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网站!
  • 全站
  • 线路
  • 景点
  • 酒店
张家界旅游导游网 官方网>>城市概况

英杰辈出 各领风骚(二)

2012年04月23日 来源:www.33519.com 编辑:33519.com
张家界导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节
科技发明  能人辈出
  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
  蔡伦(61-121),桂阳郡(今耒阳市)人。元兴元年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爆竹祖师——李畋
  李畋,醴陵富里镇的麻石村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生。据史载,李畋最初用燃烧竹筒的爆裂声来驱除鬼邪,不料此举竟成神奇的发现,开创用火药做爆竹的先河,故被尊为花炮业的祖师爷。上栗人历来对李畋顶礼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于东晋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这一天,上栗从事爆竹业的人们都纷纷到此悼念祖师,沿袭至今。始祖李畋功照千秋,福赐万代,世代花炮饮水思源,有口皆碑。
  清白喉神医——李纪方
  李纪方(1828-1885),今衡山县松柏桥乡长碧村人,年轻时跟外祖父尹慎微学医。同治二年(1863)开始行医,对内科、外科、喉科、肿症等专心研究。当时白喉病甚为流行,而诊治尚无专著,一般医师对此病束手无策。李纪方开始试用外祖父所传治白喉的一些方法。20年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辑成《白喉全生集》一书,使许多医生解开了白喉恶症的疑难,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李纪方因之蜚声国内,时人称之为治白喉神医。李纪方逝世后,后人为他雕刻石像,陈列于河南南阳的医圣祠,与我国历代112位名医像并列,他的名字载入了1921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湖南中医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7年赴苏,任莫斯科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九所(院)总工程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客座教授,西欧核子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也作出了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做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二次绿色革命”。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
  陈国达,1912年出生,广东新会人。1934年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后历任中南矿冶学院(后改名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科研部副主任、副院长,湖南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长期从事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地震、地貌、新构造、古植物、成矿规律、矿床、岩石、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56年提出关于大陆地壳构造和陆内造山带的地壳演化运动新理论——地洼学说,被列为自然科学史上的大事之一,为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年又创立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
  中国粉末冶金研究巨匠——黄培云
  黄培云,1917年出生,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南大学学术顾问、博士生导师。是世界著名的粉末冶金学家,是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黄培云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三元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2本。黄培云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粉末冶金学家,是中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创立的粉末压型理论和烧结理论,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他还通过合作在合金相图计算、快速冷凝等诸多领域内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对中国航空、航天、原子能和兵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曾二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
  慈云桂,1917年出生,安徽桐城人。1942年湖南大学机电系毕业,1946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大连海军工程学院指挥系副教授兼通讯系主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计算机系主任。1972年后历任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南五省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毕生从事电子计算机理论的教学和计算机研制工作。先后主持研制出26种型号各异的大、中、小型计算机70多台,并开始智能计算机的研制。主持研制完成中国第一台专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901、最早研制成功之一的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441B系列、大型百万次级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担任银河亿次级巨型计算机的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银河亿次级巨型计算机获中央军委特等科技成果奖。
  中国第一套核炸弹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专家——俞大光
  俞大光,1921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44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3年被留校,任电机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授。历任二机部九所(院)(西南工程物理研究院,后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设计部副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副院长、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顾问兼北京动力经济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长于电工基本理论的研究。1962年后主要从事领导和组织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核战斗部的方案评审、内外协调、试验定型等。主持完成的“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主持的“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某型号飞行综合科学试验”获198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反舰导弹家族“族长”——姚绍福
  姚绍福,1932年出生,湖南省桃源人。1951年湖南大学电机系毕业,1954年被派往苏联留学,就读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自动化专业。1960年留学归国后一直从事导弹事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国防部五院七O一所、三分院五地支队控制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七机部三院三部研究室副主任,三部副主任,三院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航天工业部三院副院长、院长、研究员,航天总公司第三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天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在从事我国飞舫导弹型号研制工作中,曾担任多种反舰导弹型号的正、副总设计师,主持型号研制和飞行试验。在飞航导弹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特别是为发展我国鹰击八号系列反舰导弹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我国反舰导弹家族的“族长”。
  中国第一个提出并证实激光理论的科学家——赵伊君
  赵伊君,1930年出生,北京人。195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讲师,长沙工学院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的教学和研究。70年代进行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提出从原子微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的物理力学算法,后又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高压、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软化,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产生碳化,改变其电磁特性等多种机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正。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部委级科技进步奖。
  中国填补激光技术领域七项空白的科学家——高伯龙
  高伯龙,1928年出生,广西岑溪人。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主任教员、讲师、副教授,长沙工学院物理研究室、激光研究室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及激光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制的“激光镀膜检测DF透反仪”,获1980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获1987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全内腔绿(黄、橙)光氦氖激光器”获1995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一项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中国汽工业的奠基人——孟少农
  孟少农,1915年出生,湖南桃源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41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汽专业,1943年获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福特汽厂、司蒂贝克汽厂实习和工作兼任工程师,194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创设了汽专业。从1948年起先后任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工程师、中央重工业部技术室主任、重工业汽筹备组副主任。1952年至1965年任长春第一汽制造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65年至1969年任中国汽工业协会总工程师,负责汽行业技术工作。1971年5月至1977年底任陕西汽厂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2月调第二汽车制造厂,历任副厂长、总工程师、党委常委、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二汽车询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工程师、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88年1月15日病逝。1958年,孟少农在一汽主持设计并试制出了中国第一辆东风牌汽车。1959他带领一汽设计人员开发出中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由于贡献卓越,他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
  中国高速铁路的先驱——沈志云
  沈志云,192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唐山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57年赴苏留学,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唐山铁道学院讲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长期致力于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的教学和研究。1983年发表了“非线性轮轨糯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沈氏理论”,在国际上广泛引用;在轮轨动力学、横向稳定性、随机动态响应、稳态及动态曲线通过等方面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通导向货车转向架,使轮缘磨损减少到接近零的程度。主持建立了以解决重载、高速、安全为目标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获詹天佑成就奖。
  中国第一位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逊奖的数学家——侯振挺
  侯振挺,1936年出生,曾任长沙铁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科研所所长、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长期从事概率论特别是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在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构造论中创造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可逆马尔可夫过程元穷粒子系统领域作了开创性的工作。马尔可夫过程,是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1907年提出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概括了自然界一系列随机现象,既属于数学基础理论范畴,又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马尔可夫过程成为概率论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分支。他经过10多年的潜心钻研,1974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Q过程唯一性准则》,就马尔可夫过程论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中心研究课题,创造了令国内外数学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英国数学家、剑桥大学统计数学研究所所长惠特尔教授致函中国科学院院长提出:“长沙铁道学院的侯振挺,在所谓‘Q过程的存在问题’中,建立了唯一性准则。鉴于这一非凡的工作,本基金会决定授予他一项戴维逊奖。”1978年的英国皇家学会将戴维逊奖颁发给了这位中国普通教师,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数学家。同年,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
  中国“化学计量学”带头人——俞汝勤
  俞汝勤,1935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学习,1959年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毕业。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教学和研究,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在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及光度分析的研究方面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有机分析试剂,研制了可测试10余种离子和药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发现了多种新的催化动力学反应并研制了多种增敏分析试剂。主持完成的“氟离子电极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及光度分析”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多组份分析体系分类理论及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获1 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现代分析化学的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撰有《新型冠醚作中性载体的伯胺药物电极研究》等论文300余篇。
  中国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戴元本
  戴元本,1928年出生,湖南常德人。1961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长期从事于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在弱相互作用奇异位势和非定域位势的雷其极点理论、层子模型和量子场论的高能渐近行为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孤粒子、层子一轻子复合模型及量子场论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见性成果。参加研究的层子模型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和国内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要有《奇异位势散射振幅的雷其行为》、《在非定域位势下散射矩阵对复角动量的解析性》、《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结构模型》、《非对易规范理论形状因子高能行为的六阶计算》等论文。
  国际化工界泰斗——黎念之
  黎念之,1932年出生,化学工程学家。美国国籍,祖籍湖南湘潭人。1954年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9年获美国密执安州立韦恩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石油、化学、化工方面著名公司的大型研究所担任所长并主持研究开发工作。黎念之在旅居美国的半个世纪里,他获得了包括被誉为“化工界诺贝尔奖”的铂金奖章等化工、化学界的诸多最高荣誉奖,被誉为国际化工界泰斗。他是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离科学界及化工界的权威,美国国家工程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恩理化学技术公司总裁。
  中国钢铁冶金新工艺的开拓者——李文采
  李文采,1906年出生,湖南永顺人。1931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1933年留学德国,1939年获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武汉大学冶金系教授,天津中国工业原料公司总经理。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冶金部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所长,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1949年参与上海重工业企业的接管工作,整顿上海各钢铁厂,成立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规划沪、杭、宁的电力网工程。1954 - 1958年期间,配合各大钢铁联合企业的矿石、煤焦、耐火材料检验等方面的基本建设工程的需要,组织领导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首次在中国半吨转炉试验纯氧顶吹炼钢,进行真空下铸钢和连续铸锭试验,完成了型焦(热压焦)的实验室试验。撰有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奖。
  中国著名冶金、材料及工业电化学专家——刘业翔
  刘业翔,1930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岳麓校区)冶金系毕业。历任中南大学冶金系系主任、冶金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教授、党委书记兼校长、博士生导师。1979 - 1982年在挪威工业大学化学系工业电化学研究室做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熔盐电化学、轻金属及铝冶金的教学和研究,尤专于高温熔盐电解电催化理论和锂盐糊技术、功能电极材料研究和应用,铝电解学等领域。主持研究的“锂盐阳极糊生产节能技术”获1991年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功能电极材料TiB2的生产及其涂层阴极技术、铝电解过程优化与自控方法及其装置获多项国家专利并被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中国有色冶金教育的开拓者——陈新民
  陈新民,1912年出生,安徽望江人。193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41年赴美学习,194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科学(冶金学)博士学位,任美国钢铁公司芝加哥南厂冶金研究员,次年回国。历任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2年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后改名中南工业大学),任院长、教授、常务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南工业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80年代,开展了冶金炉渣与熔硫物化性质及渣中金属损失系列研究,对铜镍冶金过程起着指导作用。主持的“氯化镁脱水反应的基础研究”获1978年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金属(W、Mo、Mn) -氧系热力学及动力学系列研究”获1990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奖。著有《物理化学》、《冶金化学热力学》等;撰有《融铁中的铬氧平衡》、《金属中气体分析的热力学基础》等论文。
  中国“选矿王”——余永富
  余永富,1932年出生,河南南召人。1956年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难选红铁矿、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选矿研究,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持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及新型工业用强磁选机,并投入生产,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磨矿基本单位、磁选分组、
浮选分选、铁反浮连生体、稀上(铌)逐一优先浮选分离”的独特选矿方法,研制完成弱磁——强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选矿工艺流程,被列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获1992年冶金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参与主持研究的“包钢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亚洲第一个成功进行小肠移植手术的科学家——黎介寿
  黎介寿,1924出生,湖南浏阳人。1949年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外科主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科学委员会主任。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长期从事临床外科学研究和实践,侧重胃肠外科领域研究,尤擅长肠外瘘的治疗。主持的“新法治疗肠外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肠外瘘的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肠外瘘治疗的研究”分别获1985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胃肠的进步”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肠外营养所致淤胆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种异体小肠移植”获1996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黎磊石
  黎磊石,1926出生,湖南浏阳人。1948年国立中正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医院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医院热带病科主治医师,解放军86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肾脏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兼任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医大学内科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寄生虫病及肾脏病的诊治与研究。二十世纪50 - 60年代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在国内首先证实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6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肾脏病研究,为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先后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
  中国烧创伤防治研究的开拓者——黎鳌
  黎鳌,1917年出生,湖南浏阳人。1941年上海医学院毕业。曾任南昌中正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四军医学院、第六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第七军医大学外科教授、野战外科主任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烧伤研究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创伤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荣誉委员等职。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为国内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的“烧伤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湖南肿瘤研究的先行者——姚开泰
  姚开泰,1931年出生,江苏昆山人。195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山东大学医学院任教。1956年调湖南医学院(后改名湖南医科大学),历任病理生理教研室助教、讲师、肿瘤研究室副教授、主任、肿瘤研究所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卫生部“癌变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1990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自1 975年以来从事人类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细胞生物学、鼻咽癌的实验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及恶性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研究。参与主持的“大白鼠实验性鼻咽癌模型的建立”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和领导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及化学转化的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DNase-1敏感区在人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获1996年卫生部二等奖;“人胚鼻咽细胞的培养、化学转化及鼻咽癌恶性转化基因的克隆”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著名的道路工程专家——沙庆林
  沙庆林,1930年出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公路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交通部公路研究所工程师、研究员。1999年受聘为长沙交通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知名的道路工程专家、公路路面专家。长期从事道路工程、公路路面工程设计与施工和路面学科研工作,对柔性路面设计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在路面设计理论、重型压实标准、半刚性材料性能和组成设计、半刚性路面结构设计、典型结构和可靠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上有大量创新。特别是对半刚性路面裂缝提出的新见解有理论上的突破,成果应用到工程中,已形成中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的修建模式。1968-1979年,多次参加中国援外公路的设计、施工和研究。1990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土壤化肥专家——刘更另
  刘更另,1929年出生,湖南桃源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5年至1959年留学苏联,获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和植物营养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和环境工程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主编。1959年回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治学严谨,学识丰富,视野广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农业建设,善于把土壤肥料、作物生长和气候条件综合起来研究,对南方防治水稻“坐秋”,低产水稻田改良,发展双季稻,实行“晚稻超早稻”,治理水稻“僵苗”,改良“砷毒田”,恢复红壤植被,发展山区农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4次获国家奖励,7次获省部级奖励,1991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创人——朱之悌
  朱之悌,192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1957年赴前苏联留学,1961年获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创人之一。在解决中国造纸原料品种、基因资源保存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15年努力,主持完成了“毛白杨繁殖的方法研究”、“毛白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等课题的研究。运用染色体替换和加倍技术,成功选育出一系列速生优质的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生产了白度高、纤维长、木浆得率高的优质造纸原材。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多项奖励以及国务院黄淮海农业开发奖、国家科委金桥奖。
  中国最大的根瘤菌菌库的建立者——陈文新
  陈文新,1926年生于浏阳,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完成全国范围内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分离根瘤菌6000多株,建立了目前世界最大的根瘤菌菌库,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根瘤菌种质资源。这批菌已开始用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显著。率先在中国建立具世界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根瘤菌分类、鉴定技术方法,描述并发表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15个。
  中国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创建者——刘筠
  刘筠,1929年生于武冈,中国著名鱼类繁殖生理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世纪80年代末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鲫鱼和三部体鲤鱼,获多项国家科技奖励,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著有《中国池塘养殖学》、《中国养殖鱼类繁殖鱼类繁殖生理学》等,撰有《草鱼卵子受精细胞学的研究》、《草鱼人工繁殖试验的研究))论文50多篇。
  第一个到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家——谢自楚
  谢自楚,1937生,湖南衡南人,著名冰川学家,中国雪崩学初创者,湖南师大教授,是中国最早到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也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倡导者。1958年和1959年,谢自楚两次受派赴北极实习,成为中国北极科考第一人。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是中国第一个“极地冰川”专业的留学生。1966年,谢自楚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此后,他又两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三次登上珠峰的科学家。他还培养了著名的南极探险家、科学家——秦大河。
  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考察的女科学家——金庆民
  金庆民,1939出生于炎陵县,曾先后三次赴南极进行地质科学考察,她是全世界第一位赴南极腹地考察的女科学家,也是第一个成功登顶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女性。她在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地区发现了大铁矿,填补了地质学研究的空白,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第一台轰炸机尾炮瞄雷达的研制者——周清一
  周清一,1921年生于武冈县。他长期从事雷达的教学、生产和加速器技术的科研工作,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轰炸机尾炮瞄雷达,开发生产了炮兵目标指示雷达。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从198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质子直线加速技术总负责人,在加速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研究成果,如《lOMev北京质子直线加速器))、《s兆瓦脉冲高频功率源》、《正电子断层照相机》等。1991年主持建成的35兆电子质子直线加速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微波测量技术》等。
  中国闪存盘之父——邓国顺
  邓国顺,1967年生于石门县,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后在中国科学院北京计算机中心取得了硕士学位并在联想公司任职。20世纪90年代初期留学新加坡,曾担任亚太地区Philips公司系统经理。1999年与成晓华共同发明世界第一款闪存盘,取名优盘,邓国顺也因此被业界誉为“闪存盘之父”。同年回国创业,成立深圳朗科(Netac)科技有限公司,任总裁至今。2002年7月,朗科公司正式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闪存盘”发明专利权,填补了中国在计算机存储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
  中国无人机之父——赵煦
  赵煦,1938年生于浏阳,无人驾驶飞机研制专家。长期从事航空防空武器试验、航空武器靶场建设研究。先后研制成功四代系列大型无人机靶场,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管理一体化发展大型无人机的独特道路,是中国大型无人驾驶飞机发展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主持用退役歼七飞机研制成功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太阳潮不对称”理论的创立人——李洪光
  李洪光,1933年9月生于汝城县。1957毕业于湖南水利水电学校,主要从事潮汐动力物理学研究,创立了“太阳潮不对称”、  “月球新见解”和“地球旋进的力学原理”新理论,其中“太阳潮不对称”理论在国内外被称为“李氏定理”或“李洪光公式”。该理论揭示了几百年来国际学术界未解决的“地球运动为什么不规则”这一难题,对天文、气候、地理等十余个领域的研究将产生较大推进作用,许多大学的有关教科书内容将因此而修正。
  中国首创高压灌浆技术的水电科学家——谭靖夷
  谭靖夷,1921年生于衡阳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家。主持建成大坝8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3万KW,灌溉农田150万亩。其中广东流溪河拱坝、贵州乌江渡拱型重力坝和湖南东江拱坝均以质量优良著称。在坝址岩溶强烈、坝高165米的乌江渡工程中,首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高压灌浆技术,取得突出成效,并在全国推广,为岩溶发育地区兴建高坝大库开辟了道路。
  中国首列高速列车研制的总设计师——刘友梅
  刘友梅,1938年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现任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牵引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过中国第一、二代电力机车的总体设计,主持并组织了中国第三、四代电力机车的开发研制全过程,使中国电力牵引技术装备实现了由普载到重载、常速到高速、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进口到出口的四次历史性跨越。2002年,担任中国首列“中华之星”270公里/小时高速列车研制的总设计师,取得圆满成功,并在秦沈高速实验线中刷新创造了321.5公里/小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标志着中国高速列车的开发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世界第一辆类菱形新概念汽车的发明者——钟志华
  钟志华,1962年出生于湘阴,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发明了国际首创的机械储能式汽车碰撞实验牵引装置,实现了低功率和短跑道条件下的近似匀加速牵引,其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成本却只有国外产品的10%,已经应用于上汽五菱等企业的新车安全性设计中。在2002年北京国际车展上,钟志华教授的新菱形概念车格外引人注目,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赞许。资深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辆具有优良碰撞安全性能的菱形汽车,是汽车行业内的重大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新概念汽车。
  中国第一位机械专业领域女院士——钟掘
  钟掘,1936年7月出生于江西南昌,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近50余项,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部。她创立的“极端制造”新概念,写入最新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则纲要》。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女职工”等荣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55年钟掘迈进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殿堂,成为中国机械专业领域第一位女院士。
  中国“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
  黄伯云,1945生于南县,粉末冶金专家,中南大学校长。主持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制造”,实现了某型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黄伯云,以表彰其对“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工作所做的杰出贡献。
  碳化钨李氏冶炼法的创始人——李国钦
  李国钦,字炳麟,1887生于湖南长沙。1910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湖南大学前身),在炼锑公司任技术员,后赴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营锑钨进出口贸易获利丰厚,入美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战略物资局顾问,又兼营一些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创造“碳化钨李氏冶炼法”。美国政府将其名字刻在纽约自由女神像基座的铜牌上,巴西、泰国、意大利等国也授予他勋章。
  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汤飞凡
  汤飞凡(1897-1958),又名瑞昭,醴陵人,医学微生物学家。50年代和张晓楼等人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毒,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
  中国最先开辟肝脏生化药理学研究的院士——刘耕陶
  刘耕陶,1932年出生,双峰县人,生化药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从事药理研究工作近50年,是中国抗肝炎药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多种新药的主要发明者之一。在中国首先开辟肝脏生化药理学研究领域,对肝细胞损伤与修复、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及其生物学意义、自由基损伤与抗氧化剂等进行研究,创建了多种国内外没有的动物模型。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
  卢光琇,1939出生于长沙,湖南医科大学生殖工程研究室主任,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专家。1981年在她的父亲卢惠霖教授的指导下,投入到生殖工程研究事业中,不到半年,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所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转入了临床应用,建立了优生遗传不育症门诊,每年诊治全国各地及海外不育遗传患者约6000-7000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试管婴儿之母”。她是中国生殖工程的创始人之一,在科研方面已相继取得了七个全国第一,先后七次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为中国在生殖遗传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学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和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卫生部及国家教委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湖南省首届科技之星。
  遗传药理学之子——周宏灏
  周宏灏,193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的临床药理学与遗传药理学家。196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专业。1978年调任湖南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并开始临床药理学与遗传药理学研究生涯。1983-1991年在香港大学和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做临床药理学和遗传药理学研究。现任中南大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临床药理研究所和遗传药理研究所所长等职,被誉为“遗传药理学之子”。
  中国“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夏家辉
  夏家辉,1937年出生,湖南桃江县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他是国内外著名的“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家”,中国“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奠基者。“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夏家辉领导下,在世界上最早将人类睾丸决定基因(TDF)精确定位到染色体Yp11. 32,创建了“中国人染色体异常核型数据库”、“中国人遗传病家系收集数据库”。1998年利用该方法成功地克隆了人类遗传性、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疾病基因(GJB3),实现了在中国本土上克隆疾病基因零的突破。
  中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魏曦
  魏曦(1903-1989),字东升,岳阳人,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第一个把悉生生物学术语和有关内容介绍给中国的学者。他对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科学生涯中,主要集中于人畜共患病——立克次体病及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提出了菌群调整疗法治疗菌群失调症,获得良好效果。
  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曹建猷
  曹建猷,191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铁道电气化工程技术专家、教育家,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为中国铁道电气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在制定中国铁道电气化采用“单相工频交流电压制”决策和在牵引供电系统的理论研究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世界首创地球物理勘探“双频激电法”的科学家——何继善
  何继善,1934年出生,湖南浏阳人。创立和发展了以伪随机信号电磁法和双频激电法为特色的资源勘探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一重大事件。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其系列仪器在地勘和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据专家鉴定已探明储量计算,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创立“拟合流场法”探测堤防、大坝、矿山、建筑物等的隐蔽渗漏,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最早在中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实验研究的科学家——李钧
  李钧(1930-1994),湖南邵阳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国电离层声重波观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最早在中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诊断研究中,提了电离层扰动新方法。撰有《电离层不均匀体参量与电离层状态的关系》等论文。
  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得主——周集中
  周集中,1959年出生于新邵县。1977年考入湖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1981年考取该校昆虫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系统生态室博士生。随后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取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能源部杰出博士后资助,在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美国能源部国家试验室工作,2000年任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课题是世界尖端学科:功能基因组学与微生物生态学。其最新研究成果“微生物基因芯片技术”获得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的生物治理、农业、工业、医药等方面。
  首位“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奖者——陶一之
  陶一之,长沙人,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家。1992年在中国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于普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即成为莱丝大学的正式职员,现为该大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主要致力于RNA病毒研究,其中她最着迷的是对AJ流感病毒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引发年度人流感传播的A型流感病毒以及广泛传播的H5Nl禽流感病毒。2006年12月出版的英国科学周刊《自然》报道,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华人女科学家陶一之领导的小组,找到了H5Nl病毒的弱点。2007年4月获“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成为该奖的首位获奖者。
  中国第一个理科女学士——曾宝荪
  曾宝荪,1893年生,终身未婚,女教育家,系曾国藩第三代后裔。14岁,先后入晏摩、务本女校读书,后考入杭州省立女师读书。1910年,她改入冯氏高等女校学习。1911年她跟随冯氏高等女校校长巴路义女士去英国,入伦敦大学攻理科,共同追求“科学济世”。1916年,她以优异成绩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成为中国女子中的第一个理科学士。1918年9月,她与曾约家创办了一所全新的中西合璧的女子学校——艺芳学校,而且终其一生献身教育事业。1927年-1937年间,曾宝荪作为太平洋国际交流讨论会第二、三届大会的中国代表,先后4次出席国际交流会议。1937年冬,她应邀赴英国伊顿学校演讲,讲题为《中国抗战必胜》,乃东方女性在这里演讲的第一人。1951年受宋美龄邀请到了台湾,1978年,85岁高龄的曾宝荪在台湾去世。
  台湾经济之父——尹仲容
  尹仲容(1903-1963),生于邵东县。主持制订了台湾《加速经济发展计划大纲》。对外贸易中改革复式汇率为单一汇率,取消“进口申请限制办法”,发展为自由贸易。在工业生产中扩大民营企业范围,维护自由竞争,集中信贷投资于制造业。控制消费品生产的投入,使每一分钱都成为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繁荣。他为台湾经济活动步入正轨和台湾经济实力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作出了贡献,被台湾工商界称为“中国的欧哈特”、“台湾经济之父”、“台湾工业化之父”。
  “零费用经营”理论创始人——易新南
  新南,岳阳人,高级经济师,经营管理专家。现任世界华商联合总会副会长、亚太旅游联合会饭店专业委员会常务主任委员等职,他先后将11家国有亏损企业减亏5家,扭亏为盈6家,利润增长幅度最高达45.8%,人称“扭亏专家”。他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形成独立理论体系——“零费用经营”理论,该理论自从2000年由易新南提出以来,就备受国内企业、商业界人士推崇,并写出了《中外合资企业管理谈》、《零费用经营》等著作。易新南还是位著名的词作家。他创作了300多首诗词,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传媒播唱和刊登,他创作的《我爱妈妈我爱家》、《旗帜》等歌词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和“中国广播文艺奖”三项国家文艺最高奖。
  衡阳的“神农氏”——刘汉典
  刘汉典(生卒不详),清乾隆时衡阳县人,以驾船为业。他是为衡阳县首先引种单季晚稻的人,同治《衡阳县志》兴誉他为衡阳的“神农氏”。原来衡阳县只有单季早稻和中稻,春种秋收。县境蒸水两岸广大区域,夏季多发水灾,早中稻被淹后,再不能种谷物,常致全年无收,而山田又常遭干旱,故衡阳县历来粮食不足。后刻汉典至四川引进耐寒稻种,正适合衡阳大水后种植,自此沿河农民不愁洪水淹没早稻,再种照样有收成。人民为感谢他引种功劳,每年新谷登场,必先用新米饭祭他,奉之为五谷之神,救难之尊。
 



  你还可以电话+微信咨询专业导游:姜怡13787445888。

分享到:

  有关本文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 打印
  • 收藏
  • 复制链接
新手指南
网站订购流程
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如何预订/付款
可以刷卡吗
可以先旅游 后付款吗
怎么进行网上支付
提前多长时间报名好
服务承诺
价格真实、透明、有效
有房保证
低价承诺
合同签署与保险
需加购人身意外险吗?
没到前怎么签合同
团费中已含保险吗?
如何签署旅游合同?
旅游接待服务
能代订长途汽车票吗?
24小时热线:
0744-8362888