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家界导游网 官网认证微博开通 >>>
第二节
自然靓景 奇特物象
湖南首家城市湿地公园——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汉寿县境内,总面积达3.568万公顷。1998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批准成为我省首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命名为“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境内河汊纵横交错、洲岛密布,广阔的湖面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140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岛屿,常年生长着湿地植物865种、鸟类207种、鱼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鹤、白头鹤、中华沙秋鸭等10多种,湖洲上野生绿色食品野生芹菜、野藜蒿、芦笋和蓼米被誉为“洞庭四珍”,备受人们珍爱。
中国最长的沿江生态经济带——湘江风光带
长沙湘江风光带是湖南省建成的全国最长的沿江生态经济带。建于1995年,长约26公里。主要以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配以形式各异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灯光亮化等配套设施,组合种植了多品种乔木和灌木,体现了江水两岸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色。全线风光带充分体现了湖南自然风光,环境优美,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
湖南最大的红豆杉群落——浏阳张坊镇红豆杉群
浏阳张坊镇红大成坑近3000亩的山林中有两万多株南方红豆杉,这是湖南境内最大的红豆杉群落,也是全国少有的。南方红豆杉别名美丽红豆杉、红榧、紫杉,属珍稀濒危植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第三世纪遗留植物,被称为植物王国里的“活化石”,因其资源稀少,被列为世界珍稀树种加以保护。红豆杉集药用、材用、观赏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红豆杉全身是宝,因此红豆杉树又被称为“黄金树”
鸟类王国——江口鸟洲
江口鸟洲位于衡南东隅,地处耒河中间,四面环水,于1984年已列为全国重点和湖南省以保护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鸟洲的核心区域面积35公顷,由陈家洲、张家洲、龙家洲三个岛组成,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洲上古树修竹成荫,气候温暖凉爽,附近水库、池塘星罗棋布,稻田、森林延绵成片,鸟类食物丰富,是鸟类活动的理想王国,在这里栖息和繁衍的鸟类有17目38科181种,总数达10万只以上。每天清晨和傍晚是鸟出巢和鸟归巢时期,也是观鸟的最佳时期,无数只鸟成群结队,印证了人们的“飞时疑是天上万朵云,落时恰似河边千堆雪”之说,鸟洲也被专家冠以“人群中鸟的天堂”。
湖南最大的平原——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两湖平原的南部,又称洞庭盆地。主要由长江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输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湖沼洼地多在南缘地带。洞庭湖产鱼、菱、莲、苇等。平原热量丰富,水域广阔、土层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为理想的粮、棉、麻、水产和蚕丝的重要基地,湖区多围湖造田形成的圩田,也是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淡水鱼区。
湖南最伟大的水田工程——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西部山区水车镇境内,周边的梯田达8万余亩,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紫鹊界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尤其是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使紫鹊界梯田更加婀娜多姿,如临人间仙境。水奉公路盘旋于这些梯田之间达10余公里,梯田遍布于海拔500米至1000余米的十几个山头上,连绵起伏,辗转盘旋,可谓是仪态万千,令人赞叹不已。紫鹊界梯田有世界资源的潜质,是人类最伟大的水田工程。
全球罕见的石林奇观——武陵红石林
红石林位于古丈县“芙蓉镇”,目前是全球唯一在寒武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石林东部有一尊高12 .26米的石柱,巍然耸立,挺拔伟岸,其神态模样酷似领袖人物的雕像。神奇的是,再换一角度观之,又极似立于川上,抒发“逝者如斯夫”感叹的孔夫子。而位于另一旁的两尊高大石柱,恰如从容就义的巾帼女英雄和屈子行吟图,令人肃然起敬。因此,人们为这里的红石林起了一个响亮动听的别名——巨人园,另还有地下溶洞、绝壁天坑、千年古木等,整个景区融红、秀、峻、奇、绝、古于一身,令人惊叹!
天下绝景——仙人桥
仙人桥位于湘、黔两省交界处新晃侗族自治县城西9公里的大湾罗乡高寨村。传说这座石桥是一位仙人在一夜之间架设的,所以叫做“仙人桥”。桥长26米,宽1.5米,绝对高度350米。飞架在两岸悬崖绝壁之上,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古人云:“天地可掬,此真天造也”。仙人桥为红砂岩结构,两端生有高大的黄山松和杜鹃树,浓荫掩映,极其美丽。桥的东头还有自然形成的石级,人可顺石级而下,走上天桥,下视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非健壮者不敢逾越,旅游者无不赞叹,说它是“天下绝景”。
东方伊甸园——君山岛
湖南岳阳八百里洞庭湖中的君山岛,面积仅0.96平方公里,却孕育了“湘妃泪竹”和“柳毅传书”两大举世闻名的爱情故事。相传舜帝的二妃子见夫久未归,寻夫到君山。惊闻舜帝逝世,抱竹痛哭,忧伤成疾,不治身亡,葬于君山。由于泪洒之多使竹成斑遂成君山独特的斑竹。今天,君山岛上仍保存有二妃墓,墓旁周围生长枝茂叶繁的斑竹,向人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一个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有如此多神奇美丽、感人动听的爱情故事在全国绝无仅有,君山岛成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爱情岛,被誉为“世界爱情岛、东方伊甸园”。
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湘西洛塔石林
洛塔石林位于龙山县洛塔乡境内。古地质研究表明,若干亿年以前,洛塔这地方是浩瀚的大海,烟波浩渺,水天茫茫。造山运动,使这里变为陆地,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地质部就把这里定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基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实习基地,并建设成洛塔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142.66平方公里,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共拥有8类岩溶地貌类型,11种岩溶形态特征,大小溶洞340个,石林面积62平方公里,是一座天然岩溶地质公园,极具观光、科研价值。
中国规模最大的陶瓷浮雕文化墙——醴陵陶壁浅浮雕
湖南醴陵城区仙山公园北入口处的醴陵陶壁浅浮雕文化墙,全长150米,高2.2米,整块壁画作品由3260块规格为高40厘米、宽30厘米的陶板拼接而成。画面包含形态各异的人物208人,设计者通过人物生动的造型,艺术的再现出青年男女从相识、恋爱到接亲、拜堂等系列婚姻习俗。整副作品较为完整、充分地展现了以《思情鬼歌》为主旋律的醴陵民俗风情,是一部集中展示醴陵地方文化精华的艺术长卷。陶壁浅浮雕文化墙的幅度和制作难度等各项技术指标,均属于全国第一,它已经成为“瓷城”醴陵的一道亮丽风景。
湖南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百花园农庄
百花园农庄是在湖南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的基础上改造兴办起来的,位于湖南长沙雨花区。该园于1997年5月动工,占地100亩(其中水面15亩),总投资1300多万元,共有电控温室8100平方、温棚11600平方,以及优质园林苗木,优质水产养殖等配套项目。1998年11月交付使用,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
湖南第一个农业高科技生态观光休闲农庄——百果园
百果园(全称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1000亩,隶属湖南省农业厅,是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级种苗龙头基地,又是我省规模最大、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美、观光休闲配套齐全的果茶种苗繁育与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推广及生态观光园,也是湖南第一个农业高科技生态观光休闲农庄。自建园以来获得“国家种苗龙头基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南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全省绿化先进集体”、“长沙市十佳乡村旅游点”、“长沙市五星级农庄”等荣誉称号。作为我省首批“科普基地”之一,百果园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湖南水温最高的温泉疗养地——汝城热水圩
汝城热水温泉位于“温泉之乡”郴州地区的汝城热水温泉距汝城县东45公里处,据湖南东南部,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水温高达98。C,日流量为5540吨,素有“华南第一泉”之称,以其水温高、水质最好、流量最大、面积最广、埋藏最浅著称,被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誉为“西有张家界。南有热水温泉,富含氡、硅、钙、钠、钾、锂、锶、氟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沐浴这里的灵泉圣水可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对各种皮肤病、风湿病、妇科病及男女不育不孕症具有良好的辅助疗效,被当地人称为“送子灵泉”。
潇湘第一泉——紫龙湾温泉
紫龙湾温泉位于湖南宁乡县灰汤镇,与毛泽东、刘少奇故居相距20公里左右。温泉水质晶莹剔透,沸如滚汤,泉眼最高温度达102℃以上,是我国三大高温复合温泉之一,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硫化氢、硒、钼、铜、锌等29种以上的微量元素、矿物质,浴后皮肤滑如凝脂,对消炎、镇静、安神、调节生理机能、改善心血管功能等功效显著,对血液循环、神经系统等慢性疾病理疗效果奇佳,被视为“神水”、“圣泉”,又被誉为“潇湘第一泉”、“天然药泉”、“国汤”。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五星级酒店标准布局建设的紫龙湾温泉度假区,是对两千多年古老灰汤温泉的全新开发和定位。具有森林露天温泉、主题温泉SPA、国际大酒店、顶级温泉会所等经营项目;旅游度假、疗养健身、休闲娱乐、商务会议、宴宾典庆功能齐全;高档、大众消费实惠。紫龙湾温泉度假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无障碍通道的五星温泉度假区。
之最关联
湘西苗王寨
苗王寨位于湘西,自古以来,苗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由于战争与迁徒伴随的历史,确立了老洞古寨修筑寨墙把整个古寨围了起来,成为一个寨堡一体的苗寨。苗寨四大八小一十二道门,呈八卦迷宫性寨堡。
在整个建筑群九宫八卦布局中充分地考虑了军事防御构想,在古寨内巷道纵横交错,似通非通,整个布局犹如一张蛛网,又宛如一座迷宫,家家相通,户户相连,似连却断,似通却闭,巷道两边房屋的高墙隔断,两边高墙内枪口密布,防不胜防,在古寨各处方向分别建有6个保家楼,5个闸子门。每家每户之间有专用的地下通道,互为连接,四通八达,由此形成了古寨的内八卦形。当时城墙高3米,周长为2公里有余,顶宽0.5米,保家楼每层有6个枪眼,共3层,楼高10.8米。自嘉庆十二年(1807年),老洞古寨出现大富人家有20多户,每户都是良田万顷,金银无数。他们花费氏财,修建家室一栋连着一栋,整个建筑群檐廊相接,楼阁参差,天井连天井,长达600多米,就像一座迷宫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建筑群内曲径通幽,抵壁疑无路,巷口入高堂,特别在建筑群的通风、采光、排水、防火的设计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建筑群的木石雕刻,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完好如初,这对研究我国古代苗族建筑艺术是不可多得的资料。许多庭院非常宽大,每一次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形成了完整的古寨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在古寨范围内,有文物价值的就多达20多处。主要有陈渠珍公馆、麻家富晒谷坪、麻家祠堂、麻参谋故居、苗家土地庙、碾房、苗家青石板街、土司古吊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十军代表与陈渠珍秘密会谈遗址、湘西最后一位土匪头子“湘、黔、渝、鄂”反共救国军总司令龙膏如被活捉遗址等。
湘西土家老院子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院子位于湖南张家界市城区永定大道,老院子为土家族名门大户田氏族人旧宅,始建于清朝雍正初年,属湘西典型的封火墙庭院式建筑,融土家园林、土家吊角楼于一体,是典型的毕兹卡(土家族)居民宅。它是整个湘西乃至全国幸存下来,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古宅,堪称土家建筑的活化石,被誉为“土家第一宅”。原占地近两万平方米,除后花园尚待修复外,其主体建筑紫荆堂虽历经三百年岁月变迁、风雨剥蚀,但亦然完好无损,共有大小居室四十间,深庭重院、布局严谨,室内陈设,不改旧貌,所藏珍品,多为稀罕之物。老院子现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氏先祖田承满在北宋年间,先后出任太保、太傅、太师之职,官居极品,曾以统抚衔代朝廷管柬湘西诸土司并统领西南政务。
老院子末代人之一的田奇镌是新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出访前苏联时曾受到斯大林的亲切接见。老院子历代掌门人严格遵循“诗书留后,孝弟传家”的祖训,斥厌学、弃学、无功名者为不忠不孝。据考证,老院子在雍正后民国前共历“起、荣、昌、典、祚、奇”六代,共有男丁百人,获取功名者达四十三人,其中,文武秀才十三人,举人一名,翰林院大学士(相当中科院院士)九人、四品京官三人,四品以下官员十人,女眷中皇封恭人三人,另有北伐将领二人。现世“际开”两辈中大多数人供职于教、科、卫三界,其中有著名的水文专家田际桅、地质专家田奇镌、田开铭、核物理专家田开钫、石油专家田开锡、医学专家田开慧、农业专家田际镕等,称得上群星闪烁、世代书香。这在中国家族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旧社会的湘西闭塞贫困,素称“蛮荒之地”,老院子持续发展的人才群体与其所处的区位劣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一奇异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研讨。
神秘的山庄
神秘的湖南省七三一办公室(丰竹园山庄)就坐落在镇旁一处绿树掩映的山庄里。撩开她神秘的面纱、解读她大自然赋予的丰腴与美丽,谁知道她曾经的艰难沧桑,仅几年时间就从一个破败凋落的涉外基地一跃而成为省内知名的高档会所和旅游休闲圣地,简直不可思议。
神秘的七三一,往往给人一种神秘的错觉(日本731黑太阳部队)。创建于1969年的湖南省七三一基地,原来是隶属中联部和外交部双重管理、直属省外事办领导。1969年选点,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七三一”开始接待外宾,限编31人。为此,对外简称“七三一”,属一级涉外保密单位。“七三一基地”成了一方神秘之地。工作的接待人员,其工作地点、工作内容都成了机密,甚至对家人不能泄露一星半点。从1970年开始至1992年止,共接待外国友人30多次,圆满完成外事接待任务,并有31位外国友好人士在此度假。
省政府将“七三一”确定为省委、省政府几大家远郊会务中心和高级休闲中心。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对外接待的需要,“七三一办”特地成立了“丰竹园山庄”、“涉外培训中心”,主要承担重要会务和涉外培训接待工作,神秘的“七三一”逐步撩开了诱人的面纱,迎接涉内外八方来宾。
七三一丰竹园山庄具有清新文明的现代气息,自九八年开始被省里评为“双文明先进单位”至今,现在又被省地税局挂牌评为先进纳税单位。凡是来过“七三一”的领导和游客,无不为优雅干净的环境所叹服,游泳池碧波荡漾,垂钓场绿树成荫、清风习习。豪华别墅以及舒适的客房掩映在翠竹绿树之间,具有五星级水准的客房、国际会议厅及餐饮娱乐设施,让“七三一”的硬件跻身于全省同行业一流水准。
回首昨天的“七三一基地”是神秘的,看今天的“七三一”是辉煌的。正如中联部办公厅李扬秘书长在“七三一”视察工作时所说的:“七三一过去为涉外接待作出过历史的贡献,在新的改革开放时期任务转换后又作出了新的巨大贡献。”
浯溪碑林之奇
在湖南祁阳县的浯溪汇入湘江处,三峰崛起、怪石嶙峋,参天古木掩映下,有处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古代诗词书画摩崖石刻——浯溪碑林,其总面积16公顷。千百年来,虽历经沧桑,现仍保存了历代众多名人的佳作505方,楷、行、草、隶、篆俱全,时间从唐、宋延续至民国。走入碑林之中,宛如步入了一方小巧玲珑的画屏,500余方摩崖分布在3座石峰,遍崖密布,琳琅满目。最高的悬崖30米,字径2.3米,最低的溪畔崖脚,字径仅1厘米。诗词、赋、记、联语、绘画、榜书、题名,形式多样。
碑林形成的渊源,要追溯到1200多年前。唐朝诗人元结途经祁阳, “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并将其撰写的《大唐中兴颂》一文,请当时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大字正书,摹刻在溪畔的崖壁上。整个碑文共21行,332个字,行文从左至右,运用篆、隶的笔法写楷书,不仅文字内涵丰富,而且字体道劲有力,后人对此丰碑“百拜不能休”,并以其文奇、字奇、石奇堪称“摩崖三绝”,也是浯溪碑林的“镇园之宝”。此后,历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学士到此游览,题诗作赋,铭刻石上,成为国内最大碑林。
其中,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浯溪诗》和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长诗《书摩崖碑石》,以及清人何绍基、吴大徽等名家题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铭等。历史名人黄庭坚、米芾、何绍基等均在此留有诗文书画刻石。碑林中还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经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块,格外引人注目。清朝年间,先后有几批越南使者来朝廷进贡,路过浯溪,被碑林的神奇和幽美深深吸引,于是便留下了几方或歌颂或赞美的碑文。
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东风》诗碑,树立于浯溪吾台南面山麓下的陶铸铜像左侧山坡上,此为新中国成立后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东见》诗碑右侧,树立陶铸《踏莎行》词碑。
浯溪露天摩崖石刻是我国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国摩崖中也是出类拔草的。它是民族文化之乡、文物荟萃之乡,形成一部庞大的石书,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现在,浯溪摩崖石刻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它将发挥它在今天应有的功能,使之无愧于历史赋予它的伟大使命。
1988年,浯溪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