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城市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概况——社会事业(二)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节 科学技术

  湘西自治州的科学技术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的召唤下一大批有志于山区建设的科学技术人员,纷纷来到湘西,同各族人民一道,开拓湘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了有领导有组织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开展群众性的科研活动,1956年,州、县建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分设农业、林业、气象、理化和医学等学会,有会员30多人。以后,湘西自治州的科技事业虽然几经曲折,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州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恢复了被撤销的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使过去被迫中断的一些科研项目得以继续进行,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新成立了农业、林业、畜牧繁殖、油桐、矿业、生漆、娃娃鱼、农业机械、医药、旱粮、猕猴桃等科研单位和蚕桑试验站。

  一、科研成果

  湘西自治州的科学研究工作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本地资源特点开展研究,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50多年来,全州累计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50多项,多渠道投入资金14.78亿元。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州以上科技成果920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5项,先进水平22项,填补国内空白3项,开发新产品320多个,为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956年,根据“稻包虫”在湘西地区的严重危害,高级农艺师欧阳惠霖牵头开展根治稻包虫科研工作,通过为期3个月的野外调查,采集了与“稻包虫”幼虫相似的各种幼虫1万多条,在室内进行饲养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只有在游草上采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稻包虫”,从而纠正了稻包虫入冬后在小竹丛中过冬和在棕树心叶内过冬的说法,指导全州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于1958年基本控制了稻包虫的危害。这项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全国性学术刊物《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农业学报》以及英国皇家生物学会《生物学杂志》都刊载了欧阳惠霖的研究论文。凤凰县旱粮研究所女助理农艺师苏国荣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培育出玉米高产新品种“湘凤单一号”,亩产700多斤,改变了州内玉米生产长期徘徊的状况,受到省、州人民政府记功和晋级奖励。龙山县畜牧科研所畜牧师唐举才研究成功的“兔化猪瘟全身肌肉组织苗”,在国内推广并被其他国家所采用。1978年,保靖县土家族农民技术员彭图远,研究油桐云斑天牛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解决了油桐生产上的虫害难题,荣获湖南省科技成果奖。1981年,凤凰科委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中高档烟配方试制,研制出古湘烟、女式雪茄烟配方2个新产品。1983年,州无线电厂研制的“BSS-2型计时式+段爆速仪”分别获得四机部、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洛塔岩溶发育规律及改造利用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泸溪县林业局樊智生等同志多年从事葡萄桐提纯复壮和推广应用工作,选育的葡萄桐在全国15个省(区)60多个县(市)推广200多万亩,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永顺县旱粮研究所选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湘玉一号”、“湘玉十号”在省内外推广面积达260万亩,新增产量13万吨,新增产值1亿元,“湘玉一号”分别获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1989年,全州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35万亩,新增产量47万吨,新增产值2.82亿元。1987年以来,湘泉集团先后研制出“浓香型大曲湘泉酒”、“酒鬼酒”、“低度湘泉”等10多个新品种,1988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实现产值4.79亿元,利税2.28亿元,成为湘西自治州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1991年,吉首市建科院研制的“小砌块技术”申请专利23件,成果推广应用到7省市,仅州内应用达40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14亿多元,节约土地4.2万亩,“小砌块技术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由州科委组织实施的“五倍子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开发”,培训全国各地学员7.1万人次,技术推广到全国10个省(区)60多个县,1993年、1994年,分别获国家星火一等奖和二等奖。1998年,在“星火科技西进示范工程”的推动下,泸溪县“2000吨微细球形铝粉”项目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金天铝业成为湘西自治州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微细球形铝粉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十五”期间,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狠抓了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2005年内共引进高新技术9项,其中州和鑫纳米材料公司总投资800万元的年产3000吨纳米氧化锌、氧化镁项目,当年正式投产;中亚镁业公司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学院引进年产3万吨镁合金复合材料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湖南湘西锰锌铝新材料深加工基地”通过省科技厅评审,成为全省10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之一。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开发,推进了湘西自治州高新产业的健康发展。以提高新材料企业精深加工能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制药工艺为重点,狠抓优势产品技术攻关,大幅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无硒高纯电解金属锰及电子级高纯四氧化三锰关键技术开发,攻破了电解金属锰硒化生产、硫酸锰溶液的深度净化、电解金属锰生产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四氧化三锰除杂等重大技术难题。通过科技攻关,高纯锌、超细球形活性锌粉、微细铝粉、铝银浆、高纯电解金属锰、化学二氧化锰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已逐步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成为新一轮材料工业的主打产品。2005年湘泉制药、华力制药、溶江锰业等5家企业成立了研发机构。经州人民政府批准,湘西自治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在吉首大学挂牌成立,成为湘西自治州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泸溪县熙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成为湘西自治州锰材料清洁生产的样板工程、新材料基地建设的科技平台。同时,通过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州政府专家顾问活动”、“农业科技知识更新行动计划”等活动,先后邀请20多位在湘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和肖调义、青先国等州政府专家顾问来湘西自治州开展技术讲座、科技咨询和技术对接等活动,解决了一批阻碍全州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拓展了全州矿业加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

  “猕猴桃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支持,项目完成后,进一步提升了猕猴桃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了猕猴桃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完全实现对猕猴桃原料皮、果、籽吃光用尽,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地方财税增长创造了更优良的业绩。同时,积极引导亿事达公司进行椪柑、脐橙、蔬菜等农产品贮藏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研究,公司实施的“板栗、脐橙气调保鲜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0万元。该项目完成后,对进一步做大做强湘西特色果蔬品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围绕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相关部门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在全州218个乡镇、1180个村开展科技培训1158期,培训18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全民科技素质。同时,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农林复合模式与退耕还林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猕猴桃为主的1000亩优质水果、1000亩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林药间种等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了养殖、种植户实现了增产增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州启动了百合、玄参、天麻、金樱子等优势中药材人工栽培与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与示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州建设步伐。

  湘西自治州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更是日趋活跃。教育学会、经济学会等相继建立,土家族苗族的历史、民族文化等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科普活动

  湘西自治州科协系统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普投入明显增加,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氛围基本形成,科协“科普主力军”形象日趋鲜明,科协工作的整体环境正在逐步改进。

  全州科协系统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克服人员少、经费紧等各种压力和困难,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借人办事、借钱办事、借势办事”的工作方法,开展一系列重大科普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2005年全国农村科普工作会议上,湘西自治州科协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2005年全州建立乡镇科协164个,有1620个村配备了村科普员,分别占总数的100%和82%。全州拥有州级以上农村科技示范户714户,其中省级95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288个。州直学会17个,会员6000多人。泸溪县加强科普网络建设,定期召开科协代表大会常委会,有效地增强了县科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靖县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和管理,科技示范户队伍不断壮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组建科普工作队、科普专家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一是发掘利用农业、畜牧、林业、烟草等部门技术人才和农村乡土能人,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2005年有500多名科普志愿者;二是组建一支多学科多功能的农村科普专家团,在省内高校有针对性地聘请一批知名专家教授,从所属学会中聘请一批学术带头人,组建一支20人的科普专家团,常年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科普工作队和科普志愿者通过“进村人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普专家团按照“专家+科普指导员与科普联络员+基地(协会)+科技示范户+农户”模式开展联动培训。农村科普网络和培训体系基本形成。

  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一是开展“建整扶贫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2005年共在408个村培训4.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使全州建整扶贫村培训面达到100%,主要劳动力培训面达到53%。二是狠抓示范户培训。2005年,州、县市两级共培训示范户2000多人次。三是组织专家深入10个示范基地和50多户示范户开展科技咨询服务。

  充分开发利用科普资源,实施大联合,开展大科普。一是抓品牌科普活动,树立科普主力军形象。把“全国科普日”活动作为一项品牌活动来抓,每年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十多项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如“苗寨科普风”、“土家科普直通”、“社区科普广场”、“科普文艺”、“科普之声”、“科普成果展览”等,活动收到显著效果,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二是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申报和实施中国科协“西进科普工程”项目6个。2002年组建了“湘西州农村科普工作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百乡千村万户”科技培训活动,编写22种适合湘西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资料,印发8万册。2004年开始实施中国科协“西部科普一媒体科普项目工程”,到2005年摄制和编辑了24期《湘西科普》电视片,节目制作成光碟1.4万张,内容涉及《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常见猪病及防治技术》、《红地球葡萄栽培技术》等12期,人物宣传片2期,科普知识片10期。通过《湘西科普》电视栏目,重点普及一些事关全州农村支柱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广泛宣传一些与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

  科技队伍日益壮大。1954年,全州有专业技术人员414人,其中少数民族21人,占5%。1978年,全州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共有1834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总数的28%。1995年全州少数民族科技人员6822人,占总数的21.8%,其中1247名少数民族科技人员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随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科技队伍与日俱增,不断壮大。到2005年,全州拥有各级各类科技人员5.1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2.466万人,占总数的48.11%;少数民族女科技人员9563人。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