术难关:一是成核技术,研制出大小均匀、直径仅为几十个纳米的生物材料;二是包壳技术,在核材料上包上几纳米厚的透明的无机分子和可降解的有机分子外壳;三是生物表面修饰技术,即在外壳上再接上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生物大分子。
水泥混凝土材料学专家史才军
史才军博士,1984和1987年分别获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0至1992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攻读并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1993至1 999年在加拿大环境部废水技术中心任项目经理和高级项目经理;1999至2005年在加拿大CJS技术公司分别任首席科学家。2005至2007年任美国格雷斯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现为湖南大学985工程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兼职副教授,重庆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
史才军博士在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设计、测试、耐久性及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置方面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国际国内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El收录52篇、ISTP收录8篇,scI收录论文他引400多次。自2004年以来,出版英文专著一部(第一作者)、英文编著四部(三部第一作者、一部第二作者),合编英文国际会议论文集一本,组织和主持了1个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混凝土协会的年会上组织了5次专题研讨会,在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或研讨会上,17次应邀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或分会主席、十多次应邀做主题报告和大会报告,被世界各地近30所大学和大公司应邀作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
史才军博士先后主持有美国、加拿大及南韩政府和公司赞助的项目20多个,总的科研经费数百万美元。同时也开发了多个新技术和产品,他已获4项美国专利和1项中国专利授权,还有8项国际专利正在申请中。他发明的智能自修复防渗漏材料,被选用在南韩世界上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漏材料部分的造价为二亿美元。史才军博士亲自设计和主持此技术在南韩的实验室和现场的示范和测试,并在最后与南韩的工程设计公司一起设计了最后的施工方案。他曾荣获加拿大国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两年的工业研究奖学金、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两项部级三等科技成果奖。
史才军博士被应邀为近30种国际杂志和四个国际会议审稿,为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和评选项目申请书,为加拿大国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环保部、国际发展署、大专院校协会及比利时的鲁汶天主教大学评审了多份项目申请书。
史才军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职业工程师、美国混凝土学会(ACI)、美国材料与试验学会(ASTM)、加拿大标准协会(CSA)及RILEM中多个专业学会的会员。负责或参与了多个加拿大和美国水泥和混凝土的标准、规范和指南的制订和修订,其中包括混自密实混凝土标准、凝土搅拌用水标准、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规范、粉煤灰和天然火山灰使用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