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城市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概况——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五)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五节 改革开放

  1977年,8月中旬,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这对于动员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从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拨乱反正”,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遗留问题,湘西同全国一样,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农村改革

  1979年初,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州革命委员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逐步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允许生产队内部划分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在保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允许社员种自留地,养自留畜,搞家庭副业,赶集贸市场。当年粮食产量再次获得丰收。1981年4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路过吉首,就农村改革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中心思想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州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当年有75%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翌年全州农户全部实行联产承包。克服了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结合起来,使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统一起来,解决了社会主义农业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彻底转变小农经济观念,改变“以粮为纲”格局。从湘西山区实际出发,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发展商品经济,从事长途贩运。鼓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务工经商,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1982年州境10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1亿公斤,比1980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达到6.1258亿元,同比增长10.73%。湘西自治州的贫困面貌有所改变,一些地方还出现一批先富起来的专业户、重点户。1983年1月12日,在湘西自治州首次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上,就有230名代表畅谈劳动致富经验。以后农村改革主要是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城市改革

  1979年4月,湘西自治州认真传达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狠抓工业调整,试行盈亏包干、税收定额、超收分成、以销定产的改革。

  1981年6月,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经济理论研讨会,重点讨论工业调整问题。当时突出的问题是比例失调,表现为轻工业所需要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紧张,能源供应紧张,燃料、电力严重短缺;产品结构很不合理,有的供过于求,有的供不应求,积压与脱销同时并存;基本建设盲目性大,重复建设多,投资效益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州委、州政府首先停建煤焦化联合企业、小钢联、石煤发电、花垣、保靖两县氮肥厂等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项目,坚决改变重工业畸重局面;筹集资金建设小水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酿酒、卷烟工业,改变轻工业畸轻的不利局面。对浦市化工总厂、凤凰雪茄烟厂、吉首酿酒总厂等骨干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并进行技术改造,坚决走内含型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对那些消耗高、质量差、亏损大、产品不对路的工业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1982年对工业开展着重完善经济责任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搞好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1983年开始学习农村改革经验,“包”字进城,“包”字进厂,“包”字进店。1988年80%的预算内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企业兼并开始出现,涌现出一批企业集团。

  1987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州工商企业全面推行。承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三保一挂”,即保上交国家税利,保技术改造,保固定资产增值,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挂钩:二是上交利税递增包干,在核定上交利税基数的基础上,逐年按规定的递增率向财政上交税利;三是上交利税基数包干,超收全面或按比例分成;四是盈亏包干,即对企业实行盈利超额全留或亏损补贴包干;五是实行租赁经营。1988年90%以上的国营商业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其中招标承包的约占21%。

  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湘西自治州城市生产、流通领域,已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以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以国有、合作商业为主体的多条流通渠道。

  (三)配套改革

  在农业、工业、商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计划、物价、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科技、劳动等配套改革相继展开。

  1981年湖南省对湘西自治州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一定5年”的财政包干体制,州对10县比照省对州体制核定包干基数,收大于支的县,将工商税作为调剂收入,实行定额,比例上解;支大于收的县,均实行定额补贴。

  1984年11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主要工农业产品,既有指令性计划,也有指导性计划;对承包经营的国营工商企业,实行平价改议价,拨款改贷款,利润改税收,“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改革。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商品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放开农副产品和日用小商品价格,商品市场的价格呈现多种形式。1990年价格改革基本形成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在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价格和市场调节价占70%以上,农产品市场调节价占52%,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价占37 010。

  金融保险按照“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原则,逐步变“存贷合一”为“存贷分户”,由支持自给、半自给的简单再生产向支持商品化、社会化的扩大再生产转化,由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由物质生产领域延伸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并开办商业网点设施贷款,支持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科技人员发挥自己专长,从事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这些配套改革逐步形成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以后,湘西自治州认真贯彻十四大精神,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培育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1993年9月,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加快国有工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意见》,强调扩大企业自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实体。翌年3月提出《关于国有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其核心是对国有工业企业实行新的资产经营形式,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减税、让利、放权。吉首酿酒总厂捷足先登,通过企业兼并,优化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率先成为州内乃至湖南省内颇有影响的大型企业——湘泉企业集团。股份合作制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1995年,全州有工业企业1. 742万户,其中国有企业314户,乡镇以上集体企业512户,“三资企业”9户,村办工业223户,农村合作工业50户,私营工业40户,城镇个体工业1246户,农村个体工业1.5026万户;非国有制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5. 9%,比1992年提高8个百分点。经过所有制结构改革和深化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

  1996-2000年“九五”计划期间,全州工业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抓重点骨干企业改革,以盘活资产为目标抓中小型企业改革。州委、州政府每年都出台有关于企业改革的意见。1997年,组建湖南湘酒鬼股份有限公司,并实现其股票在深交所公开上市。1998年,吉首市卷烟厂率先试行“雅戈尔”模式,进行企业产权与职工身份的“两个置换”。相继组建湘西东方锰业集团、湖南三立集团、湖南喜阳食品工业集团、湖南闻得福油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到2000年,全州171户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有143户采取租赁承包、破产、拍卖等各种形式的改革,改革改制面83.6%;383户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有382户改革改制。

  进入新世纪后,湘西自治州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大力实施民营经济战略,努力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到2002年,全州国有企业总数减少到151户;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州经济总量的70%左右。一批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3亿元,增长14.1%,占GDP的60%。

  (二)完善市场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湘西自治州按照国家总体部署,以商品市场建设为龙头,带动和促进资金、技术、劳务、信息、房地产市场的发育,不断完善市场体系。2005年,全州8县市有8个市场服务中心管理机构,410名管理人员。有商品市场和农贸市场127个,市场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入场经营户2万多户,经营总人数10.1万人。

  在生活资料市场方面,彻底打破国营、合作商业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的大流通格局。在生产资料市场方面,原由计划物资部门统一调配的物资256种、由行业管理的物资600多种,1990年国家统配物资已减少到72种。1995年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物资外,一般生产资料市场已经全部放开。在培育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州境金融系统通过改革,逐步形成包括同业拆借、票据贴现、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用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各种基金等多种金融形式,保证资金合理有序地融通,为全州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对技术市场的调控和引导,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国土管理部门以耕地、建设用地变更为重点,做好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变更登记,以适应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1993年开始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矿业权市场配置实现重大突破,采矿权拍卖成为湘西自治州经济新的亮点。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形成社会保障体系。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湘西自治州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是处理好其作为社会管理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三重身份的关系。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金融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财政运用预算和税收手段,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建立适应新体制的政府管理体系。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增强。

  三、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自治州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实行党政分开。1981年5月26日至6月2日,湘西自治州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依法撤销湘西自治州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改变了原来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州革命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党政分开以后,州委在执行中共中央路线和保证全国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对湘西自治州的工作实行政治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州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州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州是党领导人民建设和谐湘西的基本方略。

  改革政府工作机构。较长时期以来,政府机构庞大臃肿,层次过多,职责不清,互相扯皮,是形成官僚主义的重要原因。1983年4月,湘西自治州开始贯彻中共中央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湘西自治州的实际,按照精简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班子、提高效率的要求,分期、分批对州、县各级党政机构进行改革,当年底基本结束。1994年8月,湘西自治州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湘西自治州的实际出发,再次拟定《湘西自治州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逐步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更好地推动湘西自治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改革结果,州直党政机构设置50个,比原来减少19个,精简27.5%;县市党政机构在省定限额外增加一个,即增加民族事务委员会,并列入政府组成单位。

  2001年6月12日,湘西自治州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坚持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拟定《湘西自治州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方案》,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党政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逐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又符合自治州实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束,州直党政机构设置39个,比原来减少15个,精简28%。州直行政编制由1143名减少为837名,减少306名,精简26.8%;州直政法部门机关专项编制由425名减为382名,减少43名,精简10.1%;纳入改革范畴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编制精简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同时,进行了县市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2004年11月9日,湘西自治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健,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进行州、县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后,州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7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推行“凡进必考”制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到1997年底,湘西自治州乡镇以上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过渡工作基本完成,1.1526万名机关干部正式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初步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2001年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考试进人。当年全州成功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318名医务工作者和教师,打破了事业单位旧的进人体制。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