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城市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概况——社会事业(三)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三节 文化艺术

  湘西自治州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境内有旧石器遗址和新石器、商、周青铜器文物出土。早期歌谣、古代神话与原始艺术等遗韵流传。春秋战国,楚文化、巴文化相继渗入,丰富了远古土著文化。楚屈原加工整理“沅湘之间”的“祭祀之礼,歌舞之乐”而作《九歌》。秦在州境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简牍,这里并非“蛮荒”之地。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巴山楚水”学习民歌,开辟了“竹枝词”的新境界。元、明之际,境域受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影响,文学、艺术等渐次兴起。清“改土归流”带来文化的发展。民国初年,群众文化始为当局注意。北伐战争时期,开始出现新文化的曙光。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播撒了革命文化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文化艺术事业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5年6月,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设立文教科,管理文化工作。1961年9月,设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教局。1972年12月,单独设立州文化局。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于1963年,设专干在州文教局内办公。1978年底选举产生州文联第一届委员会。

  一、文化设施

  清以前,境内官办文化设施甚少。民国时期,曾建有通俗演讲所、民众图书馆、民众教育馆。戏剧演出场所为庙宇、宗祠、会馆等。新中国成立后,各类文化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设备简陋到设备齐全,州境文化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

  影剧院1953年,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吉首建人民电影院,为州境第一座电影院。至20世纪70年代,各县城及重点乡镇相继新建或改建影剧院,既放电影,又作演出。1980年春建成湘西民族影剧院,为州内重大文艺活动主要场所。1984年,该院被湖南省文化厅定为甲级剧院。湘西自治州一直重视农村电影事业,2000年,全州有农村电影放映队349个。2005年,湘西民族影剧院改建为湘西大剧院,总投资2850万元,总建筑面积9552平方米,是年底完成主体工程80%的建筑任务。

  图书馆民国时期各县民众图书馆藏书无几。1956年,湘西苗族自治州图书馆建立,有阅览室、藏书库4间。1976年,各县皆建立图书馆。1995年,州、县市共有9个公共图书馆,藏书67万余册,其中州图书馆15万多册;古籍5万余册,其中州图书馆1.1万册。是年,全州共建乡镇万册图书馆13个。各大中专、中学、科研单位等亦建有图书馆,藏书较多。各级图书馆积极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2005年,全州共有州、县市级公共图书馆9个,乡镇万册图书馆21个,总藏书76.8万册。

  博物馆1957年11月,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建立。后与州文化馆、州文物工作队几合几分,1989年又恢复单独设立01988年,建于吉首市号桐山的州博物馆一期工程完工,占地4公顷,总投资200万元,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馆舍为仿古建筑,琉璃瓦屋面。内设展厅与仓库。新馆落成以来,先后举办《湘西民族民俗展》、《红军长征六十周年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辉煌50年——湘西州两个文明建设成果展》等展览。2005年,里耶秦简博物馆建设启动。该馆占地80亩,设计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总投资6500万元,是里耶古城保护利用的核心工程,对秦简牍的保护研究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化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州境各县陆续建立县民众教育馆,集文化、宣传、图书、体育、卫生、科学普及、业余教育于一体。新中国成立后,各县文化馆随即建立。1957年,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馆。州、县文化馆的工作职责是培训文艺骨干,搜集整理民间文艺,编印文艺宣传资料,辅导基层文化活动。1980年后,州、县文化馆先后修建新馆舍,改善工作与住宿条件。2005年,全州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在职人员159人。

  文化站20世纪50年代初,部分县开始在相对集中的集镇建立农村文化总站。之后逐步增加,到1973年每个公社都建立了文化站。但因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落实、条件简陋,多数文化站无法开展活动。后经几次调整,时建时撤,并将部分文化站人员转为国家干部,安排资金改善条件,到1995年时,8县市共建乡镇文化站208个,建农村文化室1059个。1997年,全州2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文化站。同时增加文化站编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全州乡镇、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64个,文化站亦作了相应调整。

  另外,由州文化局组织建设的“湘西民族文化城”和由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建设的“湘西民族文化产业中心”,是湘西自治州重点民族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被州委、州政府确定为2007年建州50周年州庆项目。2005年底,湘西民族文化城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湘西民族文化产业中心,由州民族研究所与湖南省大鸿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用地面积8720平方米,建筑由6层裙楼和28+1层高楼组成,是州境设计在建的最高楼层。2005年11月3日开工典礼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李德洙,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石珍出席典礼仪式。是年底完成部分桩基工程。

  二、文学艺术

  湘西自治州的文学艺术,最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历来受到世人的瞩目和青睐。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地方戏剧曲艺品种多样,民间工艺美术异彩纷呈。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沃土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艺师、文人。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促使州境民族民间文艺焕发出夺目的光辉。随着教育的普及,各族人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批新人茁壮成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民族民间文艺

  1.民间文学

  土家族民间文学湘西土家族民间文学,按语体可分为散文类的神话、传说、故事和韵文类的歌谣两大类。

  土家族神话,流传至今比较著名的有开天辟地神话如《张果老制天,李果老制地》;定日月神话如《洛雨射日》;洪水神话如《冗尼补所》;民族、家族繁衍神话如《八部大王》、《鹰氏公公与佘氏婆婆》;生产、文化、信仰神话如《五谷娘娘》、《土老司取经》等。传说,有人物传说如《科洞毛人》、《向老官人》;史实传说如《吴著冲的传说》、《白鼻子土司》;动植物传说如《牛为什么没有上牙》、《马桑树》;在风俗和民间工艺方面,几乎每一种风俗、每一项民间工艺,都有一个传说。故事,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大宗。英雄人物、机智人物、傻宝人物、吝啬人物、山川地貌、动物植物、狐精鬼怪、幻想企盼、生活情爱方方面面均入故事。除此之外,土家族散文类口头文学还有笑话、寓言等。

  土家族人民在民族节日、婚丧喜庆、渔猎耕作、青年恋爱甚至陌生人邂逅相遇等各种生产生活领域,随时随地都用歌来传承文化、交流思想、传递情感、打趣说笑,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歌文化、歌习俗。在酬神祭祖、还愿解邪、调年摆手等专门场合吟唱的梯玛歌、摆手歌,是用古土家语演唱的,只有本民族巫师——梯玛才能全力为之。其他民歌有用现代土家语演唱的,有用汉语演唱的,民间称之为“山歌”。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构成土家族民歌的主流。土家族民间歌谣,按其内容来分有仪式歌、情歌、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及叙事长诗等诸类。其仪式歌,有梯玛歌、摆手歌、歌源歌、上梁礼祠、哭嫁歌、丧堂歌等等。土家青年恋爱,向来以歌为媒,不会唱山歌,就难以跨人情爱的大门。“大山砍柴不用刀,大河挑水不用瓢;恋姐不用媒来讲,山歌搭起姻缘桥。…‘天上乌云赶乌云,地上风吹绕竹林;唱起山歌试姐心,就把山歌做媒人。”

  土家族民歌的体式,从一句到多句尽有,以七言四句体为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以“五句子歌”最富特色。民歌用韵,共14个半韵,即和、德、来、天、王、福、花、高、旗、飞、红、人、辞、头、儿(半个韵)。

  苗族民间文学湘西苗族民间文学从用语体式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散体文学,二是韵体文学,三是说唱(韵白)体文学。

  苗族散体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和笑话等。其神话,兼平原湖?白与江南山地特色而有之,属于三苗神话体系。神话集中地反映了远古时代苗族先民对自然物体及现象的一些朴素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关于洪水、开天辟地和物种起源的神话,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创世神话的主要内容有:开天辟地神话,代表作有《开天辟地》、《砍日树月树》;人类起源神话,代表作有《落天女》;洪水淹天神话,代表作有《阿陪果本》。其传说故事,主要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勇敢和智慧的集大成者,自当为众人歌颂、纪念的主体。主要内容有:族源传说故事,代表作有《奶闺马》、《神母父》;远古英雄传说故事,代表作有《剖果哨和黄帝分管天下》;起义斗争人物传说故事,代表作有《石柳邓的故事》、《吴八月的故事》;其他传说故事,包括习俗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生活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

  苗族韵体文学。有史诗、民歌、儿歌、童谣、谚语、谜语、谜歌、礼词等。史诗亦称“苗族古歌”,代表作有《鸺巴鸺玛》、《古老话》、《苗族婚姻礼词》等。每逢举行盛大祭祀或庆典活动,苗老司们必须临场作诵。苗族传统民歌是苗族韵体文学也是整个苗族口头文学的主体,是苗族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形式,数量多,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泛。按内容分类,主要有风俗习惯歌、苦歌、反歌、婚丧歌和情歌等。苗族理(礼)词是苗族韵体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是苗族人民在婚丧礼仪或节庆中使用的套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朗诵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如行云流水,颇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
共鸣。

  苗族说唱(韵白)体文学。这是苗族口头文学中类似曲艺的文学体式,其代表作有《吃牛歌话》、《接亲嫁女歌话》等。

  2.音乐舞蹈

  土家族音乐舞蹈湘西土家族音乐舞蹈具有原始古朴、雄强刚劲的风格。其声乐曲牌繁多,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于民间红白喜事的各类民俗仪式活动中。主要有劳动歌、祭祀歌、叙事歌、哭嫁歌、上梁歌、拦门歌、情歌、苦歌等等。有单曲体和联曲体两大类。其舞蹈可分为宗教祭祀舞蹈和民众生活舞蹈两大类,独具特色的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等。主要伴奏乐器有锣、鼓、镲、钹、唢呐、咚咚奎、大号等。

  打溜子。土家语叫“家伙哈”,是土家族地区喜闻乐见的一种打击器乐。乐器由马锣、头钹、二钹和大锣组成,一般四人组合表演。现存曲牌150多种。如绘事类的打粑粑、纺棉花、大嫂怀胎等;拟声类的锦鸡展翅、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野鹿含花、百鸟朝凤等;表意类的满堂红、四进门、安庆调等。

  咚咚奎。一种古老的管乐乐器。长约4寸,用铅笔杆粗细的山竹制成,一头留竹节,削小簧舌,中下部凿3孔;另一头斜削开口。咚咚奎只有“哆”、“来”、“咪”、“嗦”4个音调,音色单纯,具有发音清脆,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擅长表现山泉的流响和小鸟的唱鸣。民间流传的曲牌有巴列冬、乃约乃、那帕克、哎罗罗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祈禳祭祖时所跳的一种娱神娱人的舞蹈。摆手舞动作百余种,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是“甩同边手”,即跨左脚出左手,跨右脚出右手;其次是屈膝颤动,重拍下沉,摆手幅度一般不超过肩。表演动作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娱乐性动作;二是表现劳动生产的动作;三是生活的模仿动作。舞时,一人在旗杆下击鼓鸣锣,众人围圈随鼓点起舞,队形以圆圈居多,按逆时针方向行走起舞。

  铜铃舞。又名“八宝铜铃”,为土老司“解钱”时的仪式舞蹈。传说“八宝铜铃”象征土老司的宝马,因此,表演动作大都是与马相关的象形动作。分“行舞”和“坐舞”两种。

  苗族音乐舞蹈  湘西苗族音乐,以声乐为主,苗语称之为“韶萨”,是古代韶乐的“活化石”。按其腔调,分为“韶唔”、“韶萨”两大类,译作汉语即高腔、平腔。韶唔(高腔),流行于吉首、花垣、保靖等县市。曲调的抒情性强。结构由上下两句组成,加上引子、插句和尾声。音程跳动大。节奏自由,近于散板。用假声演唱,高亢激越。韶萨(平腔),各县苗区都流行。曲调叙事性强,近于朗诵。音程跳动不大。一段体、两段体、起承转合的四段体都有。曲调、唱词中常加衬词作连接。

  湘西苗族器乐,打击乐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包包锣、大钹、小钹、竹柝、铜铃等;吹管乐有唢呐、双管竹唢呐、芦笙、牛角、长号、竹笛、木叶、海角、木皮号等;弦乐有牛角琴等。

  湘西苗族舞蹈,形式多样,舞姿雄健,用途广泛。就名称而言,就有鼓舞、跳香舞、接龙舞、跳仙舞、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采桑舞、踩鼓舞、芦笙舞、傩愿舞、渡关舞等数十种。其中以鼓舞、跳香舞和接龙舞最为常见而又最富民族特色。

  鼓舞。表演鼓舞,虽说都是一面牛皮大鼓置于木架上,供舞者使用,但各地有各地的打法。鼓舞的节奏非常复杂,常见有2/4、3/4、4/4三种。技巧纯熟时,会出现3/8的节奏效果。表演者有的手拿两根尺许长木棒打鼓,有的则徒手握拳击鼓。常用双敲边伴奏,即右手敲两下,左手敲一下。鼓舞大致分为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四人鼓舞、跳年鼓舞。

  跳香舞。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一种祭祀舞蹈。流行于泸溪、吉首、古丈等县市。每年古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跳香”,酬答“五谷神”。

  接龙舞。“龙”象征吉祥,在过去的年代里,苗族人民为了摆脱苦境,希望用“接龙”来谋求幸福。接龙舞蹈就是苗族人民表达“龙”接到家后的喜悦感情。舞时,由领舞者(扮龙师)手持瓷碗,后跟两人各持红绿旗一条,做成龙形;随后是一群姑娘,右手打花伞,左手持手帕,旋伞起舞,表示龙来必有雨。以土长号和包包锣伴奏为主,加进锣鼓和唢呐齐奏。

  3.戏剧曲艺

  古曲戏剧有土家族的茅谷斯、苗族的蚩尤戏。地方剧种有苗剧、阳戏、傩戏、辰河戏、花灯戏、酉戏等,其传统剧目数以千计。主要曲种有古老话、梯玛歌等。新发掘曲种有溜子说唱、竹柝曲、土家围鼓、佤乡歌话、鸡毛竹、嘣嘣妥等。

  蚩尤戏。蚩尤戏是苗族先民创造的一种仪式性很强的原始戏剧。湘西苗族蚩尤戏是巫师扮蚩尤驱赶猖鬼的一种戏剧。

  傩愿戏。还傩愿,土家苗汉共生的祭祀仪式。其核心法事是请桃源洞傩坛弟子降临傩厅为户主勾销良愿,同时演出赐福扫邪驱魔的戏目,故称“傩愿戏”。傩戏有《开洞》、《搬探子》、《搬先锋》、《搬开山》、《搬算匠》、《搬八郎》、《搬和尚》、《搬土地》、《搬判官》等,简称“八搬”。其演出有三个特点:一是原始粗俗;二是巫术色彩很重;三是母系遗痕颇浓。

  茅谷斯。土家语叫“帕铺卡”(浑身长毛的祖公)。扮演者用棕片捆身,屈膝驼背,抖肩沉臀,步履蹒跚,口齿不清。他们吟对粗俗的歌话,欢跳粗犷的舞蹈,表演渔猎、农耕、群婚等原始生产与生活。这是一种祭祀远古祖先的仪式剧,旨在降神赐福。剧目有《做阳春》、《训牛》、《打铁》、《赶肉》、《抢亲》等。

  4.工艺美术

  湘西自治州民间工艺美术概括起来有十大特点:一是门类不少,品种众多。据初步统计可分为12大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二是历史悠久,煊赫一时。早在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泸溪县浦市一带的制陶工艺就已相当成熟。现时的土家织锦古称“賨布”、“溪布”、“斑布”,从狩猎经济时期起至后期的历朝历代,都曾作为租赋纳贡的珍品。苗族花带,相传是几千年前苗家姑娘为免受蛇类伤害而发明。三是就地取材,灵活运用。别说工艺品的主料取自于本地,就是染织用的染料也取自于山间植物。·四是手工操作,单家独干。苗家妇女喜戴花帕,有如鹅冠秋菊,从植棉、打花、纺纱,到染色、织布,全为手工操作,一家子完成。五是精美朴拙,以物而论。土家织锦、苗家花带的精美可人自不必说。就说数纱吧,在周边地区大都失传的今天,而在湘西土家苗寨女人手里却玩弄自如,其作品不但正面精美,就连反面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六是贵贱不等,合人胃口。苗族婚嫁极重银饰,重者达四十余斤,价值昂贵。小巧的竹编工艺品、藤拐杖几元钱一样,任君挑选。七是图案众多,各具特色。土家织锦、苗族刺绣均有100多种图案,其中土家族以八钩、阳雀花,苗族以小龙纹、蝴蝶等为各自的特色图案。八是男女分工,各司其长。女子以纺纱、织布、绣花等精细手工为主,男子操雕刻、编织、印染、银器等脏而重的工夫,多称以“匠”。九是艺人众多,能者荟萃。各类民间艺人多的无法统计,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就有6名。十是各有所长,相对集中。土家织锦以龙山苗市为代表,石雕以永顺塔卧为最,竹编数保靖比耳,泥塑新秀出自古丈古阳,苗有花垣麻栗场,鳌山灯在泸溪上堡,扎春出自吉首乾州,门类最多、人才最强的要数古城凤凰。

  (二)民族民间文艺的继承弘扬

  民国时期,州境民族民间文艺仅有少数学者开始实地调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州境各级党委、政府逐步有组织地开展民族民间文艺工作。20世纪50年代,各级民族访问团入境访问时,即开展苗族、土家族调查研究。1957年,州文化馆建立后,把搜集整理民间文艺作为自身的重要工作。60年代初期,广泛开展民间文艺搜集整理;经80年代再次深入搜集整理后,编印出版了湘西自治州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戏剧、音乐、舞蹈集成。1986年,湘西自治州民族古籍办公室成立,民族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得以有组织地进行,先后整理、协助出版的民族古籍有《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苗族装饰艺术》、《苗族婚姻礼词》、《摆手歌》、《梯玛歌》、《古老话》、《湘西苗药汇编》、《土家女儿做新娘》、《土家风情集锦》、《中国土家族习俗》、《土家族医药学》、《沅湘傩辞汇览》、《哭嫁歌》、《湘西苗族婚俗》、《湘西民族风情》、《可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特点》等近百部;发表的民族研究论文数以千计。1992年,州民族研究所成立,全面开展民族研究工作。2004年3月,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州人民政府成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4月,湘西自治州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随后,即成立州“民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和“民保中心”,制定有关法律政策,进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2005年,湘西自治州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项,即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打溜子、茅谷斯、摆手舞、苗族银饰、辰河高腔、舍巴日、椎牛祭、乾州春会,年底通过湖南省文化厅评审,上报国家文化部。

  湘西自治州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对外宣传,取得了可喜成绩。如苗族鼓舞,1953年4月,凤凰县落潮井麻官远、麻顺达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演出的苗族男子双人鼓舞获奖励;1955年8月,古丈县龙彩莲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苗族女子单人鼓舞获好评,使湘西苗族鼓舞第一次走向了世界;龙英棠、石顺明、龙菊兰、龙菊献等使苗族鼓舞进一步弘扬光大,被称为“苗族鼓王”;2005年6月,“德夯·中国鼓文化节”在吉首市德夯隆重举行,来自湖南、台湾、山西、吉林、广西、湖北、贵州、重庆等省市的鼓舞代表队参加了表演,进一步打造了湘西苗族鼓文化。又如土家织锦,著名传承人有龙山县苗儿滩镇叶玉翠(1913-1992)。她一生织锦70余年,能织传统织锦图案120多种。1958年,她的织锦壁挂《开发山区》等5幅作品被选送到世界博览会展出,后又有68幅作品被国家轻工业部等单位收藏。2005年1 1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暨土家织锦保护与开发研讨会在龙山里耶召开,龙山县被确定为“中国土家织锦艺术之乡”。

  在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研究方面,州籍民族文化工作者如石启贵、彭继宽、田荆贵、龙文玉、向熙勤、伍新福、刘黎光、彭武一、彭勃、龙炳文、周纯禄、张应和、刘自齐、彭荣德、王承尧、叶德书、彭南均、张子伟、罗时娥、龙建珍、唐方科、石远鏊、秦可国、田大年、田仁利、田茂军等作出了一定贡献。

  民族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文艺方面,更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5年健在的主要传承人有:田茂忠、彭祖秀、龙炳文、田隆信、龙兴才、吴腊宝、龙英棠、洪富强、彭南京、彭英威、张光明、田仁信、向荣、侯应军、石成业、刘代娥、叶水云、麻茂庭、聂方俊、刘大炮、邓兴隆、滕召云、石寿贵、彭继龙、石仕贞等。

  (三)文艺创作

  州境学校教育早在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即以创立,隋唐学校日兴不辍,宋建学宫、书院,培育出了一批本土文人学士。惜年代久远,载体落后,他们的文学作品,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鳞半爪的诗文。明以降,文人辈出,佳作不断。明正德年间(1506-1521)永顺宣慰使彭世麒亲自编修《永顺宣慰司志》,开境内史志之先河;其子彭明道著《逃世逸史》;作诗赋文更成风尚,彭世麟、彭明道、石鼎、吴因周、吴鹤等人诗文颇负盛名。清“改土归流”后,境内“文治日兴,人知向学”,文化下移的结果,使得州境文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近代文学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彭勇行、彭施铎等所作竹枝词为状写武陵风情的佳句;王道、石廷琛、龙骥等人诗作,文字、意境优美;张世淮、龚子薇、周伯丹、周正南等人国,杨雅林、唐人龙、张缙、李心逸等人书法,皆称誉一方。民国时期,州境文人、书家数以百计,尤以诗人田星六、向乃祺、田名瑜,家张一尊最负盛名;特别是产生了自己的文学巨匠沈从文,从而标志着州境书面文学创作跨入了国内文学创作的先进行列,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湘西自治州的文人文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全面提高,本土作家、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很快成为湘派作家的有生力量。20世纪50年代,州内文坛新秀崭露头角。1979年以后,文艺创作迎来第二个春天,中老年作者焕发青春,力作累累;青年作者意气风发,佳作纷呈,使湘西自治州文艺创作保持和发扬了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韵味,影响遍及国内外。时至今日,州籍作家如肖篱、田家、汪承栋、孙健忠、石太瑞、向秀清、颜家文、蔡测海、吴雪恼、周文光、彭荣德、张兴平、彭世贵、彭学明,黄永玉、黄永厚、王永恒、杨国勋、龙清廉、杨胜荣、张雁碧、刘鸿洲,摄影家陈庭茂,音乐家易扬、李卓干、花老虎、黄传舜,歌唱家何纪光、宋祖英、张时萃,舞蹈家胡明珠,剧作家李北冰、张子伟等以及为数甚多的隋唐学校日兴不辍,宋建学宫、书院,培育出了一批本土文人学士。惜年代久远,载体落后,他们的文学作品,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鳞半爪的诗文。明以降,文人辈出,佳作不断。明正德年间(1506-1521)永顺宣慰使彭世麒亲自编修《永顺宣慰司志》,开境内史志之先河;其子彭明道著《逃世逸史》;作诗赋文更成风尚,彭世麟、彭明道、石鼎、吴因周、吴鹤等人诗文颇负盛名。清“改土归流”后,境内“文治日兴,人知向学”,文化下移的结果,使得州境文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近代文学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彭勇行、彭施铎等所作竹枝词为状写武陵风情的佳句;王道、石廷琛、龙骥等人诗作,文字、意境优美;张世淮、龚子薇、周伯丹、周正南等人国,杨雅林、唐人龙、张缙、李心逸等人书法,皆称誉一方。民国时期,州境文人、书家数以百计,尤以诗人田星六、向乃祺、田名瑜,家张一尊最负盛名;特别是产生了自己的文学巨匠沈从文,从而标志着州境书面文学创作跨入了国内文学创作的先进行列,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湘西自治州的文人文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全面提高,本土作家、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很快成为湘派作家的有生力量。20世纪50年代,州内文坛新秀崭露头角。1979年以后,文艺创作迎来第二个春天,中老年作者焕发青春,力作累累;青年作者意气风发,佳作纷呈,使湘西自治州文艺创作保持和发扬了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韵味,影响遍及国内外。时至今日,州籍作家如肖篱、田家、汪承栋、孙健忠、石太瑞、向秀清、颜家文、蔡测海、吴雪恼、周文光、彭荣德、张兴平、彭世贵、彭学明,黄永玉、黄永厚、王永恒、杨国勋、龙清廉、杨胜荣、张雁碧、刘鸿洲,摄影家陈庭茂,音乐家易扬、李卓干、花老虎、黄传舜,歌唱家何纪光、宋祖英、张时萃,舞蹈家胡明珠,剧作家李北冰、张子伟等以及为数甚多的中、青年文艺家的创作名闻遐迩,令湘西自治州文艺花坛发出耀眼的光辉。1980年以来,湘西自治州的音乐、舞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美术作品以及艺术表演等获国家和中央部级奖励90个之多。特别是新近创作的大型民族舞蹈诗《扎花女》、大型民族鼓舞音作品《我的湘西》,在全国汇演中频频获得大奖。

  湘西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推动湘西自治州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2005年,州文联有团体会员单位11个:州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工艺美术学会、诗词学会、摄影家协会、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据2000年统计,全州有州级会员1984人,省级会员472人,全国会员79人。这些会员,是湘西自治州文艺创作的骨干力量。

  三、群众文化

  州境各族群众在生产劳动与节庆祭祀时,历来有唱歌、跳舞、唱戏等群众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生活。进入20世纪80年代,群众文化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90年代中后期,群众文化与旅游结合、与经济结合,使群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节日文化活动。州境土家族、苗族、汉族及其他民族传统节日颇多,有季节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祭祀性节日等三类,一年到头几乎月月有节日。各族人民在欢庆传统节日时,都自发或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代代相传,习以为俗。1949年后,各级文化和民族工作部门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把办好节日文化活动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每逢节庆,都认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1979年后,州、县有关部门下大气力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大放异彩。其中,凤凰县勾良、泸溪县芭茅坪等地的“三月三歌会”、梁家潭等地的“六月六歌会”,花垣县麻栗场等地的“赶秋”,吉首市丹青的“清明歌会”,古丈县田家洞的“舍巴日”、河蓬的“走穿洞”、热溪的“跳马节”,凤凰县落潮井、山江、沱江及花垣县吉卫、吉首市雅溪等地的“四月八”,保靖县迁陵的“调年节”、首八洞的“祭祖节”、中心的“挑葱会”,永顺县双凤、龙山县农、靛房的“摆手节”,等等,观众多达数万人。90年代后,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特别是为打造“魅力湘西”,促进“神秘湘西”游,湘西自治州每年都举行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文化节庆活动,如“中国湖南(永顺)猛洞河国际漂流节”、“中国湖南(龙山)土家族摆手节”、“中国湖南(花垣)苗族赶秋节”、“地图,寻找消失中的根籁——湘西音乐日记十篇”、“德夯·中国鼓文化节”、“凤凰·沈从文文化艺术节”、“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暨湘西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生态保护节”、“欢乐吉首”等等,以千姿百态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大型艺术表演,倾倒无数海内外友人。

  墟场文化活动。除了节庆文化活动外,还有一种开展的更经常、更灵活、更广泛的墟场文化活动。州境有大小墟场200余个。清代以前,墟场对歌、赛歌即已成习。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文化部门和各类文艺组织大力组织、开展墟场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墟场交易的扩大,墟场文化活动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各级重点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在重点墟场建设了文化中心,设立文化站,建立山歌台、广播室、黑板报、墙报、图书室、业余剧团、电影队等,墟场文化宣传活动质量逐步提高。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州境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名目,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老年文化、歌舞厅文化和广场文化等。各类剧团是群众文化的生力军,2005年,全州有专业、职业、半职业剧团35个,共下乡巡回演出2500多场。

  四、文物档案

  (一)文物管理

  在湘西自治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群为数不少。

  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对州境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文化遗址和古墓葬进行普查。1957年,湘西自治州民族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建立州博物馆。1979年,州文物工作队成立。八九十年代,各县市相继建立文物管理所。2005年底,全州共有文物管理机构9个,文物收藏保护单位12个;文博工作人员110余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凤凰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一座(里耶古城),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乾州历史文化街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化保护保护单位3处(永顺县溪州铜柱、永顺县老司城遗址、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8处;全州馆藏文物1.3806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3件套,二级文物65件套,三级文物295件套。

  考古发掘是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的重点和亮点。先后在泸溪县上堡、浦市,花垣县茶洞,保靖县拔茅、龙溪、清水坪,龙山县里耶,吉首市河溪等地发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许多有价值的石器和陶片,属“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在保靖四方城,古丈白鹤湾,永顺不二门、王村,龙山里耶等地发掘出历经殷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到清末各个时代的墓葬、窖藏文物数以万计。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2002年4月至2005年底,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和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等单位,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建设,对水电站淹没区里耶古城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里耶考古发掘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战国城址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多平方米,发现里耶战国古城呈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护城壕宽18米,城墙基宽约22米,南北长235米,东部临水沿线被河水冲毁近半,东西残长150米,残存面积为2万平方米。城内以南北、东西两条主干道为基本格局,两侧分布着密集的建筑,遗址有房址、作坊址等;全城遗存有城墙、城壕、水井、火膛、灶、灰炕等,种类齐全,遗物丰富。

  二是古井的发掘。在这座已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城内,已发现古井5口。其中1号井建于战国末年,废弃于秦末。井口离地表3米,正方形,边长2.1米,井深14.28米。2002年6月,1号井出土了简牍3.7万余枚。简牍出现自第五层始(深度3.8米),分散于井口以下5.8~13.7米这一段。简牍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木质中主要为杉木。长度多数为23厘米(合秦时量制的一尺),宽窄不定。竹简出自第五层,文字具有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书写特征。其他层位的均为木质简牍,都是秦简,时间为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内容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有人口、土地、赋税、吏员、刑徒的登记及其增减和原因,仓储管理和粮食俸禄发放,道路、邮驿、津渡的管理和设备添置,兵器的管理和调配,中央政权政令的转达和执行,民族矛盾、民事纠纷的处理等。简牍均为毛笔墨书,约20万字,字体有古篆书、隶书、隶中带楷书等,大部分属秦隶。字迹工整,运笔流畅,繁简有别,姿态各异。

  三是古墓葬和村落遗址的发掘。在龙山里耶麦茶、大板,保靖清水坪共发掘战国墓236座、汉墓325座。对大板和魏家两处古遗址进行了勘探与试掘。

  里耶古城的发掘,特别是简牍的出土,堪称“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2002年11月2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将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增补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外,州境还有革命老区所独有的革命文物。众所周知,湘西自治州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永顺县塔卧镇的雷家大院,时为湘鄂川黔边省革命委员会会址。面对革命老区的现实,征集革命文物成为文博单位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尽管经费困难,50多来,全州各级文博单位积极开展革命文物征集活动,到2005年止,共征集革命文物2000余件,资料照片1500余张,实物资料复印件300多份。

  随着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工作的不断加强,文物数量不断增多,使文物管理工作的担子越来越重。为了把各类文物管理好、保护好,湘西自治州在积极推进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同时还在文物维修、文物资料整理和文物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申报国保单位等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如在文物维修方面,最突出的是投资近千万元修复了凤凰南方长城。其他,如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遗址中的土王祠、祖师殿、摆手堂和省、州、县级重点文物文物保护单位“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十万坪大战贺龙指挥部”、“郭亮县政府旧址”等都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

  (二)档案管理

  1956-1957年,湘西自治州及各县成立档案室,档案工作逐步从文书处理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相对独立的事业。1958-1960年,州、县建立综合性档案馆。1959年6月设立湘西自治州档案馆,与同时成立的湘西自治州档案科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共配工作人员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档案机构瘫痪,人员被调离,业务工作中断。1980年6月,成立湘西自治州档案局,同时恢复州档案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配工作人员6人。2002年,州档案局为州委、州人民政府直属正局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归口州委办公室管理,实行局、馆合一办公。2005年底,全州共有档案事业机构20个,其中9个档案行政管理部门、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国家专门档案馆、1个大型企业档案室,专职人员112人。全州9个国家综合馆和1个国家专门档案馆馆藏总量为50.5003万卷(册)。

  2002年,新建州档案局(馆),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集办公、档案技术保护、档案库房为一体。

  湘西自治州档案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地方民族特色档案资料,初步建立起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络,为湘西自治州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先后建立起电子检索室、开放档案阅览室、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等,安装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系统,配置了电脑、空调、去湿机、扫描仪、刻录机、传真机等设备,开通了对外对内的局域网站。至2005年底,州档案馆已编制案卷级开放目录10.06万条,文件级目录1.77万条,完成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目录采集输入共2. 5428万条(卷)。

  采取正常接收、重点征集和突击抢收的办法,狠抓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到2005年底,湘西自治州档案馆馆藏总量为11万卷(册),包括从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到民国及当代的文书、图片、声像、实物等多门类的档案资料。主要有反映土家族、苗族斗争历史、民间文艺、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档案,秦简档案,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新中国档案,旅游档案,名人系列档案,珍品系列档案等类别。其中珍贵的有清古、圣旨、《苗防备览》、《乾嘉暴动清官奏折》、《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中央苏区、湘鄂川黔根据地、湘鄂两省发布的组织纲要、选举法、决议,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形势图,湘西银行货币,八路军公函、总司令行营布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斗生活及立功证书;湘西土改、剿匪、建立合作社,湘西自治州成立20、30、40周年庆祝活动的文字图片;毛泽东手迹,曾国藩、熊希龄手序,沈从文《黑风集》线装书,等等,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湘西自治州地方特色和历史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收集了龙山里耶秦简发掘纪实音像档案和部分实物档案,使湘西自治州档案史向前推进到了战国时代。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